來源:青島日報
2019-02-18 14:32:02
正月里的青島,眼下火熱進行的蘿卜·元宵·糖球會,當屬最熱鬧的民間廟會。老青島人講究“初九咬春,十六踩圓”,“咬春”指的是趕蘿卜會吃蘿卜;“踩圓”指的就是趕糖球會吃糖葫蘆。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趕完海云庵的廟會,這個年才算真正過完了。這個廟會,像是存在于城市民俗中的“文化鄉愁”,成為春節精神所依的“原鄉”。
未建海云庵時,這一片區域只有東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莊和湖島村,住戶很少,人們大多以捕魚和農耕為生。海云庵同天后宮一樣,建成的因由是緣于周邊漁民祈求平安、豐收的期待,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小廟,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因著“海為魚天地,云為鶴故鄉”這句詩,故名“海云庵”。
根據當地習俗,民眾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才開始勞動,而在下地勞動和出海捕魚之前,為祈求豐年、保佑平安,周邊居民都要進廟祈福,而正月十六又為每年第一個大潮日,因此特定此日為海云庵廟會。每逢廟會日,庵外的海云街上,聚集各種買賣人,趁著人多發點小財,這也就形成了日后糖球會的雛形。
而真正使海云庵廟會形成規模,并延續發展的,則得益于青島建置后,膠濟鐵路及四方機車廠、紗廠等的建立。大型公共設施建設及企業工廠生產,帶來的是大量勞動力集中涌入,交通便利、人口流動、小手工業者增多,海云庵糖球會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繁榮起來的。
海云庵的第一次大規模翻修,是在1924年。當時,供職于青島銀月紗廠的王漲誠,愛做善事,看到海云庵年久失修,于是就與東、西四方村村長商量,并發動各村居民及周邊工廠、作坊工人化緣集資,分別于1924年和1926年對海云庵進行了兩次大修。對翻修過程中貢獻大者,則用“緣福善慶”“百世流芳”“萬善同歸”“永垂不朽”字樣勒石紀念,以表其功。其中有趣的是,翻修后的海云庵,除了供奉觀世音大士、關羽、龍王、財神等神,魯班也被請進了廟堂。因原四方是青島市的老工業區,那時候海云庵周邊除了原有的村落也已建起了許多工廠,工匠們尊魯班為祖師爺,為求工作順利,周圍的工人都來祭拜。
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每到廟會之日,為了讓工人們去趕會,周邊的工廠都會放假,各地的藝人也紛紛前來獻藝,跑旱船、踩高蹺、茂腔柳腔唱得火熱,趕會的有時上萬人,成為當時青島市區最大的傳統廟會之一。中國人素以“紅”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紅糖球,被認為是一年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廟會期間,由于買賣糖球成為海云庵廟會的主要特色,民眾逐漸將海云庵廟會稱為“海云庵糖球會”。1942年3月3日的《青島新民報》,以《海云庵糖球會——該廟歷史悠久香火頗盛》為題,對糖球會的歷史進行報道。1946年的《平民報》也載有海云庵糖球會盛況。
之后,雖然海云庵廟屋由原四方區文化館接管使用,但海云庵糖球會一直延續下來,到1966年“文革”時徹底中斷。1982年,海云庵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振興地方經濟,當時的四方區政府報經市政府批準,于1990年對海云庵進行了修葺,基本恢復1926年翻修后的原樣。重新整合的海云庵節會以民俗活動為主,淡化了迷信習俗,恢復了民間的傳統廟會,舉辦了糖球會和糖球藝術大賽。2005年,糖球會榮獲“中國十大民俗節慶”稱號;2006年,海云庵糖球會被列為省級非遺項目;2013年10月,海云庵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值得一提的是,海云庵的東殿前方里還有一棵參天的銀杏樹,枝繁葉茂,到秋季時一片金黃,幾乎覆蓋了整個院落。1982年,這棵銀杏樹被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列為古樹名木。
如今,海云庵糖球會已成為青島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都會吸引眾多市民及游客來“湊熱鬧”,海云庵前面的廣場,也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胡相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