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wǎng)
2019-09-26 11:03:09
齊魯網(wǎng)9月26日訊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每當喬羽作詞的這首《我的祖國》響起,人們心頭總會涌起對家鄉(xiāng)、對祖國深沉的愛。
河水長流,仿佛人們心中永恒的鄉(xiāng)愁。今天我們要說的河流,是京杭大運河的山東段。
京杭大運河開鑿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也是中國歷史上南北交通大動脈。它和萬里長城一樣,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時光荏苒,運河歷經(jīng)變遷。元朝以后形成的大運河,經(jīng)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六個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其中,河流中段穿越山東,約占運河總長的三分之一,也稱為山東運河。
作為儒家文化發(fā)源地的山東,由于大運河的開通,與江南地區(qū)及京城的聯(lián)系更為直接而緊密。山東運河文化由此也呈現(xiàn)出包容與統(tǒng)一、擴散與開放,運河水澆灌出一座座商業(yè)及人文繁盛的市鎮(zhèn),沿岸文物古跡和旅游資源豐厚。
對山東運河及其兩岸主要城市的俯瞰之旅,就從德州開始。
德州,山東的北大門,運河沿岸的糧倉之一。
古代,京杭大運河的漕運之盛,讓這座城市不負“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美譽。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上接天津、北運河和北京,是南運河的一部分,這段運河在華北平原上蜿蜒流淌,風姿綽約,具有“九龍十八彎”的特征。因為自開鑿至今少有破壞,得以基本保持原有的河道形態(tài)和沿岸生態(tài)。這一特征,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德州文史研究會吳鵬介紹說:“三彎抵一閘,老百姓的說法,這是非常有科學道理的。它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降低河流的流速,正常的行洪又能更好地促進漕運。”
運河在德州穿城而過。如今,城內(nèi)的古運河風景區(qū),以運河廣場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德州的漕運文化。
這座九達天衢牌坊,是德州古代交通樞紐地位的象征。
元朝,大運河全線貫通的公元1292年,馬可?波羅結(jié)束東方游歷回國,在著名的游記中描繪了運河沿線的城市。
位于德州城區(qū)這處陵園,記載了與運河有關(guān)的一段中外交往歷史。
明朝永樂年間,中國國力逐漸強盛,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交流。公元1417年,菲律賓群島的蘇祿國三位國王率領(lǐng)龐大的使團訪問中國,沿京杭大運河北上抵達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在乘船沿運河南下歸國途中,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不幸病逝于山東德州,明成祖聞訃深為哀悼,親撰悼文將東王就地厚葬,并允其親屬及侍從留居守墓。如今,蘇祿王的后裔和蘇祿王墓,已成為中菲友好的象征。
運河德州段“帆檣如林,舟楫相連”的繁忙場面早已消弭于歷史的時空。但是,大運河賦予德州的靈氣和風韻卻于斯為盛。
借助河流水系打造的濕地公園,成為這座運河城市美麗的風景線。
“舊河曲繞董生臺,臺畔黃花寂寞開。”提出“以德治國”理念的西漢大儒董仲舒,曾在德州讀書,留下了董子讀書臺的書香傳說。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再次興盛,造就了今天這片董子文化園,以水為媒,園區(qū)自然地融于德州運河文化的景觀之中。
這是位于德州武城縣、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造的四女寺水利工程,它也是南運河梯級蓄水的樞紐工程之一。
(記者 賈海寧 孟凡東 通訊員 姜玲燕 趙慶川 杜勇 費志振)
相關(guān)鏈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