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1-11 22:41:01
聽過溜山梆子嗎?知道它是哪里的地方戲曲嗎?
1月10日,臨沂市蘭山區汪溝鎮長夫社區里,70歲的王英義正在和溜山梆子鄉音劇團的團員們,一起研究曲牌曲目。只見演員們聲音高亢激昂,調子曲折蜿蜒、唱起來咿呀呀,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天天拉曲唱戲的都習慣了,要是哪天不拉上兩曲,心里準空落落的。”王英義說。
溜山梆子在清朝乾隆年間發源于沂蒙山麓,順著蒙山一帶廣為流傳,其以拉梆腔、柳子腔為曲調,融入民間吹打、說唱、音樂等元素,是獨具沂蒙特色的民間戲曲之一,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早在200多年前,溜山梆子就初具規模,已有劇社演出。
二十世紀溜山梆子曾有一段鼎盛時期,汪溝鎮的大柳汪村、小長富村、東汪溝村、西汪溝村等十余個村都成立了溜山梆子劇團,經典的傳統劇目不下百多出,每一種各不相同,演出范圍覆蓋費縣、平邑、沂南、蒙陰、沂水等地,深受民眾青睞。那時,十幾歲的王英義就跟隨父親登臺演出,所唱溜山梆子極具藝術感染力,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角兒”。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溜山梆子在民間的土壤日漸貧瘠。以前大人、孩子都能哼上兩句,現在也偃旗息鼓了,溜山梆子漸漸成為“古董”,漸漸被時代大潮淹沒。
“高樓大廈拆了可以再建,這些東西要丟了,上哪兒撿回來?”看到紅火一時的溜山梆子面臨失傳,王英義坐不住了。2007年,他約著幾個老伙計成立了溜山梆子鄉音劇團,他擔任團長。
這個“正團級”的“干部”可不好當。劇團排練沒有場地,王英義就自己蓋了3間瓦房作為活動場所,又拿出老兩口攢下的6萬多元錢購置服裝、道具、音響等演出設備;為了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他與老藝人們根據原本僅限于口口相傳的唱腔,一一整理成曲譜劇目;為了宣傳溜山梆子戲,年過花甲的王英義自學上網,并開通了自己的博客,把演出錄制的視頻、曲譜等資料上傳到網上,讓更多人了解獨具特色的沂蒙戲曲……
多年來,王英義一直全力以赴地記錄、保護、傳承著溜山梆子的每一個曲牌曲目。《五香女》《北海關》《燕王掃北》《蘇貴珍上墳》《桃花庵》……這些傳達正能量的好故事,被他全部留存了下來。
如今,王英義組織的溜山梆子鄉音劇團紅紅火火,成員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年過六旬。他們活躍村莊、廠礦、學校等一線,不計報酬與名利,受到了廣大農村觀眾的熱烈歡迎。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盧昱 通訊員 王守偉 報道)
特別聲明:本文為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人民日報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