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01-07 05:39:01
原標題:李白與濟寧
來源:中國文化報
艾克拜爾·米吉提
一座城市,會因了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而品格提升。公元736年(丙子,唐開元二十四年), 36歲的壯年李白攜結發妻子許氏和女兒平陽,自湖北安陸遷居濟寧(唐稱任城)時,或許他也未曾預料自己會在這座城市生活23年,甚至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女兒在這里長大,兒子在這里出生,妻子許氏也是在這里離世),李白曾經自稱是“任城人”,也由此成為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符號。
在濟寧,隨處可見李白遺留的蹤跡。太白樓就是最著名的去處,李白曾經把酒吟詩,在太白樓上舉杯邀明月。太白樓原名太白酒樓,是由唐代開元年間賀蘭氏酒樓衍化而來。據載,李白仙居濟寧時在酒樓日日與友荒宴,把酒問盞,不醉不歸。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嗣后,在詩仙作古99年后的公元861年(辛巳,唐咸通二年),吳人沈光途經濟寧,慕名來到賀蘭氏酒樓,并題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作《李翰林酒樓記》,文中雅言“李白常醉于此矣”。詩仙加酒仙李白,正是在濟寧寫下59首詩,其中包括《將進酒》。
太白樓經歷代修葺延存至今。元朝至元年間(癸未,1283年),京杭大運河改道東移,濟寧由此成為“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水上交通樞紐,途經濟寧城區的河道,恰在太白酒樓附近。那時兼任濟寧監州中書右丞冀德芳看到酒樓偏僻殘破,便將原來的酒樓移建至新開運河北岸,修于濟寧南城墻上,這便是眼下太白樓所在。在那塊鑲嵌于太白樓墻壁上的元代碑刻《重修李白酒樓記》,詳載了此次重建始末。1391年(辛未,明洪武二十四年),濟寧左衛指揮史狄崇修建濟寧州城墻時,將此樓重建于南城墻上。今天所見太白樓是于1952年重建,歷今已有1200多年,共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氣勢宏偉,巍峨壯闊。樓內存有李白《清平調》長卷、《送賀八歸越》狂草橫幅,陳列著歷代名家編撰的李白文集、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等。太白樓共有石刻50余方,它們或鑲嵌在太白樓墻體,或散落于庭院,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始于金代。而在樓院內,李白的書法真跡“壯觀”碑刻,每字兩尺見方,飄逸灑脫,成為太白樓的魂靈,也在無聲地訴說著詩仙當年的筆鋒。
說起李白的狂放,不能不說與他出生在碎葉城有關,千百年來他的詩歌語言風格迄今無人效仿,這與他童年生長在異域、自幼通曉他語、生性豪放有著絲絲縷縷的關聯。來到齊魯大地,李白更是如魚得水,一掃當年的郁積。李白第一次行經汶上,當地小吏一片熱忱款待令他動容,引得李白豪興大發,烹魚煮酒,與小吏對酌。詩作《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便是當時真實寫照:“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山東豪吏有俊氣,手攜此物贈遠人。意氣相傾兩相顧,斗酒雙魚表情素。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對濟寧人的豪氣可謂描述得淋漓盡致,這也正合李白天地灑脫的精氣神。
李白24歲時出蜀并“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到過長安,27歲時已聲名遠揚。在經過襄陽之際,由好友孟浩然做媒,娶了武則天時期前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之后就住在岳父家。但是,豪放天性使然,李白還是選擇了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構石室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此時,李白長期將家室定居濟寧,個中委由,是其家族許多成員在任城(今濟寧)及附近境域任職當差。李白來任城時,他的六叔在任城當縣令,兄長在中都(今汶上)當縣令,族弟李凝在單父(今單縣)當主簿,從祖在濟南當太守,近世族祖李輔,在魯郡(今兗州)當都督,這一切令李白感到居有所依,寄有所靠,所以才安家于任城,甚至置辦家業。由是李白足跡遍及齊魯大地,今濟寧12縣市區都有李白游歷的記載或傳說。當然,李白自幼酷愛劍術,據傳當時的擊劍名人裴昊居住在濟寧,李白早有崇慕之心,所以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說:“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李白因了可與裴昊居學習劍術,也是他來濟寧寄家的初衷之一。顯然,李白雖為詩仙,亦有一身不凡的武藝,且道行與劍術也非常了得,喜歡行俠仗義,以致后人將李白形象描述為“青蓮劍仙”。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圣,在濟寧的交往更是一段佳話。李白在玉真公主和忘年交賀知章的舉薦下,終獲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唐玄宗看過李白的詩集后,立即宣他進宮,并親自去迎接他,亦曾有“御手調羹,龍巾拭吐”之寵。是年李白已經42歲,唐玄宗封李白為翰林學士,隨時陪伴他左右。但是,好景不長,正如杜甫后來在《飲中八仙歌》所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生性高傲,與宮廷生活格格不入,厭惡宮廷奢靡生活,于是主動上表請求退隱。天寶三年(甲申,公元744年),唐玄宗便將他“賜金放還”。李白離開長安,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游歷,此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于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兩位大詩人(杜甫小李白12歲,當時尚未成名)終于在梁宋間相會、同游,不久暫時分手。次年春,兩人又在魯郡(今山東兗州)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別前李白寫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自此,詩仙詩圣天各一方,未再謀面。自從李白離開宮廷,看似他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依然胸懷抱負,期待有朝一日得以一展。濟寧雖然遠隔京城,但因運河交通便利,所以他仍舊選擇住在濟寧。因之在濟寧市區仍保存著李白曾經洗筆的浣筆泉,以及他與杜甫一同游覽過的古南池。
悠悠千古,時光荏苒。清朝寫詩最多的乾隆皇帝(一生寫了近五萬首詩),對太白樓具有濃厚興趣,1765年(乙酉,乾隆三十年)在第四次南巡返京之際,在扈從們的簇擁下登上太白樓,圓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并在太白樓上揮毫寫下一首《登太白樓作》的詩作:“苕峣高閣俯城闉,名字猶傳太白真。善釀者汪信知己,舉觴惟賀是佳賓。良辰漫惜方春餞,勝跡初探返蹕巡。禹戒常遵惡旨酒,醉歌無事取斯人。”1784年初夏,乾隆皇帝在最后一次南巡途中,再一次來到濟寧。已是70多歲的乾隆皇帝不顧年老體弱,執意登臨太白樓。立于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樓之上,乾隆皇帝御筆題下了另一首詩,名為《登太白樓四疊》,詩的最后兩句是:“求賢欲以贊實政,此際無資若輩人。”渴望得到像李白這樣古時賢才的迫切心愿直落筆端。
“安史之亂”之后,李白直到59歲方才離開這里(三年之后客死他鄉),共寄家濟寧23年。濟寧無疑是李白的第二故鄉,而他也給濟寧留下了深深的歷史文化烙印,在那里熠熠生輝,感召今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