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2021-01-07 07:56:01
原標題:青島黨史紀念館:海岸路18號的紅瓦黃墻見證風暴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七部分·紅色文化
98
青島黨史紀念館:海岸路18號的紅瓦黃墻見證風暴
“象午,我們必須成立黨組,只有兩個人也要成立。”鄧恩銘轉身,走回來,重新坐到椅子上,語氣非常堅定,“在青島開展工作,你我之間商議是一回事,黨組討論決定又是一回事……再者說,成立黨組后,我們就可以直接發展人員入黨了,比如延伯真,積極聯絡和組織人員,業已成為我們得力的助手,還有電話局的王少文、孫秀峰,都可以確定為入黨對象。”
■青島黨史紀念館院內的黨旗塑像。
王象午聽到這里,眨了眨眼睛,隨即點點頭:“好吧,我聽你的。我同意馬上成立青島黨組。”鄧恩銘咧嘴一笑,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他笑起來總是帶有一種孩童般可愛的樣子……
這是青島小肖在他的紀實文學作品《策動》中描寫的1923年“中共青島組”成立時的場景。1923年,一場紅色風暴即將圍繞青島海岸路18號,也就是今天的青島黨史紀念館所在地展開。此前,鄧恩銘受濟南黨組織派遣來到青島,宣傳馬克思主義,籌建黨團組織,開展工人運動。與因職業關系先來一步、在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工程課任職的中共黨員王象午匯合。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青島組成立,隸屬于濟南黨組織領導。《策動》中寫道:“誰也不曾料到,這個僅有兩名黨員的中共青島組很快就像磁石一樣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不及兩年就在島上掀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工運風暴!”
■青島黨史紀念館入門處的國旗雕像。
從百年德式建筑到紅色革命策源地
1925年2月,海岸路18號正式進入青島紅色風暴時間——“中共青島組”改稱“中共青島支部”,海岸路18號被確定為青島支部總部。
青島小肖的紀實文學《策動》中對此亦有描述:“2月下旬的一天,海岸路18號。天空春雨淅瀝,大院里靜悄悄的,院中的那棵大槐樹的枝條上掛滿了晶亮的雨點。雨水順著探出房檐的寬瓦流落下來,好似在屋前掛上了一道水簾,津津的水流沿著院子里那一道里高外低的慢坡,流出院子。第9戶的小間里,圍著方木桌坐滿了青島的黨員,正在召開一個具有歷史性的會議……窗外,春雨撲到窗戶玻璃上,留下道道水痕。不遠處的海灣,傳來陣陣濤聲。屋里時不時傳出鼓掌的聲響……”
自1925年始,正是在這里,中國共產黨人將工人自發組織的圣誕會改造成為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工會組織,并于1925年先后發動、領導了四方機廠大罷工和日商紗廠工人三次大罷工,推動形成了青島歷史上反帝愛國運動的第一次高潮。然而,在日商紗廠工人第一次同盟大罷工即將勝利時,鄧恩銘被拘捕逐出青島。但他仍冒著生命危險重返青島,繼續領導工人罷工斗爭。
1929年,青島爆發了歷時4個月、人數超過2萬人的反日同盟大罷工。至1930年底,又相繼有40余家工廠發生了近百起工運潮,掀起了城市工人運動的第二個高潮。工運的浪潮由青島席卷全國……
■青島黨史紀念館。
共產黨人為什么會選擇海岸路18號作為革命策源地?在紀實文學《策動》中,王盡美曾經對鄧恩銘說:“我也覺得這里很不錯,在四機廠內,地方警察管不著,背后是大海可隨時撤離。周圍又是大康紗廠、內外棉和隆興紗廠。這為我們將來深入紗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歷史上,王盡美也的確一直看好地處隱蔽的海岸路18號。
海岸路18號院原為德國修建的四方機廠職員宿舍,始建于1904年,當時緊挨著同為德國人修建的四方機廠。青島黨史紀念館在這處青島支部總部遺址上興建,它的打造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因此保留了百年前的德式建筑風格。
現在去到海岸路18號的人們依然可見當年的建筑原貌,磚木結構建筑,配以花崗石嵌角和厚重的蘑菇石墻基;墻上配以仿木結構的歐洲中世紀田園建筑設計手法,門窗邊加裝飾線條。外墻以紅色清水墻磚和米黃色墻面搭配,掩映著建筑物旁的綠色植被,形成“紅瓦、黃墻、綠樹、碧海、藍天”的特有風貌。
“青島紅船”仍在傳頌著熱血犧牲的先烈故事
從1923年青島第一個黨組織建立至1925年間,除亨青島為工人運動拼搏,王盡美、李慰農等老一輩革命家也先后在此為革命事業揮灑熱血。
王盡美在青島工人運動出現第一次高潮時,不顧病痛折磨,和鄧恩銘一起領導罷工,但因病情惡化病逝;李慰農作為青島黨組織第二任負責人,在鄧恩銘被逐出青島后臨危受命,接替鄧恩銘領導青島黨的工作和工人罷工斗爭。1925年7月,李慰農不幸被捕遇害,是在青島犧牲的第一位共產黨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正義和和平,甘愿奉獻生命,用行動書寫了值得代代傳頌的紅色故事。
1982年12月31日,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并立碑,確定海岸路18號為“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前夕,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建立紀念館。
2001年紀念館建成開放,命名為“青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市委常委會研究撥專款對舊址紀念館進行修繕和擴建,兩年后正式開放,新館更名為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并保留原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名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組部部長宋平同志為其題寫館名。
占地面積9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黨史紀念館,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展館主要由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基本陳列和專題展廳三部分組成。
在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房屋內部依然按照當年原狀恢復布置;基本陳列則以《光輝歷程——中共青島歷史展》為主題,展示了青島黨組織自1923年建立以來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和輝煌歷程,陳列展示歷史文獻、實物和照片800余件。展廳里展出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場戰役,都記載了曾經壯烈的事跡,也時時刻刻警示著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其中,一方紅絲硯的復制件頗為醒目,帶人們重回激情燃燒的紅色年代。它的主人就是青島黨、團組織創建人之一鄧銘恩。自16歲獲得這方硯臺后,它就一直陪伴主人身側,直到他被捕入獄。1931年5月5日,鄧銘恩在濟南被敵人槍殺。紅絲硯曾經陪伴著他夜以繼日伏案工作,更見證著一代革命家的熱血犧牲與不懈奮斗。
在紀念館偌大的院落里,主題雕塑、黨史主題公園、宣誓墻……濃墨重彩,點綴其間,更增加了這處紅色地標的莊嚴。其中5.4米高的主題雕塑名為“引領”,由飄揚的黨旗和奔馳的火車組成;黨史主題公園內則立有王盡美、鄧恩銘、劉少奇、李慰農等四位先輩的雕塑。
截至2019年底,共有超過100萬人次的黨員干部、各界群眾、青少年學生到這里參觀,觀眾留言近40萬字。在全國各地現代化的紅色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之時,這處建造于革命遺址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建筑風貌的紅色場館鮮見且彌足珍貴。新時代紅色場館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青島黨史紀念館則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共產黨員尋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青島紅船”。
99
荒島書店:
上世紀30年代青島的文化“老字號”
“1932—1934年這兩年多,我家住龍口路2號,附近就是東方菜市。一天,我在菜市臨街一角,發現了一家嶄新的小小的書店,樹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招牌‘荒島書店’,就一間門面,就一扇在我幼年的眼睛里看來很大的櫥窗,擺的盡是書、書、書……”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黃宗江在《懷青島憶荒島》一文中初識荒島書店的場景。
在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荒島書店猶如青島的一處文化綠洲,噴薄著活躍的思想,集結來自各地的以文學為劍戟的進步青年。
■現建在黃縣路的荒島書店。
初創即是青春的面孔
荒島書店初創之時,即是青春的面孔。1933年,就讀于北平中國學院的大學生張智忠、孫樂文與作為師兄校友的青島人寧推之共同籌集資金,在青島廣西路4號創辦了青島第一家經營新文藝書刊的書店——“荒島書店”。這里除經營《雷雨》、《文學》、《文學季刊》等新文學書刊外,還銷售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馬列主義著作,以及蘇聯文學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的文學作品。應該說,書店一出世,便具有了鮮明的新文化特征,成為思想進步的文藝青年聚集交流的策源地。
而荒島亦具備了當下獨立書店之傳統,不以營利為目的,自老板始,即懷有傳播新文化的情懷。接受進步思想文化熏陶的孫樂文經常去新文化傳播的中心地上海購入書刊,因此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許多左翼文學著作與期刊,大多在荒島書店上架。那時的黃宗江正跟隨父親在青島讀書,作為書店的常客,在他記憶中,每逢周六、周日,都要到荒島書店看書、買書,自己正是在荒島書店開始接觸到了革命文學。“高爾基的《母親》,綏拉菲摩維奇的《鐵流》,我都是在這里看到的。”
荒島書店的“老主顧”里可不只有彼時年少的黃宗江,當時,任教于山東大學的老舍、洪深、趙少侯;在中學執教的王統照、汪靜之、孟超;擔任小學校長的王亞平及在《晨報》編輯副刊的蕭軍,在《民報》任副刊編輯的于黑丁……都與書店建立起了密切關系。
在這間只有一門一窗、柜臺和分層的書架的有些簡陋的書店,大教授、大作家天天絡繹不絕,青島的文藝空氣海潮般地漲起。
荒島書店的商標注冊人修方舟數年前一直致力于荒島書店的歷史鉤沉。在他看來,荒島書店的誕生,是一股從北平吹來的新文藝之風,是從上海出發的左翼的暖流。新風與暖流匯聚在青島,帶著青年人的朝氣與活力。
“故壘”中掀起新文藝之風
那個時候,老舍、洪深、臧克家等12人創辦的周刊《避暑錄話》,只在荒島書店出售;臧克家的詩作《烙印》,也是由荒島書店承印、出售。
老舍先生在青島完成的小說《駱駝祥子》,第四章至第十二章都是由荒島書店的稿紙書寫的,而第十三章至結尾二十四章,則是以在荒島書店專門定制的稿紙寫就,每張稿紙上都有“舍予稿紙”的印刷字樣。老舍夫人胡絜青還曾回憶說,那時候,老舍經常領著孩子,到離家不遠的荒島書店買書和紙筆……
1934年,蕭紅、蕭軍來到青島,他們在這里分別創作了個人的代表作——《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當時荒島書店的老板之一孫樂文曾在上海的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有過一面之緣,于是提議二蕭把作品寄給魯迅,通訊地址便寫荒島書店。按照孫樂文的建議,蕭軍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很快荒島書店便收到了先生的回信。
魯迅在復信中回答了蕭軍的疑問:“不必問現在要什么,只要問自己能做什么。現在需要的是斗爭的文字,如果作者是一個斗爭者,那么,無論他寫什么,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斗爭的……”魯迅給二蕭的信件現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收到回信后,蕭軍將蕭紅的《生死場》抄稿和《跋涉》一并寄給了先生。在他回憶青島的生活時,曾寫下如是詩句:“夜氣如磐懷故壘,青燈坐時細論文”。其中的“故壘”所指正是荒島書店。一家小小的書店,書寫了一段文藝傳承的佳話。
然而,短短四年后,這個富有青島文化里程碑意義的書店招牌便宣告終結。原因在于,它不僅是新的思想文化的策源地,還是青島中共地下黨組織的聯絡點。當時書店宣傳新文化的舉動,受到中共青島地下黨組織的關注,正是在中共地下市委青年委員喬天華的介紹下,年輕的書店老板孫樂文和張智忠被發展入黨,荒島書店遂成為我黨地下組織的秘密聯絡點。久而久之,這里引起了國民黨警特人員的注意,他們常以檢查禁書為名前去盤查。后來中共青島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叛徒帶人到書店逮捕張智忠,所幸張外出未歸,敵人撲了個空。但在1937年,隨著孫樂文離開青島赴上海,荒島書店的名號在島城消失。
2009年,荒島書店原址建筑隨著東方菜市場一起拆毀。它似乎永久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了。
“老字號”回歸時隔近90年的文化傳承
2016年,一間小書店出現在了位于黃縣路的老舍故居——駱駝祥子博物館的對面。黃灰色的外墻,紅褐色的門窗,簡易的實木招牌上書有四字“荒島書店”。
在這個以“叁零年代青島文化與生活”為主題的小書店里,架上的書幾乎每一本都出自與青島有淵源的作家手筆。老舍、蕭紅、蕭軍、王統照、沈從文、梁實秋、聞一多……當年他們都曾在青島工作生活,店內陳列多是那個時期的老家具、老物件,沒有華麗的裝修,沒有寬敞的空間,有的卻是曾經的人文氣質和氣場。
2016年修方舟成功注冊了“荒島書店”商標。“復活”的文化老字號在??文化項目。2018年則被中國書店大會授予“中國人文書店”榮譽稱號。
2018年,第二間荒島書店在安徽路16號嘉木美術館開放,將閱讀與美術相結合;同年,第三間荒島書店在青島CBD萬達廣場開業;這年年末,荒島書店走出青島,落戶臨沂市吾悅廣場,成為臨沂新的文化地標……如今,閱讀書店、人文沙龍、創意市集、城市藝展成為書店拓展的新功能,荒島時間讀書會則已成為城市新的閱讀文化品牌……時隔近90年的人文傳承,讓閱讀與文藝的信仰薪火相傳,正在創造續寫著城市新的書店傳奇。(本版撰稿李魏本版攝影王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