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1-01-28 15:56:01
原標題:山東理工大學周濤:我國城市蔬菜供應鏈一體化
來源:魯網
作者:周濤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更加關注蔬菜的質量、健康等方面的問題。但傳統零散的小農式種植模式組織化程度低、信息成本高,菜農主觀生產意愿占主導因素,蔬菜銷售渠道單一,導致蔬菜生產、流通成本偏高,蔬菜品質和數量與市場嚴重脫節,既無法滿足城市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又無法增強農戶脫貧致富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菜農分散、獨立、相互競爭的低端生產組織模式無法形成有規模的生產組織融入蔬菜供應鏈體系,無法與蔬菜相關企業形成競爭與合作的協同發展關系,無法形成蔬菜品牌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地位。因此,積極引導菜農以多種形成加入蔬菜生產組織,將蔬菜生產組織融入蔬菜供應鏈體系,依據市場需求發展城市蔬菜特色品牌,將有利于推動蔬菜供應鏈一體化體系的發展。
1.典型的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
(1)龍頭企業帶動型生產組織模式。圖4-1為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該模式是指當地具有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包括大型蔬菜生產基地、大型蔬菜加工企業或大型蔬菜批發、零售企業等,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與菜農簽訂長期合作合同,龍頭企業為菜農提供種苗、生產技術、運輸包裝等服務,并負責蔬菜的深入加工和市場銷售;菜農按龍頭企業的要求組織蔬菜生產,根據約定時間,保質保量地向龍頭企業供應蔬菜產品,雙方結成密切的利益共同體關系。
龍頭企業帶動型生產組織模式以大型蔬菜生產加工企業或蔬菜批零企業為核心,與市場需求建立緊密的聯系,通過蔬菜零售企業掌握城市消費者需求信息,從而確定市場需求訂單;龍頭核心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訂單,與菜農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簽訂蔬菜種植合約,由菜農按照合約要求的品種和數量組織蔬菜生產。龍頭核心企業按照合約規定,向菜農提供蔬菜生產所需的種苗、技術和相關配套服務,并按期向菜農收購蔬菜產品。菜農按合約規定,嚴格按公司標準獨立進行蔬菜生產,并按約定的時間和數量向企業提供蔬菜產品。該生產組織模式使龍頭核心企業與菜農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菜農不再單獨面對市場,而將市場風險轉嫁給了龍頭企業,從而保障了菜農穩定的收入。而龍頭企業憑借其雄厚的資本、豐富的產品運作經驗和強有力的市場控制能力,解決了單個菜農自身所無法克服的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問題,保障了自己穩定的蔬菜供應,并通過對生態蔬菜進行深度加工,提升蔬菜的附加價值,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案例
山東康瑞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康瑞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品種篩選開發、菌種規模生產、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新技術試驗示范、培訓推廣服務及食用菌加工、產品銷售、發展生產基地為一體的綜合型食用菌企業,公司位于齊河縣大黃鄉食用菌產業園,成立于2007年4月,注冊資金1300萬元,總資產1.1億元,日產鮮金針菇30噸,員工500多人,占地面積9.6萬多平方米。公司下屬有“齊河縣瑞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德州佐田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州佐田康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食用菌廢料年生產有機生物菌肥10萬噸,遠銷全國各地。
公司通過大力實施“科技興菌”戰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快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引進和推廣,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逐步形成一套適合本地特點的栽培技術。通過自身的科研力量,引進選育了杏鮑菇、金針菇、真姬菇等新品種,已具備適宜工廠化生產的新品種和山東省地方標準“有機食品金針菇工廠化生產技術規程”,包括優良品種、菌種優質繁育和高產配方與工廠化生產工藝技術。
公司在全縣推廣企業帶動型生產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以來,共簽訂的食用菌購銷合同3200余份,培訓技術人員1000人次,公司為下屬的宣章工廠化金針菇栽培基地、康莊平菇栽培基地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優惠提供菌種,優先簽訂回收合同,解除了廣大群眾的后顧之憂,帶動了全縣食用菌生產的大發展,并普及到周邊縣市。2007年大黃鄉被省食用菌協會評為“全省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公司董事長張漢兵被評為“全省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
(2)農村合作社帶動型生產組織模式。圖4-2為農村合作社帶動型生產組織模式,該模式是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蔬菜生產組織模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對合作社的認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由村、鄉負責人牽頭,以平等自愿的原則將廣大農戶組織起來所形成的經濟組織”[1]。合作社由農戶自愿加入或退出,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以提供資金,也可以提供土地或生產設備;合作社以企業形式向工商局申請注冊,然后以企業形式集中采購、向菜農提供技術、資金、設備等服務,實現蔬菜生產的集約化管理,并統一收購蔬菜,進行規模化銷售,從而提高蔬菜的市場競爭力。
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合作社的發展,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對農村合作社企業在成立條件、規范化管理和年檢等方面給予大力幫扶和支持。在合作社成立過程中,形式比較靈活,菜農可以以資金、土地或設備等多種形式加入,成為會員。合作社企業對入社會員實施規范化的管理,統一采購、統一技術、統一設備、統一收購、統一銷售,通過規模化的經營,提高蔬菜價值,增加菜農收入。
案例
聊城市”綠園蔬菜合作社”
聊城市“綠園蔬菜合作社”是宋書軍等7人共同出資119萬元所成立的蔬菜生產組織。在蔬菜生產過程中,合作社引進先進的蔬菜生產技術對入社會員進行統一指導,所生產的蔬菜,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銷往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首先,合作社為廣大菜農提供專家免費咨詢服務,有效解決了菜農在蔬菜種植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綠園蔬菜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已向村民集中授課約計3600余次。同時,合作社開通科技服務熱線,隨時解答菜農提出的各類技術難題,對菜農遇到的疑難病害,無法通訊答復的則安排技術人員現場診斷,向菜農傳授種植技術和農業標準化知識。其次,發放會員證,為蔬菜無公害生產提供保障。綠園合作社向會員發放會員證,持證會員可享受合作社提供的多項免費服務,極大調動了菜農入社的積極性。其三,積極幫助菜農分憂。合作社本著為社員服務的宗旨,幫助社員解決各類困難,例如資金問題、土地問題、糾紛問題等,受到廣大菜農的一致好評。其四,優選農資產品,提高蔬菜品質。綠園合作社經過多年調研分析,已選擇與40余家信譽可靠、品質優良的農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行規模采購,既降低了農資購買成本,又避免了生產風險。其五,實現蔬菜統一銷售,保障菜農的利益。綠園蔬菜合作社成立蔬菜物流中心,將會員生產的無公害蔬菜直供國內的大商場、超市及相關企事業單位,不僅保障了蔬菜的品質,同時也為菜農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3)農業協會帶動型生產組織模式。圖4-3為農業協會帶動型生產組織模式,該模式是由當地具有蔬菜種植經驗的專業大戶或能人等發起、組建,蔬菜專業大戶向協會會員提供蔬菜種苗、農用物資,傳授蔬菜專業種養技術,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蔬菜的一種專業化生產組織模式。
協會組織創立形式簡單,協會與會員之間關系松散,帶有極強的不穩定性。蔬菜專業大戶本著平等自愿的原則吸收菜農加入協會,憑借其所掌握的市場信息和蔬菜專業技術經驗向菜農提供一定的服務和幫助,主要收取一定的蔬菜技術指導費和蔬菜銷售的中介服務費等,但其自身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蔬菜銷售遇到問題,蔬菜協會組織很容易瓦解。菜農加入協會的目的主要為了學習蔬菜種植專業技術,因此,能夠在蔬菜專業大戶的指導下按照要求進行生產,但一旦未能達到自己的生產預期,這種協作關系將無法維持。雖然協會組織存在諸多問題,但其組織形式簡單、運作靈活,在農村蔬菜產業發展初期,菜農組織化意識不強,蔬菜產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無疑是一種比較適用的生產組織模式。
案例
五蓮縣許孟鎮瓜菜協會
2003年3月,五蓮縣許孟鎮瓜菜協會正式成立,該協會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實行獨立的會計核算,屬非營利性的農民合作組織,2015年擁有企業單位會員1家,農民會員2000余名。經過多年努力,全鎮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已達3.6萬畝,年產蔬菜0.5億公斤,收入約0.8億元。協會先后獲得多項榮譽稱號:如“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中國特產之鄉建設先進單位”“中國西葫蘆第一鄉”“山東省百強農村經濟協會”等,所生產的西葫蘆、蕓豆、芋頭三項產品已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許孟鎮瓜菜協會積極打造無公害蔬菜品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積極引進蔬菜新品種和新型實用技術。協會積極引入新品種和新技術,并通過舉辦培訓班、現身說法、科技下鄉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推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協會已引進法國EX-17寒寶西葫蘆、山西花粒九粒白蕓豆、萊陽8520芋頭等蔬菜新品種20余項,所引進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新技術,已在20多個村、2000個大棚種植中得到全面推廣。其二,完善市場服務設施建設。協會加大投入,硬化處理了市場周邊的道路,對市場交易大棚和存儲倉庫進行了維修,最新購置了市場電子磅等設備,實現了市場功能的提升和改造。其三,創新實施“支教會”模式。許孟鎮實施“黨支部+遠程教育+瓜菜協會”的“支教會”模式,即將黨的組織建設與協會發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對瓜農實行遠程教育,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真正達到政府、協會、瓜農多方共贏的目的。
(4)企業組織型生產組織模式。圖4-4為企業組織型生產組織模式,該模式是指現代企業管理與蔬菜生產相結合的一種新型蔬菜生產組織模式。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通過企業租賃或購買菜農的土地,將周邊小規模散亂的菜農土地連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蔬菜種植基地,并由企業提供蔬菜生產所需各種設備、物資,雇傭一定的蔬菜種植勞動力進行工業化蔬菜種植的一種生產組織方式。
企業組織型生產模式將傳統的農業組織轉變成為現代化的工業組織形式,菜農通過土地入股成為企業股東,又通過雇傭關系成為農業工人,既發揮了菜農的技能,調動了其蔬菜生產的積極性,又保障了蔬菜生產過程的科學化管理。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首先,實現了蔬菜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公司充分了解城市蔬菜市場需求信息,嚴格按用戶需求訂單組織生產,避免了蔬菜生產的盲目性。其次,實現了蔬菜種植資源優化配置。企業整合菜農閑置的各種資源,包括購置或租賃菜農的土地、雇傭菜農擔任蔬菜種植工人等,既實現了土地合法、有序流轉,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創造了更多農村就業機會,增加了菜農的收入。再次,保障了蔬菜生產的科學化。企業運用現代化的管理經驗和蔬菜種植技術,實行規模化蔬菜生產,既降低了蔬菜生產成本,又提高了蔬菜的品質。最終,實現多方利益的共贏。公司憑借資金和品牌優勢將優質蔬菜產品銷往市場,最大限度滿足了企業、菜農和消費者三方的利益。
案例
壽光市北洛鎮的“綠色農莊”企業
在壽光市政府的積極鼓勵和引導下,更多經營戶開始投資創辦蔬菜生產企業,蔬菜生產企業采取租賃或購買等方式,將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實施規模化種植,全面加快蔬菜種植標準化的推進步伐。壽光市北洛鎮菜農燕興華創辦的“綠色農莊”企業集中征集耕地一百多畝,一方面,將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經營,降低了土地經營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整個蔬菜農場在運作過程中,從蔬菜種苗選擇、蔬菜生產流程、蔬菜種植標準、蔬菜產品收集、蔬菜銷售等嚴格按現代企業的管理方式進行操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企業組織型生產組織模式下,菜農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根本改變,菜農既是資產所有者,又是被雇傭的蔬菜種植工人。菜農可以將自己閑置不用的土地以出租的方式將使用權轉讓給蔬菜種植企業,收取一定的土地租賃費;另外,菜農依靠自身所掌握的蔬菜種植技能又成為蔬菜種植企業的雇傭工人,從此菜農的生產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菜農必須嚴格按企業的標準要求進行蔬菜生產,并按照生產勞動成果的多少領取工資和獎金。該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為菜農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從兩個方面提高了菜農的收入,是當前最具發展前途的蔬菜生產組織模式。
2.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比較分析
由此可見,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在不同的農村發展階段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千篇一律選擇先進的蔬菜生產組織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要根據當前各地農村發展的實際,并結合各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特點,有重點、分階段地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蔬菜生產組織模式組合,才能有效推動蔬菜產業實現快速發展。下面對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如表4-1所示。
表4-1 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比較分析表
蔬菜生產模式
合作方式
合作程度
發起單位
獲利形式
蔬菜生產品質
生產管理的標準化
生產的集約化程度
適用條件
A類:龍頭企業帶動型
簽立合同
合作程度較高
大型企業
企業通過聯系生產和銷售獲利;菜農按照合同銷售獲利
較高
有一定的標準化
集約化程度低
產業基礎較好,但產業難以集約化經營
B類:農村合作社帶動型
入股或出租
合作程度較高
集體組織或合作組織
合作社通過規模化企業經營獲利;菜農通過集約化經營獲利
較高
較標準
集約化程度低
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產業未能進行集約化整合
C類:農村協會帶動型
形式多樣
合作程度低
蔬菜種植大戶
協會通過提供技術、中介服務獲利;菜農通過專業培訓獲利
不確定
標準化較差
集約化程度低
產業基礎較差,產業集約化整合難度大
D類:企業組織型
入股或出租
合作程度最高
大型企業
企業通過規模化經營獲利;菜農通過入股和打工獲利
最高
標準化管理
集約化程度高
產業基礎好,產業有利于集約化整合
通過表4-1對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特點的比較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在合作方式方面,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由大型蔬菜加工企業通過與菜農簽訂長期蔬菜采購合同,形成穩定的蔬菜生產與供應關系;農村合作社帶動型與企業組織型模式主要采取菜農土地入股或租賃的方式參與到生產組織,進行蔬菜的統一生產;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主要由蔬菜種植大戶與廣大菜農建立合作生產方式,合作形式往往比較多樣化,主要以技術指導為主。
(2)在合作程度方面,企業組織型模式中蔬菜生產企業與菜農合作程度最高,關系最密切;龍頭企業帶動型與農村合作社帶動型模式中企業與菜農合作程度較高;而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中農業大戶與菜農合作程度最低。
(3)在發起單位方面,龍頭企業帶動型與企業組織型模式都由大型蔬菜企業發起,但龍頭企業帶動型大多為蔬菜加工型或蔬菜批發零售型大型企業,企業組織型大多為蔬菜基地生產型大型企業;合作社帶動型模式由蔬菜集體組織或合作組織發起;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由蔬菜種植大戶發起。
(4)在獲利形式方面,農村合作社帶動型與企業組織型模式通過規模化的企業經營實現雙方盈利;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與菜農簽訂長期蔬菜采購合同,從而保障雙方共同獲利;在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中,協會通過向菜農提供技術和中介服務獲利,菜農則通過提升專業技術水平而獲利。
(5)在蔬菜生產品質方面,企業組織型模式下生產蔬菜的品質最高;龍頭企業帶動型與農村合作社帶動型模式下生產蔬菜的品質較高;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下生產蔬菜的品質往往難以確定。
(6)在生產管理的標準化方面,企業組織型模式下蔬菜生產的標準化管理程度最高;龍頭企業帶動型與農村合作社帶動型模式下蔬菜生產的標準化管理程度較高;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下蔬菜生產的標準化管理程度較差。
(7)在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方面,企業組織型模式下蔬菜生產的集約化經營程度最高;而龍頭企業帶動型、農村合作社帶動型和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下蔬菜生產的集約化程度較低。
(8)從適用條件方面,企業組織型模式適用于蔬菜產業基礎較好,蔬菜產業有利于集約化整合的情況;龍頭企業帶動型與農村合作社帶動型模式適用于蔬菜產業化基礎較好,但蔬菜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的情況,造成蔬菜產業集約化程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土地資源限制難以整合,發起單位對蔬菜資源的整合能力不足,菜農缺乏蔬菜資源整合的意識等;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適用于蔬菜產業化基礎較差,蔬菜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的情況。
在傳統蔬菜生產模式下,菜農僅僅是蔬菜的生產者,受自身資金、生產規模、技術等條件的限制,蔬菜生產成本和生產品質都無法得到保障。在市場競爭環節,菜農處于極度弱勢地位,只能通過低價格廉價處理蔬菜,使大量蔬菜產品利潤流入再加工環節和流通環節,菜農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通過對蔬菜生產組織模式實施改革,鼓勵菜農以各種形式加入蔬菜生產組織,以組織化的形式從事蔬菜生產、管理和銷售,既可以依據市場需求提高蔬菜產品品質,又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菜農在生產、交易中的弱勢地位,提高菜農的收入。
通過對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的比較分析,本書認為,蔬菜產業組織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蔬菜產品生產的規模和品質,直接關乎蔬菜經營企業與廣大菜農的利益。農村協會帶動型模式的產業組織化程度最低,適合于蔬菜產業初級發展階段;農村合作社帶動型模式和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的產業組織化程度較高,適合于具有一定蔬菜產業發展基礎的階段;企業組織型模式的產業組織化程度最高,適合于蔬菜產業發展較成熟的階段。但我們也看到,四類蔬菜生產組織模式對加快蔬菜產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特別是合作社組織在我國農村具有多年存在的社會基礎,其本身既具有現代企業特征,又具備一定蔬菜專業市場的職能,對于那些經濟發展基礎較好,菜農組織化意識較強的地區來說,該模式將具有極強的推廣意義。但就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很大一部分農村地區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民市場化、組織化意識還不強,合作社的建設和管理還很不規范。因此,各地區在選擇蔬菜生產組織模式時,應充分依據自身產業特色和自身發展的實際,借鑒四類生產組織模式的特點,分步、分階段地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蔬菜生產組織模式。(摘自:《我國城市蔬菜供應鏈一體化》,山東理工大學周濤著,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年4月。該專著全文詳見魯網“我國城市蔬菜供應鏈一體化”。)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施行
我國城市蔬菜供應鏈一體化.pdf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