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2-09 10:32:02
原標題:"瞄"市場促產業引人才 青島為科技成果轉化"忙年"
來源:青島日報
人勤春來早。這幾天,市科技局有一種特殊的“忙年”方式——“組團”前往海爾海納云、省科學院海儀所、即發集團、云路新材料等多家本土科技型企業進行專題調研。
歲末回首,這樣的調研不在少數。每次調研都是詳細了解企業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研發投入、重大技術項目攻關、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情況的好機會,都是青島在為破解產業瓶頸難題蓄力。
這是青島聚焦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奮力前行的“縮影”。
一年來,青島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錨定全市產業發展需求,以市場的邏輯配置資源,圍繞科技成果產業化不斷深化改革攻堅。通過“全鏈條”一體設計,“小切口”深度突破,讓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郁郁蔥蔥的創新創業生態已然形成——在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中,青島前進2名,升至第10位;在國家發改委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雙創城市生態指數中,青島居“雙創領跑型城市”第10位。
讓市場“挑”項目,一年收集市場“心聲”超650條
市場是經濟活力的來源,也是創新發揮引領作用的載體。一年來,青島“摸準”市場邏輯辦事的規律,通過改革機制、精準扶持,讓市場越來越多地承擔起了項目發展和成果轉化的重任。
突破什么技術、扶持什么項目,市場說了算。青島改革項目生產機制,多接市場 “地氣”,面向全社會常態化征集科技計劃項目需求和指南,把提出創新創意和建議方案的機會交給行業和市場主體,再進行篩選論證。據統計,2020年全年青島征集到市場“心聲”超650條。
在篩選項目的關鍵環節,也還是用市場眼光考量科技項目,而不是政府說了算。在各種論證會議上,企業家、投資人、咨詢專家的參與度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成果轉化、產業落地日益成為項目的主要評價標準。
需要改革機制的還有科研機構這樣的科技成果“供給端”。通過制定《青島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我市鼓勵和引導科研機構聚焦我市主導產業的技術需求“定制”項目,建立市場經濟導向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一系列改革成效斐然。現在,川大青島研究院為青啤開發國產密封墊已可以替代國外進口,為青啤節約成本近2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100余萬元;青島航空技術研究院、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等35家機構入選首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青島機構入選數量居全省首位。
讓市場“做決定”,也少不了政府的有效扶持。青島改革資金扶持機制,堅持“把錢用在刀刃上”,針對科技資金“撒芝麻鹽”問題,出臺了《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50萬元以下160個項目全部“砍掉”,將資金集中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進行扶持。
局區(市)會商制度更是對遴選的戰略重點項目疊加市區兩級政策支持,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2020年,青島共實施局區(市)會商項目8項,支持資金4000萬元。
在精準扶持下,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平臺和項目在青島茁壯成長。其中,華夏基石已在青設立區域總部,引進5家頭部企業、上市公司,注冊企業12家;春光里打造“青島智谷”,吸引上海圖趣、首汽約車等72家企業意向來青,8家完成簽約;創業黑馬集團建設獨角獸加速基地,注冊企業67家,其中準獨角獸區域總部企業4家、高成長企業12家;中國科技開發院建設智慧能源孵化基地,注冊企業45家……
讓成果“進車間”,拉近成果和產業的距離
科研技術成果如果總是“高高在上”,就喪失了價值。一年來,青島不斷拉近成果和產業的距離,“填平”成果轉化的“鴻溝”,讓更多“高大上”的成果走進了車間,落進了現實。“舊時王謝堂前燕”正越來越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高新技術企業是產業發展的引擎。一年來,青島開發了高企成果對接數字化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全市高企的技術需求進行精準“畫像”,帶著需求與駐青科研機構成果進行匹配,僅在藍谷就為118家高企匹配成功41項高新技術成果。
半島科創聯盟應運而生,協同膠東五市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創投機構、孵化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2020年收集科研成果11163項,成功匹配合作項目251個。
“局校會商”制度讓高校的成果有更多機會落地市場。一年來,青島與8所駐青高校建立合作,對促進成果與產業對接的項目進行優先重點支持;推動青島科技大學成立青島工業互聯網學院,著力打造工業互聯網成果轉化基地和人才培養高地。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青島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進入了新的“繁榮期”。把創新平臺建在企業,讓成果直接進車間,青島打通了從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通道。
目前,涵蓋工業互聯網、聚合物新材料、5G高新視頻、海洋科技等領域的4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已經獲批,依托云路先進材料等頭部科技企業建設的首批5家市級創新創業共同體也在發力;獲批工業互聯網、海洋藥物等8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依托高企建設了202家市級技術創新中心……
對上銜接實驗室基礎研究、對下銜接企業產業化,以產業為主導,青島通過搭建創新平臺構建了“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的生態,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的源頭技術供給。
科研成果和產業具體怎么對接?青島還給出了新的選項——產業技術攻關“組閣揭榜制”。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有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就可以“發榜”立項,行業專家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以“揭榜”參與,調動社會力量攻克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改變評價機制,讓科研人員由“被動牽引”變“主動參與”
無論是前沿創新還是產業發展,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一年來,青島以項目定人才,優化科技成果評價標準,修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的導向。
在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成果的創新性、先進性、應用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占比提高,論文不再是主要評審依據;在青島領軍人才計劃中,“稱號”“學歷”“職稱”等前置性門檻也被弱化,成果轉化、市場前景和產業貢獻成為新的考量重點,依據項目水平評判人才層次。
通過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山東科技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入選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對應用前景明朗、科研人員轉化意愿強烈的成果,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不低于10年長期使用權,高校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由“被動牽引”變成了“主動參與”。
在2021年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項目中,青島試點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下放項目資金分配和使用權,直接費用調劑權全部交給項目承擔單位,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讓科研人員放開手腳搞攻關。
提到人才引進,就不能不提青島第九次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十強。這是青島深化外國人才服務改革的最好寫照。一年來,青島共發放外國人工作許可4663份、占全省47%;獲外國人管理、薪酬外匯便利化兩個“高含金量”國家試點,獲科技部外籍高端人才R簽證審批權下放,外國高端人才來青工作可申請最長10年期限人才(R)簽證。
疫情期間,青島還實施外國人來華許可“不見面審批”,擴大了境內申請范圍,持商務、訪問簽證外國人可在境內申請。外國人工作許可辦理時限從30天降到5天,全國最快。
“專業高效溫暖熱忱服務,助力企業引賢國外人才”,不久前,寫著這兩句話的錦旗和一封感謝信被一起送到了市科技局外國人才服務窗口。這是青島云路先進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歲末獻禮”,以感謝市科技局為企業引進外籍高端技術專家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在疫情初期助力企業實現全面復工復產。(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