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1-02-22 08:46:02
原標題:中小學家校共育:各司其職之下如何合力同行
來源:大眾日報
2月18日,正月初七,節(jié)后上班第一天。山東出臺中小學規(guī)范辦學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教師對書面作業(yè)全批全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yè)或要求家長評改作業(yè)。家校共育中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部分分歧,有望在該規(guī)范實施后得到一定的彌合。
家長、教師,最關心孩子成長的兩個群體,并肩前行中卻時有分歧。如何減少摩擦,形成更大的合力?小學是家校共育的起點,近日記者采訪了山東省內多位小學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相關專家。
溝通不暢容易引發(fā)矛盾
“寒假天天捧著手機看,我看開學你咋辦?”這句話,張媛已記不清說了多少遍。三年級的兒子癡迷玩手機,打游戲、刷抖音。訓過多次,甚至沒忍住動了手,仍收效甚微。
張媛說,曾試著把手機藏起來,孩子就一直哭鬧,還不吃飯。“假期,玩玩就玩玩吧,上學再說。”張媛選擇了妥協(xié)。上學期間,張媛從不給孩子帶手機,據(jù)她了解,孩子班里也沒有學生帶手機。對于我省中小學規(guī)范辦學征求意見稿提出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張媛表示堅決支持,“他們年齡小,有急事給老師打電話更方便。孩子有事,也是班主任打電話通知我們。主要是,趁此機會,把孩子迷手機的壞習慣改了。”
在張媛看來,家校共育,前提是雙方初衷、目標一致,在教育理念上也能達成共識。因此,有效的交流溝通尤為重要,溝通不暢容易出現(xiàn)誤會,引發(fā)家長和教師之間產生矛盾。
不久前,濟南家長王曉紅遭遇的“家長群換老師”事件,就是家校溝通出現(xiàn)了問題。
事發(fā)當晚,正監(jiān)督小學二年級女兒彈琴的王曉紅,不斷被緊密彈出的家長微信群消息干擾。原來,一位家長提出,老師的某種教學方法在他看來不妥,得到了群中部分家長的支持。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家長們的情緒迅速被點燃,“群”情激奮,提出要求學校換老師。
“其實,當時群里發(fā)表觀點的家長只是少部分。大部分家長因為不了解具體情況,選擇了沉默。”王曉紅說,網(wǎng)絡交流雖然便捷,但也容易放大情緒、激化矛盾。
此次“換老師”事件,最終在老師與家長面對面溝通下解決了。關于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只是一場誤會。
王曉紅提及的“換老師”事件,是家長群中比較極端的場景,但這正體現(xiàn)了家長群的特點。一方面,家長群方便溝通。家長們通過交流,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但另一方面,也讓家長與老師(學校)管理界限變得不那么清晰,家長們往往會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評判老師的教學,如果溝通不當,反倒會激化矛盾,影響正常教學。
家訪,是家校溝通的有效途徑。采訪中,不少家長表示,老師確實很少進家了解學生情況。一是現(xiàn)在家長工作比較忙,很難抽出整塊時間在家接待老師,電話溝通更加便捷。二是大部分學校、班級都設有家委會,家長有想法、建議可以告訴家委會,由其反映給老師。“遇到必須面對面溝通的事情,家長也更愿意到校解決。”濟南某小學班主任劉佳佳告訴記者,曾多次向家長表達過家訪的意愿,大部分家長都選擇了電話溝通,只有一兩位家長在家接受家訪。“的確有部分家長很看重隱私,不喜歡老師上門面對面交流,更傾向于微信或電話溝通。”
面對“邀請”家長有困擾
家校溝通,并不能解決所有困擾。
李穎的兒子正讀小學三年級。他陽光開朗、成績優(yōu)異,被同學們選為班長。但“班長母親”李穎,卻有些不能說的煩惱。
“班主任常常在家長群安排一些班級工作,比如布置教室、組織研學活動等。班主任還表示,有興趣和時間的家長,可以私信她報名。”李穎說,自己并不想?yún)⒓印R皇牵谕馄蠊ぷ鳎舷掳鄷r間要求格外嚴格,很少準假,常常加班;二是,有的家長會無意中形成攀比,比如,活動中某位家長免費給孩子們提供高價食品,另一位家長下次就會帶更貴的進口食品;三是,她認為這部分工作本屬于教師,為什么“邀請”家長參與呢?
“但孩子是班長,他明確表示希望我參加。我多參加學校的活動,他會很開心。而且我也擔心,我不積極參與,老師會對孩子有意見。”李穎說,班主任知道自己工作忙,每次活動后都說不用次次都來,但“還是害怕自己不去會影響孩子”。為此,李穎不時向單位請假,還好主管部門女領導同為人母,表示理解,但“把單位工作帶回家干”或是延長周末加班時間成了常態(tài)。
針對李穎的苦惱,記者采訪了兩位班主任。一位班主任說,家長多慮了,無論家長是否參與,不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tài)度。家長本來就是“自愿報名”,沒必要非得配合班級工作。另一位班主任表示,有條件的情況下,家長多多參與更好,因為“工作忙碌的班長母親每次都參加班級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導向。說明家長十分重視教育,積極配合老師開展工作”。
多位家長接受采訪時,不約而同提到“雞娃”家長讓人“壓力山大”。“雞娃”是網(wǎng)絡詞匯,是指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一位家長說,“這類家長常常受老師點贊,超額完成學校‘邀請’家長參與的項目,但并不是每位家長都有時間配合這些工作。”
張家強的父親張瑤,是一名大學教授。他堅信學習改變命運,“我就是這條真理的印證者”。張瑤在兒子的學習上投入了很大心血,除了監(jiān)督兒子保質保量完成學校作業(yè),還列了一個涵蓋天文地理、金融科技、文學歷史等的入門書單,帶領孩子閱讀;同時,加強孩子數(shù)學、英語高階學習,并講解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入門知識。
“我有許多同學在北京、上海工作。他們大多已為人父母,我們也常交流學習資源。”張瑤說,他們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更高,“雞娃”更厲害,體育、美育等已成為新的關注點。
上學期,在父親的幫助下,張家強制作了一條精美的10分鐘野生動物視頻,標注了動物分布區(qū)域,展示其生活習性。他一邊播放視頻,一邊全英文講解。這是他“野生動物”項目的學習成果。
“同一項學習項目,大部分學生選擇畫畫或寫作文。看到張家強的作業(yè),我覺得很驚喜。”劉佳佳說,學校全程錄下學生展示過程,并在校園大屏幕上循環(huán)播放。“碰到這樣優(yōu)秀的學生和家長,學校很贊賞。家長對孩子學習如此用心,也能為其他家長育兒提供借鑒和參考。”
部分家長只關心學習成績
采訪中,多位教齡15年以上的教師表示,現(xiàn)在的家長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學校教育關注度、參與度也很高,但對孩子參加社團活動把控較嚴。甚至有部分家長認為,除了學習,孩子其他方面都可以“樹大自然直”。“家長關心孩子學習成績,是好事。但家長過度關注分數(shù),忽略孩子綜合素養(yǎng)素質提升,無疑增加了家校共育的矛盾。”一位資深老師說。
濟南某小學教務處主任張思,從事思政管理工作16年。張思說,寒假前,一直忙于解決兩位二年級小男生“動手事件”。小學男生活潑好動,一位二年級男生調皮地推了一下同桌男生,同桌男生隨手反推。誰知這位男生伸手抓破了同桌的脖子,同桌回手打了他一拳。
“雙方動手打架,都不對。但先動手的孩子,應該先道歉,而且他撓傷了同學。”張思協(xié)調此事時,明確表明了態(tài)度。但先動手學生的爺爺奶奶卻說,自家孫子也被打了。電話通知孩子父母,雙方都說在外出差,回濟時間不確定。
于是,事情陷入僵局,直到放假,先動手孩子的父母也沒回來。
“家長不配合、拒絕溝通,教師也沒有好辦法,調解工作難以開展。”張思說,前段時間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明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范、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但沒有相關細則,誰敢懲戒學生。就拿這事來說,我們要是讓孩子罰站,家長會投訴我們。因為他們認為,自家孩子沒錯。”
記者采訪中,曾恰逢某小學放學。在老師帶領下,一年級學生有序走出教學樓。校門外,是早早等候的家長。一位小男生剛走出校門,爺爺走上去取下孩子肩上的書包,奶奶接過孫子手中的水壺。小男生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奶奶在后面不停叮囑:“慢點,小心點。”
站在校門口的德育主任王夢穎,默默嘆了口氣。“我們一直與家長和學生溝通,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上下學自己背書包。家長表示十分贊同。但結果,你看。”
王夢穎說,學校教育需要家長支持。沒有家長配合,許多工作難以開展。比如,學校每周四下午的“四點半”課堂,會邀請家長走進教室,與孩子們分享自身職業(yè)的趣聞與經(jīng)歷,開闊學生視野,拉近家長與教師、學校的距離。
王夢穎透露,有位爸爸是一名作家,常常在外采風,見多識廣。大家認為,這樣的職業(yè)肯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于是,不少家長建議班主任邀請他給孩子們上堂課。結果,人家明確地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孩子來學校就是學習的,其他方面無所謂。”
為教師和家長減負
臨近寒假的一天,晚8點半,記者在濟南某小學結束采訪時,辦公室一片明亮。
“今天舉行了期末模擬考,今晚抓緊把試卷批改出來,明天給學生們講解,為下周二期末考試作準備。”該校一年級級部主任趙曉天說,晚上9點回家是常態(tài)。除了教學任務,還要完成許多事務性工作,比如應對上級部門檢查、完成考核指標等。
針對教師承壓現(xiàn)狀,山東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20條,要求切實減輕督查檢查評比考核負擔、社會事務進校園負擔、相關報表填寫負擔、抽調借用教師帶來的負擔、校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帶來的負擔等。
教師“分外”的壓力減輕,才有足夠精力投入教學。趙曉天說,寒假期間,除了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關注學生在家動態(tài),還要利用居家時間提升學科素養(yǎng)。“‘大語文’學科理念特別流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正梳理我本科及研究生時期的教材和閱讀書目,想嘗試形成一套提升閱讀能力、積淀文學素養(yǎng)、引導孩子探尋生命之美的教學體系。”
采訪中,有位家長反映,學校曾布置過普法測驗等超過學生能力的活動。“我是法學本科畢業(yè),許多題目我都答不上來,何況是三年級的小學生。”該家長說,這不就是給家長布置的作業(yè)嗎。對此,記者向該校求證,學校表示這是上級部門安排的指標,老師壓力也很大。
張思告訴記者,有時接到上級部門通知,在學生中開展征文、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主題涵蓋垃圾分類、脫貧攻堅、普法禁毒等。“看似只是一場活動,但前后準備費時費力。這些社會性事務進校園,打擾了正常教學安排,增加了教師、家長負擔,容易引發(fā)矛盾。”
采訪時,記者仍看到某小學家長在朋友圈吐槽:寒假期間,學校布置了4篇“自愿征文”,分別是垃圾分類、文明過節(jié)、保衛(wèi)藍天和就地過年等主題。
家校共育,最重要的是,雙方目標一致,齊心協(xié)力。“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也就是說,科學的學校教育、幼兒教育離不開家校(園)合育。”2020年12月13日,北京,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專題論壇“家庭教育論壇”結束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志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下,我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輕德”、家校(園)脫節(jié)、方法不當?shù)葐栴},阻礙了家校共育攜手并進。
全國婦聯(lián)最新開展的調查顯示,多數(shù)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yǎng)育焦慮,近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另據(jù)相關調查,約八成的家長表示“缺乏相關知識和經(jīng)驗借鑒”,僅有三成家長認真學習過有關子女品行教育、親子關系等知識,對于家庭教育的特點、規(guī)律、方法了解較少;“80后”獨生子女家長對如何養(yǎng)育多子女的問題束手無策,感到困惑。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和整個社會乃至中華民族的未來。”張志勇說,家庭教育需要唱好“三部曲”——知道、做到、堅持。“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要掌握科學育兒知識,然后應用到實際生活,且需長期堅持。”(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家長、學生及教師都為化名)(劉一穎 戴玉亮)(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