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1-02-26 16:30:02
原標題:煙臺元宵節:集市上的老味道,難覓這一口兒“滾元宵”
來源:膠東在線
膠東在線2月26日訊(記者 王向榮 見習記者 于虹萱)元宵佳節,吃一口熱乎乎、甜蜜蜜的白胖圓團,是人們多少年來不變的傳統。“北元宵,南湯圓”,然而湯圓由于耐冷凍、更易儲存,在如今的北方市場上也獨受寵愛,一口老味道元宵愈發難以尋覓。25日一大早,記者在位于煙臺市萊山區的初家大集上,見到了正在現做現賣元宵的張平都師傅一家三口。
張平都師傅正在做元宵
在集市東頭不大的攤位上,一兜一兜裝好的元宵擺滿了兩張大桌,有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紅棗、什錦各種口味,不同的口味用不同的袋子區分,根據顧客的需求,現稱現賣。桌子后面,張師傅正搖著大桶,給桶里的餡料均勻地裹上糯米粉。“每天一來我們先做黑芝麻和白芝麻的,這是最傳統的兩種口味,大家都愛吃,買這兩種口味的顧客也特別多。”切好的餡料過一遍水,放進裝有適量糯米粉的桶里,轉上好幾十下,再過一遍水,再放進桶里裹上糯米粉……從一個方方正正的餡料,到一個白白胖胖的圓團,中間要過五六次水,手搖的滾桶也要轉上百下,中間再把裹粉不均勻、個頭太小的元宵挑揀出來,經過這些步驟做出來的元宵,一次能有十斤左右。
周愛霞和兒子一起賣元宵
張師傅的妻子周愛霞和兒子一起張羅著顧客。新顧客中有的是被張師傅轉動圓桶的聲勢和場面吸引來,有的是聽了周愛霞對元宵的介紹買來嘗鮮,還有一些老顧客則是每年都定時定點守著,元宵節前來到初家大集,期待吃上一口張師傅現做的元宵。24日恰逢初家大集,一大早,張師傅的攤位剛擺好沒多久,趙阿姨就熟門熟路地趕來,買了一斤黑芝麻、一斤白芝麻的元宵,“就愛吃這一口兒,每年我都來買,去年因為疫情沒吃上。”
張平都師傅剛做好的元宵
來購買元宵的顧客,問得最多的,除了“多少錢一斤”、“都有什么餡兒”,就是“這是湯圓嗎”。據張平都講解,湯圓和元宵的區別,首先是制作工序不同,湯圓的做法類似于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搟成皮,然后把餡做好包進去,元宵則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先把餡做好,裁成小塊,然后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簸箕里搖,其間還要不斷沾水使餡裹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到大小適中,形狀滾圓。其次,湯圓的皮和餡含水量比元宵多,而元宵糯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干的,這也導致了湯圓比元宵更容易冷凍儲存而不破裂,而元宵更便于直接下鍋炸著吃。
由于元宵表面的糯米粉變干后容易脫落,現做現賣是元宵的特點。早上五點多天還沒亮,張師傅就起床,將提前準備好的餡料、糯米粉清點裝車,七點左右來到集市,擺好攤子,開始了一天的買賣。“趕集一般都是上午人比較多,到了中午或者下午一兩點鐘,我們就收攤回去了,看看餡料還夠不夠,下午和晚上準備第二天的材料。”周愛霞告訴記者:“我們在這兒賣元宵能有七八年了,正月賣元宵,平日里賣賣粽子、粘糕,一般就是在初家和黃務的大集上輪流賣。”25日從早上出攤,到中午收攤,周愛霞大概算了算,“一天賣了400多斤元宵”。
繁瑣的步驟制作出好吃的元宵,生意紅紅火火,手藝的傳承成了難題。元宵攤的顧客大多數年齡在40歲以上,偶爾一兩個來買元宵的年輕人,在記者的詢問下說:“我是今天路過正好看到,第一次見,所以買來嘗一嘗。”
知道元宵的年輕人少,愿意做元宵的年輕人更少。張師傅對此不免哀嘆卻又無可奈何,“這個活兒年輕人不愿意干,現在做元宵的越來越少,說不準以后哪天也可能就沒有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