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4-22 07:17:04
原標題:“浪漫”升級,青島“紅房子”將變身文旅綜合體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萌 文/圖
如何將新產業、新文化、新生活有效融入歷史城區當中,是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過程中面臨的大命題。記者在近期走訪中獲悉,今年,青島西部片區“紅房子”、中山路67號附屬建筑等多個地標性建筑將迎來“新生”。與此同時,市南區啟動歷史城區文化賦能工程,通過導入產業基金、藝術節、博物館等項目,展現老城區獨特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
青島紅房子博物大酒店今年亮相
位于廣西路33號的“紅房子”,德國醫藥商店舊址,是青島最知名的建筑之一。繼去年開辟一樓區域建成嶗山礦泉博物館后,今年這座國家級歷史建筑保護單位將通過與周邊建筑、院落一體化運營,打造成一個涵蓋酒店、西餐、紅酒、茶館、爵士鋼琴等諸多現代元素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紅房子”建于1905年,由德國建筑師庫爾特·羅克格設計,共四層。20世紀80年代末,德國學者托爾斯藤·華納來青島考察時曾盛贊:“1914年之前,這是所有私人住房中設計最為出色,同時也是最漂亮的青年風格派建筑。”
“紅房子”緊鄰的廣西路31號七層建筑原為“海之旅”酒店,是1977年輕工業局申建的現代建筑主體。檔案資料顯示,其建筑面積共計1600平方米,當時是作為“紅房子”配套的職工食堂及部分辦公區域使用。“紅房子”獲批為國家級建筑文物前,此建筑二樓三樓均與“紅房子”西墻門貫通連體使用。今年將全新亮相的青島紅房子博物大酒店項目,就是依托“紅房子”、廣西路31號配套樓房及建筑后側兩處院子打造。
記者探訪項目時,廣西路31號建筑及“紅房子”二樓以上正在進行緊張的內部施工。青島紅房子博物大酒店項目總經理許征雄對記者說,此次綜合體建設所依托的三個主體——“紅房子”、廣西路31號、兩處院子過去都是各自為營,都無法克服自身所存在的顯著短板。
“紅房子”是建筑經典,但單棟歷史建筑的體量是有限的,其作為國家級歷史建筑保護單位,室內不得做大整改,不得設明火廚房,而且只有一處單向木制樓梯,不符合公共區域消防疏散要求等,極大地限制了文旅業態經營形式的策劃設計和想象;廣西路31號作為一棟現代建筑,既無歷史價值加持,又夾建在廣西路德式建筑群體中間,其形象氣質顯得突兀尷尬。“過去廣西路31號也曾作為酒店運營,但始終存在房型單調、無法泊車、門前有公交站點等硬傷。”許征雄說,建筑北后院的廣西路33號與安徽路4號的套院建筑,自成一體,獨門獨戶。這個小院落一無文物級別,二無大體量房間,處在廣西路、安徽路、浙江路區塊內,單獨作為產業研究的話,“太過小門小戶,難以做出時代感”。
“這些建筑各有短板,但如果能一體規劃、綜合開發,就能取長補短,形成規模。”許征雄表示。按照多棟建筑一體化運營的理念,企業將恢復原“紅房子”的歷史經營,打造原生的西餐系列連鎖品牌;依托飲料集團旗下經典葡萄酒系列,打造“紅房子百年窖藏”;建設紅房子博物大酒店,酒店將以西洋經典鋼琴、豎琴樂器系列為主題,以西洋鐘表及系列西洋家具陳設使用為輔助,增設電梯、擴建廚房、合并套房,滿足現代旅客的住宿體驗;同時,該綜合體還將增添茶館、爵士鋼琴吧等業態。
對于兩處后院,項目方也利用獨門獨戶、房間狹小、樓層錯落的建筑特點,設計成為私密、幽靜、雅致、溫馨的青年客棧,與紅房子博物大酒店一體化運營。
許征雄還介紹,廣西路31號門前有一處存在多年的公交站點,項目建設過程中,他們也將這個公交站點納入一體化設計。“我們與公交公司協商設計并改造廣西路公交車停靠站點的外部形象與內部配置,使之完全與紅房子百年建筑融為一體。通過古樸、含蓄、人性化十足的創意,打造青島西部老城區‘具有歷史溫度’的第一站點。”他告訴記者,這個車站冬有暖墊座椅,夏有變頻風扇,內設充電電源、冷熱飲品專柜,與“紅房子”相得益彰,與老城區共同浪漫。企業希望通過這種改造,讓“紅房子”成為創新的經典。
據了解,該項目將于今年六七月份正式對外開放。
青島歷史名建展覽館“五一”開放
中山路67號附屬建筑,天主教堂對面,一座投資約七八百萬元、暫定名為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的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按照主辦方計劃,該項目將于“五一”期間開放。
項目負責人王亮介紹,該展館收集了回瀾閣、青島火車站、總督府、花石樓等數十個青島市知名歷史建筑的精美微縮模型,配合沙盤上的燈光演繹,可以讓游客一次性欣賞到青島歷史城區片區內的精美歷史建筑。
“這些微縮景觀都是手工藝人嚴格按照比例,精心打磨出來的。其中能集中展現八大關至西鎮沿海區域知名歷史建筑的大沙盤,成本耗資70萬元。其余單獨展示的小沙盤,每個成本也超過1萬元。”
王亮介紹,青島城市建筑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大規模的城市和港口建設逐步展開,依托自然等高線和曲折綿延的海岸線走向,建造了許多具有歐陸風情的建筑,真實反映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建筑流派與建筑藝術。日占時期,嘗試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有不少建筑體現了“集仿主義”“折衷主義”等流派風格,但城市建筑的西洋格調并未改變。即使在北洋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時期,許多建筑依然具有濃厚的歐式韻味。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八大關區域和百年商街中山路區段堪稱歐式建筑的典范。
“展覽館就位于天主教堂的對面,這是青島人流量最大的景點之一。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從掙錢的角度,把這里分成一個個小門頭是最‘簡單省勁’的方式。但作為老青島人,我對以中山路為軸線的歷史街區懷有感情,所以我下決心要做這樣一個展覽館。”王亮說。
在中山路區域經營了多年里院客棧項目,從去年開始,王亮也開始思考利用文化手段豐富中山路區域的內涵。“中山路旅游季節人流量很大,但是能提供給游客深度體驗的產品并不多,這也是青島旅游業被詬病的缺點之一。去年起,我們在中山路廣場上嘗試做過街頭演出、文化市集等活動,今年做的歷史名建展覽館項目,也是在文化產業方向上一次更深度的探索。”王亮告訴記者,未來他們也希望借助數字化手段,將歷史名建展覽館打造成沉浸式體驗展館。
諸多文化元素涌入青島老城
記者還了解到,為深入挖掘西部老城區歷史文化積淀,市南區正式啟動歷史城區文化賦能工程,從學術研究、資料征集、成果轉化和文化傳播四個方面,弘揚歷史城區文化傳統,助力當代先進文化建設,以文化力提升發展力,打好西部老城“文化牌”。
據悉,市南區將起草制定“西部老城區革命傳統和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工作實施方案”、“西部老城區歷史文化資源征編工作規劃(2021-2023)”及“人文青島·時尚灣城文化客廳”實施方案。全面收集挖掘、整理研究老城區紅色傳統、歷史傳承、著名人物、經典傳說、時尚風貌和網紅打卡地等資料和作品,講好西部老城故事,展現市南獨特文化魅力和城市人文精神。
市南區將充分保護、挖掘、利用好市南區紅色資源,推進“原膠東軍區地下情報站”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完成紅色金融史料挖掘工作;引入唐國強影視團隊、青島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合作建立“紅金匯”文化產業基金和“紅色影視文化街區”,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工作開創新局面。
市南區將更新改造西部歷史城區交通節點中的活動空間,將其轉化為各具特色的文化娛樂區、夜經濟功能區和人氣節點。舉辦“尚街里市民音樂季”、西部城市色彩節、里院文創節、“我在中山路博物館”等主題活動,建立“文化名人在青島”資料數據庫,啟動“市南印跡·城市解碼”微視頻拍攝工作,積極開展參與式藝術營造實踐。
下一步,市南區還將加強西部文創載體建設,探索城市藝術更新、時尚美學提升、街區生態營造的實施模式,積極推進市南區上街里文化產業園、青島魯作藝術博物館、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建設工作,打造“最青島、最時尚”的島城文化新地標。
■圖①:紅房子博物大酒店項目效果圖。
■圖②:青島之光歷史名建展覽館(暫定名)展出建筑微縮模型。
■圖③:正在整修過程中的紅房子博物大酒店項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