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1-04-27 15:26:04
原標題:「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青島海洋經濟新脈動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青島4月27日訊(記者 魏敏)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經略海洋也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奮力實踐的第一戰略。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新區海洋生產總值實現翻番,到2020年總量達到14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7%,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科創賦能
新區海洋科技優勢明顯,高端海洋科研平臺集聚,讓青島打造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底氣十足。
4月26日,“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透明海洋”、海底發現、海洋高端智能裝備等重大戰略任務穩步推進,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海燕-X”水下滑翔機首次在全球實現萬米剖面滑翔觀測;擁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領域運算速度最快的P級超級計算機,超算升級項目也已落戶;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環境適配系統建成。
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展示的深海可視化可控夯擊試驗平臺,工作水深6000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敏/攝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籌建三年多來,初步構建了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核心科學家團隊、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協同攻關的“1+X+N”模式,推動中科院涉海優勢科研力量有效集聚,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在明月海藻科技館門口,記者看到上面寫著“一棵海藻做成一個大健康產業”。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高海云告訴記者:“一噸海藻價值8000元,加工成海藻纖維價值6萬元;再加工成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1克就值800美金,依現在每年200公斤的產能計算,僅這一項就有10.352億元的銷售額。”
正是科技,使一棵小小的海藻實現了n次方產值的裂變倍增。
目前,新區集聚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中字頭”“國字號”科研平臺、高校,駐區高校達到20所,集聚市級以上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29家,海洋高新技術企業161家,海洋技術交易額累計超過30億元,海洋專業人才總量超過3萬名。
產業賦能
產業是經濟發展重要支撐。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之于新舊動能轉換、之于產業轉型升級,是新區要開拓的富饒’藍海’。”近年來,新區加強頂層設計,聚焦能級提升,先后制定了《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關于加快海洋產業強鏈補鏈促進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構建了船舶海工、航運貿易金融、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冷鏈業、臨港加工、海洋科技服務六大海洋產業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聚力打造船舶海工和海洋生物醫藥兩大千億級產業鏈。
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553.6平方公里的深遠海域資源,為新區現代漁業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
海洋牧場示范區高水平推進,新區共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14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2處。
海洋蘊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據統計,海洋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86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400億元,占GDP比重由30%提高到37%,海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14.4%,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緊跟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列國家級新區第三位。
制度賦能
制度創新是新區示范作用的重要體現。青島西海岸新區優化陸海統籌管理體系機制,率先組建新區工委(區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建立起“海洋委主導、海洋辦統籌、部門抓落實、專班抓攻堅”的工作機制,形成分工明確、運轉高效的海洋經濟管理體系,根治了涉海機構多、分而不統、“九龍治水”的“頑疾”。
按照“可量化、便操作、重實效”的原則,研究制定新區經略海洋攻堅戰實施方案(2.0版)和涉海重大項目招商引資攻堅方案,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海洋強國新支點,發揮探索全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示范作用,西海岸新區是標桿,也一直走在開拓創新的大路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