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6-08 09:47:06
原標題:外眼看山東·央媒一周文字集萃丨山東一年如何多收一億斤糧?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內容提要】
6月4日,新華社播發通訊《一年如何多收一億斤糧?——山東夏糧機收“減損”一線見聞》,對山東糧食增收經驗進行報道。文章說——
收獲環節十分關鍵,農機手的機收水平高,就能減少糧食收獲環節的損失,提高糧食畝產水平。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二級調研員王豐勇說:“按照2020年山東糧食產量1090億斤估算,在收獲環節機收損失率若能降低0.1%,理論上全省就能從地里挽回1億斤糧食,數量非常可觀。”
許多農民探索精細化作業,適時播種、適時管理,加強田間管理,將減損環節前置,客觀上了也促進了糧食增收。
【原文呈現】
全國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山東賽區開賽
6月4日,在滕州市官橋鎮,參賽選手操作收割機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
為充分發揮機械化促進糧食增收減損作用,6月4日,全國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山東省賽區比賽在滕州市開賽。夏收期間,山東還將在全省多地陸續開展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引導廣大農機手在生產實踐中精操作、比技能,確保顆粒歸倉。文、圖/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6月4日,在滕州市官橋鎮,參賽選手(右)將收割的小麥裝車。
6月4日,在滕州市官橋鎮,工作人員在收割的麥田里劃區撿拾麥粒,測算減損率。
6月4日,在滕州市官橋鎮,工作人員揚去雜質提取麥粒,測算減損率。
一年如何多收一億斤糧?
——山東夏糧機收“減損”一線見聞
風吹小麥千里香,麥田遍地是金黃。進入6月,齊魯大地一派夏糧豐收在望景象,5985萬畝小麥已經陸續開始收獲。
4日上午,在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蘇坦村種糧大戶劉燦的麥田里,“濰柴雷沃杯”全國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正在進行。
10輛參與比賽的雷沃谷神收割機一字排開。隨著裁判一聲令下,一臺收割機按照既定路線前進,機手根據眼前的小麥高度隨時調整著機器高度和行進速度。幾分鐘后,這塊麥田只留下麥茬和秸稈均勻覆蓋在上面。
劉燦說:“收獲環節十分關鍵,農機手的機收水平高,就能減少糧食收獲環節的損失,提高糧食畝產水平?!?/p>
滕州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莉介紹,大比武考驗收割機駕駛員的駕駛操作技能,以3畝為一個單元,劃分10個作業區,10名機手順序作業。機收損失率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按照國家標準要求,機收損失率低于1.2%就達標。參賽選手大都有10多年的機收經驗,損失率普遍在0.7%左右。
收割機轟鳴過后,小卡車將麥粒運出場外,幾名裁判帶著專業工具仔細測量稱重。
山東省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王允泉說:“裁判從作業區選取2個至3個同等面積的點位,將遺漏的麥穗、麥粒撿起來稱重,計算平均重量,再與畝產平均值對比,得出機收損失率。”
相比以往手工收獲小麥,機收大大減少損失率。劉燦說:“過去收完小麥后,麥田里常見到有人撿麥穗?,F在見不到了,因為麥穗遺漏很少了?!?/p>
做好小麥機收是夏糧豐產豐收的重要保障。2020年,山東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9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農業農村部提倡廣大農機手比學趕超,在全社會營造“精細高效、提質減損”的氛圍。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二級調研員王豐勇說:“按照2020年山東糧食產量1090億斤估算,在收獲環節機收損失率若能降低0.1%,理論上全省就能從地里挽回1億斤糧食,數量非??捎^。”
“賽前通過雷沃工程師的培訓和這次比賽,我對駕駛的這款收割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收麥子過程中碰到不同的狀況都能更好地應對,更大限度減少機收損失?!北敬伪荣愔蝎@得“省級糧食機收減損之星”稱號的楊福軍說。
據介紹,為充分發揮機械化促進糧食增收減損作用,夏收期間,山東還將在濟南市章丘區、萊西市、桓臺縣、高密市、濟寧市兗州區、肥城市、齊河縣、郯城縣、東明縣陸續開展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以賽代訓,引導廣大農機手在生產實踐中精操作、比技能,確保顆粒歸倉。
除了在收獲期減少損失外,許多農民探索精細化作業,適時播種、適時管理,將減損環節前置。
農業靠天吃飯,天氣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人為因素也很重要。土質不同、小麥品種不同,對田間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樣。劉燦舉例說:“沙土地漏水漏肥,就需要分兩次施肥。苗期少施,等年后再追肥。一般土地種肥同播,用緩釋、緩控肥一次就可以?!?/p>
每年倒春寒之前,劉燦都會提前噴藥、澆水,提高小麥的抗凍性能。病蟲害發生之前,他也會提前打藥預防。他說:“不能等到發現蟲子后再打藥,那樣就已經造成減產了。”
望著即將收獲的金燦燦的麥田,這位“80后”新農人很有信心。他說:“我這2000畝小麥,今年預計平均畝產1200多斤,比去年增產10%左右?!?/p>
(新華社濟南6月4日電 新華社記者 張志龍 邵琨)
【知道多一點】
多收糧,除了機收“減損”外,科學種田也是糧食增產增收的“助推器”。新華社近期一篇有關安徽的報道,提供了很好的佐證。我們不妨看一下。
畝增155斤!這塊麥田藏了多少絕“技”
新華社合肥6月4日電(記者姜剛 黃博涵)位于“江淮糧倉”的安徽省農墾集團東風湖農場迎來夏收。截至4日下午,專家組在該農場完成對小麥超高產栽培種植模式三次實收測產,其中種糧大戶萬玉道的示范田比常規田一畝增產77.6公斤。
東風湖農場地處淮河中游。2020年秋種時期,安徽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與省農墾集團合作,在東風湖農場安排了450畝地進行小麥超高產栽培試驗示范。為了檢驗種田成效,安徽省農科院組織專家組,于3日起進行三次實收測產。
在實收測產現場,萬玉道看著成熟的麥子,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由于科學測算播種量,采用精量播種,每畝用種只有13斤多,而常規田要35斤左右?!彼f,“播種時心里真沒底,但后來看到小麥長得壯,高產的信心就足了?!?/p>
三次實收測產結果表明,示范田的產量均高于常規田的產量。其中,萬玉道的示范田折合畝產574.8公斤,而同一品種相鄰農戶常規田折合畝產497.2公斤。
除了精量播種外,示范田還有哪些高產“秘訣”?
“藏糧于技是高產的‘秘訣’。”東風湖農場農技中心主任高俊兵以精細整地舉例說,通過掌握土壤墑情,適時利用機械整地,提高小麥的出苗率。同時,要注重精準施肥,最大程度滿足小麥各生育期對肥料的需要,比如,通過氮肥后移,達到穗大、粒飽的目標。
抗逆栽培也是“秘訣”之一。
據安徽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夏桂平介紹,示范田采用抗逆免疫劑拌種和葉面噴施等技術措施,有效協調小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個體和群體的矛盾,增強小麥的抗逆減災能力。
科學種田成為糧食增產的“助推器”。
在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處長縱風云看來,近年來,廣大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通過良種良法結合、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測土配方施肥示范等方式,挖掘科技增糧潛力,推動糧食穩產增產。
“此次測產結果表明,通過超高產栽培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示范田小麥的增產增效。”參與實收測產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晨陽告訴記者,若完善、推廣這種種植模式,對于“江淮糧倉”乃至中部地區糧倉的穩產增產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收測產現場,多位專家表示,小麥等糧食的增產主要靠品種選育改進和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等,而品種選育時間較長,技術推廣成為農戶青睞的重要舉措。山東省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姜鴻明說,在小麥增產越來越難的當下,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有利于抓好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章安 整理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