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2-02-15 07:39:02
原標題:“不是在出海,就是在出海的路上”,走近觀天測海的“哨兵”們
來源:青島日報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科研人員參與觀測站建設、運維,見證浮標網絡化、智能化觀測的提升跨越,為海洋科學研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保障
觀天測海的“哨兵”們
每隔10分鐘,位于榮成外海海域的黃海站07號浮標就會往青島陸基站傳輸一次數據。
北自鴨綠江口,南至舟山外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設的黃東海浮標觀測網,猶如一排排海上“哨兵”,構成了我國近海重要的海洋觀測研究網絡,其不斷進行的海洋氣象、水文、水質參數的長期、定點、實時、連續觀測,為海洋科學研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著數據支撐和保障。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從2007年開始建設,2009年開始布放第一套浮標。目前,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共有23套浮標在位運行,觀測時長持續刷新中國近海觀測紀錄,觀測方式也實現了從表層觀測到剖面水體觀測的轉型升級。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科研人員,十余年如一日,參與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建設、運維,見證浮標觀測網絡化和智能化提升跨越,他們戰風斗浪、觀天測海,是勇敢的海上“哨兵”。
近日,記者走近黃東海浮標觀測團隊,跟隨他們的腳步,記錄海上觀測的艱辛與不凡。
出發
“不是在出海,就是在出海的路上”
1月19日下午3時,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副站長賈思洋“兼職”司機,帶領團隊成員王春曉、王旭從青島趕赴榮成。此前不久,榮成外海海域的黃海站07號浮標進行了標體大修后的集成安裝調試,本次他們專程到達現場,重新將浮標布放在海上。
布放大修后的浮標。資料照片
“與在辦公室相比,海上的工作時間長不長?”面對記者的提問,團隊成員笑了起來。賈思洋開始“算賬”:每兩個月就需對在位運行的每套浮標進行例行維護。因此,僅以日常維護來說,團隊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海上。王旭講了個小故事:2018年,他租了一間房子,交了一年房租,同時充了50元電費。然而,由于當年一直出差,最后退房的時候,電費還剩下40元。
2019年,出差約200天;2020年,出差超200天;2021年,出差170余天……在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工作,王春曉戲稱“不是在出海,就是在出海的路上”。曾幾何時,給王旭介紹對象,是王春曉等團隊成員的心頭事,但由于聚少離多,王旭的戀愛路曾經十分坎坷,對象“吹”了好幾個。
“叮鈴叮鈴叮鈴……”王旭的微信電話在車內響了起來。是王旭妻子的來電,視頻中,還有他10個月大的女兒。團隊開心地起哄,讓王旭談談如何與妻子相識,王旭妻子則滿是“埋怨”:丈夫在家時間不如她,女兒倒是先學會了叫“爸爸”。
長期在海上工作,平衡事業與家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掛了電話,大家開始講起賈思洋的女兒來。大約8年前,賈思洋的女兒常常抱著他的腿,哭著不要他出差。而如今,這一份既是鎧甲又是軟肋的思念牽掛,落到了王旭頭上。“在海上工作艱苦我不怕,就怕妻子的牽掛和‘小棉襖’的哭。”王旭說完這話,把頭別到一側。
水密
從上午工作到下午四點,才有時間吃“午飯”
1月19日傍晚6時30分,團隊到達榮成。賈思洋說,本來當地合作共建單位會配合他們進行浮標水密工作,但因為工人都已經放假,只能第二天到榮成東楮島碼頭自己解決相關問題。當然,這也不是什么難事,“只是費點時間”。
水密工作,即進行浮標在下水前的密封處理。1月20日上午,一行人到達碼頭,此時氣溫約零下5攝氏度。與企業對接完,團隊成員開始圍著07號圓形浮標工作。王春曉不斷拿出電焊機、電烙鐵、油漆、膠槍、電鉆、角磨機等提前準備好的工具。賈思洋一手拎著油漆桶,一手拿著油漆刷,細致地把浮標表面涂成黃色,以減緩標體在海上的腐蝕速度。王旭則直接趴在水泥地面上,鉆到浮標的底部進行錨系的連接和焊接處理。這樣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才結束,這時大家才有時間吃“午飯”。
由于是在碼頭工作,實感溫度很低,而連續工作幾個小時后,更讓全身被凍得麻木,但團隊成員視之為家常便飯。賈思洋笑著說,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浮標分布在渤海、北黃海、南黃海和東海,他們最喜歡在南黃海工作。“東海海況相對較差,因為長期在那邊工作,以至于曾經聽到‘東海’兩個字就身體不適。”賈思洋說,而在北黃海和渤海工作最大的問題是冬天太冷,尤其是在海上給浮標除冰,既要用力又需要小心翼翼,不至于破壞浮標,那才真是高難度挑戰。
檢修浮鼓搭載的設備。資料照片
1月21日,團隊成員再次來到碼頭,進行浮標水密工作的檢查和收尾工作。當天的工作時間比前一天短,工作結束后,王春曉告訴記者,他們已聯系好了當地共建單位的小漁船,次日出海布放浮標。
布放
海上工作多年,至今仍然“暈浮標”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盡管長期在海上工作,團隊的成員至今仍然“暈浮標”。“以前更暈,現在似乎稍微習慣了。”賈思洋說,王旭是團隊中抗暈能力最強的成員,但即使如此,海況不好時也招架不住長時間在浮標上工作。有一次,他們在東海某浮標上工作,實在太暈了,顧不得浮標平臺上布滿白花花的鳥糞,全都趴倒在上面。等稍微緩過來了,再繼續工作,就這樣一直堅持到最后。
“早飯不吃油膩的食物,必要時吃暈車藥。”多年的海上工作,王春曉已經積累了一些防暈經驗,他說,“萬一惡心嘔吐后,要喝點水補充一下,否則只干嘔,很不舒服。”
1月22日上午8點,團隊到達碼頭,漁船船長已等候在那兒。大家先用吊車把浮標放入水中,隨后將連接好的錨和錨系分別綁在漁船的頭部和尾部。“因為拖行的過程不清楚海底下有什么,所以到達站位前不會安裝浮標底部的傳感器,以防被流網或礁石破壞。”賈思洋解釋說,到達布放點后,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安裝傳感器,這是浮標監測海洋各種參數的最關鍵部分,是把準海洋脈搏的“核心”。
布放點位于離碼頭約5海里的榮成外海海域,因為是小漁船,航行速度慢,1個多小時后,終于到達了布放點。團隊成員開始給浮標松綁,并把傳感器等器件安裝上去。“浮標就像是海上的一個‘不倒翁’,浮標設計之初為捕捉波浪等海洋參數,特別強調隨波性。”王旭在浮標頂部檢查設備,離海面有五六米,只見他左右搖擺,像是隨浮標“共舞”。他說,浮標頂部的氣象儀等設備將監測海面以上的天氣參數,而浮標底部的傳感器將監測海平面水文等參數。本次安裝布放,一個特別之處是安裝了團隊研發的北斗通信信標,這樣在監測浮標狀態、提高數據傳輸穩定性等方面,增加了一層可靠的保障。
成果
累計獲取數據總量超100GB,觀測時長仍在增長
在海上完成浮標布放,已經是下午2點。回到小漁船上,團隊成員開始吃一點帶來的面包。“中午在海上工作,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吃飯條件的。”王春曉說,一般就帶面包或者八寶粥充饑。但有時暈船了,就沒有胃口吃。更多的情況是干起活來沒有時間吃。
1月23日,團隊成員開始返回青島,賈思洋還是“兼職”司機。他感嘆說,他們這個團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腰不好。“出發時,要攜帶大包小包,經常搬運設備。在海上,經常突然被波浪搖晃,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腰傷。”賈思洋說,現在,他們只要開會就強調,工作的首要前提是注意安全、注意身體,但是一干起活來,就都顧不上了。
談起在海上的工作,團隊想起了去年7月份遇到的一位老船長。“當時在秦皇島外海,一位60多歲的老船長登標幫助我們維護浮標。”王旭說,當時浮標搖晃得很厲害,老船長上去之后,工作不久就開始頭暈,吐了。后來這位老船長哭笑不得地說,打了一輩子魚,從來也沒吐過,但在浮標上“栽”了。
汽車緩緩地開向青島,車內充滿輕松的氣氛。大家有說有笑,都對完成工作感到欣慰。據介紹,10多年來,得益于浮標的不斷增加及有序及時的系統周期維護,截至2021年底,黃東海浮標觀測網累計獲取浮標觀測數據5.9億條,數據總量超100GB,不僅多次實時記錄了寒潮或臺風在我國黃東海的全過程觀測數據,而且觀測時長仍在穩定增長。
創新
新觀測平臺入列,不斷提升數據傳輸穩定性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辦公室墻上,掛著十余幅團隊出海作業的照片。榨菜、豆腐、饅頭……一張平凡的吃飯照片,成為海上最美好的共同回憶。“當時是船長帶過去的剩飯,但卻是近年來在海上吃得最香的一次。那時海況很好,大家都沒有暈船,也都有胃口吃飯。”談起這張照片,賈思洋熱情洋溢,仿佛回到了當時。
自1月23日回到青島后,賈思洋和王旭都在自己的肩膀、背上貼了膏藥。“可能當時沒有注意,同一個姿勢工作時間太長造成了傷害。”賈思洋說著,忽而仿佛勝利了一樣,笑著宣布他的膏藥今天已揭下來了,而王旭的還貼著。
登標維護07號浮標。資料照片
1月27日,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科研人員的虎年值班表安排好了,賈思洋初一、初二值班,王春曉、王旭等幾個人也各有安排。在辦公室里,賈思洋、王旭給記者展示從07號浮標傳輸回來的數據。風速、氣壓等氣象參數,波高、流速等水文參數,以及濁度、葉綠素等水質參數……這些參數看起來冰冷、單調、毫無生機,可業內的人都懂得,數據得以持續不斷的獲得,背后充滿艱辛。
堅守崗位五六年甚至十余年,是一種什么感受?“當獲取的數據得到科研人員、相關部門認可,我就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賈思洋舉例說,海洋所科學家建立了高精度中國近海的海流模式。基于該模式并不斷根據浮標觀測數據修正,對2018年“桑吉號”溢油事件進行了預測。相關數據還支撐建立了CNOP臺風目標觀測框架系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臺風預測模式的精準度。目前,浮標觀測數據為區域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防災減災以及海水養殖等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王旭看來,這項工作的魅力,在于一直走在創新路上。“海洋領域的發展,一定會產生新的儀器、新的技術,包括我們自己也在研發一些新的設備,比如北斗通信信標。”王旭說,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建設初期,主要是以常規觀測浮標為主。隨著對水質等參數的需求越來越多,僅僅進行表層的水質觀測已經不能滿足科學研究的要求。因此,團隊開始研制能夠對剖面水體進行實時觀測的設備,以觀測水面到水下50米甚至更深的距離。在劉長華站長的帶領下,他們提出并開始研發三錨式浮標,該浮標于去年正式入列,是我國首套超大型三錨式浮標綜合觀測平臺,結束了我國近海海域缺少長期、定點、實時進行剖面水體觀測設施的歷史。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優化升級三錨式浮標綜合觀測平臺,進一步減少造價和運維成本,不斷提升數據傳輸的穩定性。”賈思洋補充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