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2-03-14 06:03:03
原標題:山東費縣建設“兩山銀行”,加快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喚醒沉睡的綠水青山
費縣建設“兩山銀行”,加快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費縣馬莊鎮核桃峪村的千年流蘇樹。(□記者 紀偉 報道)
□ 大眾日報記者 紀 偉
通訊員 高云野
費縣費城街道榮和莊村村委會主任朱玉冠一直有個夢,就是把村里的荒石嶺變成高產田,讓村民實現穩定增收。在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的幫助下,朱玉冠的夢想邁出了第一步。
3月4日,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負責人魏凱,與一家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來到榮和莊村,對村里的奇石資源進行考察,并計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探索開發“奇石貸”金融產品,為該村提供授信。
榮和莊村位于費縣縣城北部丘陵地區,有各類土地5400余畝,但適宜耕種的肥沃地塊僅有300多畝。其余土地近一半是山嶺地,另一半雖然平坦,但亂石嶙峋。20世紀80年代開始,村民陸續開始發展奇石園,靠著售賣地里刨出來的造型各異的石頭,增加了不少收入。“但賣石頭這條路不可持續,我們一直想把村里的石頭地整理出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做一點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朱玉冠告訴記者。
不過,這個想法一直受限于資金不足而無法實施。接近3000畝土地,整理費用就需要400多萬元,后續建設高標準農田,還要增加各類農業設施,又需要400多萬元費用,可村集體每年的收入才10多萬元。
就在朱玉冠準備放棄這個計劃時,費縣農村基層干部培訓班上宣講的一項政策,又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縣里成立了‘兩山銀行’運營中心之后,馬莊鎮核桃峪村靠著抵押一棵千年流蘇樹,換來了230萬元貸款,讓村子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朱玉冠告訴記者,如果能復制核桃峪村的路子去銀行貸款,荒山變良田的夢想也許可以實現。
2月底,朱玉冠來到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中心負責人魏凱為他詳細介紹了費縣在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方面出臺的相關政策。魏凱介紹,自去年6月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啟用以來,為了破解農村產權轉化不暢、鄉村建設投入不足、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授信難等問題,費縣不斷探索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圍繞具有經濟、生態、人文、歷史價值的10種資源資產,以轉包、出租、擔保、抵押、授信等多種形式進行盤活、經營、開發。以核桃峪村為例,村里的千年流蘇樹是當地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祈福,僅在去年“五一”假期前后,該村就接待游客12萬人次。恒豐銀行根據這課古樹的文化服務價值進行估算,提供了230萬元授信額度。
目前,費縣“兩山銀行”已聯合恒豐銀行、山東省農擔公司等金融機構,創新推出8個系列金融貸款產品,成功運作的生態資源貸款達85筆,提供信貸額度超過7000萬元。
春日里,沿著榮和莊村的山路向山腳下走,兩邊的田地里有不少正在勞作的村民,他們正在將地里的碎石一塊塊刨出,這樣才能撒種耕作。“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計劃在村里發展紅薯、黃煙和花生產業,還想借著靠近縣城的地理位置,做一些近郊旅游方面的探索,給村民們創造一批就業崗位,帶動他們增收致富。”朱玉冠說。
朱玉冠荒山變良田的夢想仍在穩步推進。而在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幫助下拿到生態資源貸款的村莊,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在核桃峪村,村民朱傳海利用20萬元生態資源貸,流轉閑置的山嶺地,將土地平整過后建起了20多座集裝箱式的民宿客房。等到春暖花開后,就能接待第一批游客。“以往外地游客來村里游玩,只能和流蘇樹拍個照,再在村里的農家樂吃個飯,但我們村最有賣點的其實是清新的空氣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有了民宿,就能把游客留下來,體驗山村靜謐的慢生活。”朱傳海說,正是考慮到這個賣點,他把這批客房命名為靜居民宿。
期待生態資源貸款的不僅有普通村民,一些有經濟實力的老牌公司也希望利用該政策加速發展。費縣云瀑洞天景區已經建成23年,每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為周邊村莊創造了160多個就業崗位。近年來,為了從觀光游向生態游轉型,景區一直想建設一批高標準民宿。2018年,景區用閑置的庫房和車間改建了29間客房,這項工程花光了幾年來積攢的200多萬元資金。去年10月,在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的幫助下,景區通過抵押“指動石”景點換來了800萬元生態資源貸款。利用這筆資金,景區今年又新開工了3個特色項目。
云瀑洞天景區內曲徑通幽,山水轉折處,沂蒙山區的煎餅、布老虎都成了吸引游客的特色民俗體驗項目。住在景區周邊白埠村的張圣花就在景區內專門負責給游客烙煎餅,每個月有3000元收入。“新項目建成后,我們可以創造更多工作崗位,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云瀑洞天景區負責人孫世福告訴記者。
蹲點手記
鄉村產業發展:“第一瓢引水”從哪來
□ 大眾日報記者 紀偉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要想發展好鄉村產業,資金支持必不可少,但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廣大農民,最缺的也正是資金。許多已經做起特色產業的村莊,發展路徑大抵相似,一部分村民在外打工、經商,有了一筆可觀的積蓄,繼而回村投資,一家帶十家,十家帶百家,形成規模后加速發展。
如果缺少從城市帶回的第一桶金,鄉村產業發展的“第一瓢引水”從哪來?費縣“兩山銀行”運營中心的模式給出了解法。
鄉村最富集的資源就是綠水青山,如果能給綠水青山標個價,就能通過金融機構的信貸工具提供授信,為村民帶來發展特色項目的啟動資金。費縣推出的這項創新業務,受到了廣泛好評。在采訪過程中,魏凱告訴記者,自從成功運作核桃峪村的“流蘇貸”,不少村民慕名前來咨詢。目前,該中心成功運作的85筆業務中,有一大半都是當地村民和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主動前來對接的。
魏凱介紹,目前,他們還在不斷豐富產品內容,尋找更多“兩山”轉化路徑,未來將探索建立運營團隊,不僅為鄉村送去資金,還要送去人才團隊、管理技術和最新的發展理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