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2-03-15 09:39:03
原標題:萊蕪錫雕:傳承300多年,兩次走進世博會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王千鈞正在查看錫雕作品。
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51歲的王千鈞作為魯王工坊第八代傳承人,迎來從事錫雕制作的第37個年頭。傳承了300多年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萊蕪錫雕兩次走進世博會,老手藝在匠心和創新中煥發新生機。
在濟南市萊蕪區魯王工坊的展廳里,錫罐養水,錫壺煮茶……和錫打了幾十年交道的王千鈞生于錫雕世家,從康熙十四年開始,王家就靠這門手藝安身立命,已經延續300多年,傳承了八代。“一兩錫,一兩銀”,王家錫器最初按重量收費,一度成為皇家貢品,因此主顧不是皇室貴族,就是富庶大戶。
14歲開始,王千鈞就跟著父親也就是第七代傳人王雷做錫雕,陸續掌握了祖傳的六大絕活:鍛、鏨、塑、雕、焊、拋。看似不起眼的一道道工序,處處皆學問。
王千鈞舉了個拋光的例子,只有達到一個臨界點才能拋出照人影的鏡面,多拋幾下就又發黑了,很難掌握。再比如雕工,講究力度、角度、速度,刀要快,人與工具合一。焊則要把握好溫度、速度和材料厚度,焊壞了,補救的成本遠高于重新做一個。鍛打的活一敲就是大半天,特別是關鍵的工序,中間一停頓,那種感覺就找不回來了。“你不尊重物,物就不配合你。”王千鈞在干活時,一不戴手套,二不帶手機。像弧度、平整度等都是靠手摸,而手機一響人容易分神。
年少時,他曾花了整整七天才做好一個燙酒壺,自己頗為得意,沒想到,父親一看當場就給摔了。“其實就一點小瑕疵,完全可以修復,當時不理解。”雖然眼淚直打轉,但“該做好的東西,就不能修”的祖訓打小種在內心深處,此后不敢絲毫大意。“現在,我也砸過不少徒弟的作品,也理解了父親當年的做法。”
在祖輩老人眼里,做錫雕“風不著,雨不著”,是個讓人艷羨的好飯碗。而且王家從來都不用出門攬活,在家坐等主顧上門。到了王千鈞這一輩,家族兄弟九個,父親選他接班。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錫雕已少有人問津。那時他認為:過氣的老行當,難有大市場。“干啥不比這個強?我喜歡餐飲,就一門心思地想開飯店。”被父親硬摁著做錫雕的王千鈞提出:“要讓我接傳承人,必須讓我去上學!這個社會變了,沒接受過專業教育,就我這點本事,怎么干好,怎么傳承?”
父親擔心王千鈞出去之后難以守住初心,為此爺倆幾乎翻臉。父親告訴他,手藝難,守藝更難,傳承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否則不會延續300多年。
2002年,王千鈞到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深造學習,在北京的兩年讓他開了眼界。
“初心沒變,膽子肥了。”他回到萊蕪之后,就拋棄了老規矩,成立工作室搞創作。“舊社會光給王公貴族做私家定制,新時代就要有創新發展,才能有生命力。”憑借扎實的手藝和系統的美學、設計功底,王千鈞不再只做日常器皿,轉向文創產業。結合萊蕪3000多年的礦冶文明,王千鈞創作了一款“吉祥缸”作品,開始嶄露頭角。長勺之戰發生在萊蕪,他根據《曹劌論戰》研發出“一鼓作氣”系列文創產品,至今仍是傳播齊魯文化的當紅作品。
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他應邀創作兩件作品參展。這是萊蕪錫雕自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之后,再次登上世界舞臺。“《八角星紋茶具》的八角紋出自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器物,另外一件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敦煌莫高窟壁畫。”王千鈞說。
王千鈞的茶幾上擺著一個并不起眼的錫茶壺,這是他“印象濟南”系列作品之一,從構思、設計到改版快兩年了,仍然覺得不夠理想,遲遲沒有最終定型。為了表面的“舜耕歷山”圖,他把能找到的關于舜的書籍全部買了回來。最近一年來,他開車圍著黃河兩岸轉了好幾圈,從不同角度看鵲山、華山,就是為了從《鵲華秋色圖》中找靈感。“手藝就那幾個流程,練熟就完了。關鍵是創意和設計。”他認為,這就好比設計汽車,打造“概念款”就得不惜代價,量產時再考慮怎么控制成本。
數控機床、激光刻蝕、3D打印等技術廣泛運用于金屬加工,傳統的老手藝還能走多遠?王千鈞坦言,傳統技藝和現代設備并不矛盾,他也建了先進的金屬工業實驗室,在創作試驗階段,設計軟件等工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錫雕作品是活的,有靈魂的。用機床加工標準件就失去了價值意義。如果用現代工業標準來衡量,我的每件作品都有‘缺陷’,比如找不到同心圓,多多少少存在偏差。”王千鈞認為,老手藝要擁抱新變化,會用新工具,但傳統工藝不能丟,這是非遺傳承的核心生命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