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客戶端
2022-04-22 15:17:04
原標題:山東手造·聊城有禮 | 黃河膠泥“變”身藝術品,揭秘阿膠澄泥罐的“前世今生”!
來源: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志鵬 李連顯 遲晨 聊城報道
“澄漿玉泥潤如玉,出自古城東昌西”,“一把土”在一項技藝的“加持”下,變成了人見人愛的藝術品。如今,在非遺傳承人的努力下,這些藝術品又融入了時代的新元素,將聊城黃河泥土文化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作為澄泥制作技藝第十三代傳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昌澄泥唯一傳承人,郭太星從八歲起便跟隨爺爺學習這門技藝。四十多年來,郭太星醉心于這門藝術的發掘、整理、提高,憑借其對傳統制作手法的秉承,制作出來的澄泥硯、澄泥罐等作品先后在各類博覽會上斬獲大獎,并多次前往歐洲等地的孔子學院進行非遺傳承體驗。
澄泥罐便是利用澄漿玉泥手藝制作出來的一款產品,因其泥質細膩、透氣性好,古時候常常被用來存放陳年阿膠、鹿茸、蟲草等高端的中藥材。“澄泥罐單向透氣,罐體上細膩的氣孔可以將潮氣散發出去,因此不管外部環境多潮濕,罐子內部始終是干燥的。”郭太星說,古時候,在沒有干燥劑的情況下,古人將生石灰壓實到罐底,用桑麻紙包住阿膠放到澄泥罐內,可以存放阿膠百年而不變質。
黃河下游沖積形成的膠泥,俗稱“狗頭膠”,是制作澄泥罐的原材料。從上游到下游經過自然淘洗,泥質更加細膩,晾曬風化之后用木槌將其搗碎,幾個人一同使勁夯泥,砸的是越細越好。搗碎后將泥土放入大缸里靜澄、攪拌,再將泥放入澄漿布里,通過布的空隙把所有的雜質過濾掉,就是“澄泥”。“澄泥”十分耗時耗力,用勻力將布來回搖動,使泥水慢慢澄清,經過澄清的泥才變得十分細膩,符合制作的條件。
在東阿縣黃河文化體驗館,郭太星坐在拉坯機前,將澄清的泥放到拉坯機上,用腳踩著底盤,隨著拉坯機勻速旋轉,郭老師雙手不斷變換著手勢,十幾分鐘后,一盤看起來十分普通的泥漿就變成了罐體形狀。這時,再拿出一根細線從底部劃過,一件半成品的阿膠澄泥罐便呈現在了眼前。
而這僅僅是制作澄泥罐的一部分工序。“澄泥罐從取泥、晾曬、砸泥、澄泥、揉泥、醒泥、窖藏、做坯、入窯燒制到用中藥蒸煮等需要經歷10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通過口訣一脈單傳。”郭太星說,經過揉泥、醒泥、成坯后,還要經過修型、陰干,然后才能入窯。燒窯、出窯后,還要用蟲草冰片等十余味秘方中藥蒸煮,蒸煮后的玉泥作品達到“溫潤如玉”的效果。
2016年,郭太星曾被邀請前往德國、法國、瑞士等地的孔子學院進行非遺傳承體驗展示。受這次歐洲文化之旅啟發,郭太星希望接下來能夠讓高校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參與到阿膠澄泥罐等澄泥作品中來,利用他們自身掌握的知識和創意,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再提升。“這樣非遺產品會和市場的結合度更高,還計劃在東阿能夠打造一個以‘阿膠澄泥罐’為主題的美麗鄉村。”郭太星說。
如今,阿膠澄泥罐基本走的是定制化道路,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像上海、蘇州、杭州等大城市老字號的中藥店對于阿膠澄泥罐的需求量大,同時,我們也會將非遺產品做成半成品的體驗包,讓學生、社區工作者進行活態非遺體驗。”接下來,郭太星計劃在遵循傳統制作方式的前提下,結合當代市場,將年輕受眾喜歡的內容置入到阿膠澄泥罐制作過程中,讓家鄉泥土文化在各大城市創造出更多經濟和社會效益。
審核:朱學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