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導報
2022-06-13 20:37:06
原標題:濟寧獲評“國際濕地城市”背后
來源:經濟導報
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獨特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因地制宜發展“農林漁文旅”生態產業,推動“生態洼地”變身“產業高地”
◆導報記者 初磊 濟南報道
近日,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全球共25個城市獲此殊榮,其中我國合肥、濟寧、梁平、南昌、盤錦、武漢、鹽城7個城市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國際濕地城市43個,其中中國13個,位居第一。
濟寧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創始辦副主任馮洪新接收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濟寧是繼東營(第一批)之后,山東省內第二個國際濕地城市,迎來一次重大發展機遇。
突出特色,打造“覆蓋城鄉、
碧波萬頃”濕地景觀
經濟導報記者從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獲悉,近年來,濟寧全力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其中,有關采煤塌陷地新生濕地建設做法被自然資源部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國內知名團隊把脈規劃、跟蹤指導,編制完成《濟寧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2019-2025)》,圍繞“一核引領、兩環支撐、四軸驅動、多點推進”建設布局,提出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80%以上。
著力推進城市濕地生態建設。大力開展城市河流濕地、人工湖濕地等保護修復,重點做好城中人民公園、南池公園濕地、城南太白湖濕地、城東高新區廖河濕地、城北任城翠湖濕地、城西嘉祥吉祥湖濕地保護修復,使其成為城市濕地“名片”。
著力實施重要濕地保護修復。以環南四湖大生態帶、重要河流水庫和市級以上濕地公園為主體,先后實施了南四湖濕地和23個濕地公園保護修復項目,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積極開展退耕還濕、退漁還濕、退養還湖、污染控制、生態監測等,濕地生態服務功能逐年提升。據統計,創濕以來完成濕地保護修復20.33萬畝。
著力抓好采煤塌陷地生態治理。確定采煤塌陷地治理重大工程24項,探索形成劃方整平、挖深墊淺、生態治理、產業利用、充填平整、預治理等六種治理模式,對常年積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濕地,進行圍濕造岸、植樹種草,實施種植、養殖等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全國采煤塌陷地生態治理修復示范樣本。同時,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獨特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因地制宜發展“農林漁文旅”生態產業,推進“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游則游”,發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種植業、靶向珍珠養殖等漁業、農業觀光和生態文化旅游等生態產業,推動“生態洼地”變身“產業高地”。截至目前,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地45.52萬畝。
創新方法,建立“活力充沛、
持續高效”的管理體系
在全國較早制定小微濕地、濕地鄉鎮、濕地村居6項管理辦法、建設標準,規范創建申報、受理流程、建設規劃、考核驗收等管理要求,明確濕地網絡、濕地健康、生態文化、濕地經濟、濕地管理等建設標準,在山東率先開展濕地鄉鎮、濕地村居、小微濕地建設。
制定出臺《濟寧市濕地保護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濕地保護志愿者履行職責、志愿服務范圍、管理和獎勵機制等,組建3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利用世界濕地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濕地保護知識宣講、展覽展示、政策解讀、輔導培訓等公益宣教活動16場次,發放宣傳材料2萬余份。
依托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制定《山東南四湖省級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導則(試行)》,采用野生動物AI聲紋監測、視頻監控、生態監測、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每臺AI聲紋監測設備可科學判斷監測4萬平方米內野生動物信息,視頻監控3萬畝范圍,今年年底前將完成智慧巡護指揮系統等智能保護區管理平臺建設,推進保護區智能巡護管理。
加強對各類生態數據的自動監測與識別分析預警。先后觀測到有鳥種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的“青頭潛鴨”越冬集群135只,占全球種群數量的近20%。
組建自然資源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針對開采沉陷時空演變機理與效應、開采沉陷監測預警、開采沉陷區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科技問題,高水平開展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新技術、新模式研究。先后完成《高潛水位煤糧復合平原區開采沉陷調查、監測與預測研究》《濟寧市采煤塌陷地監測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等專題研究,為采煤塌陷地生態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示范引領,開展“科學規范、共建共享”的創建活動。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濕地鄉鎮、濕地村居和小微濕地在全市國際濕地城市創建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進濕地鄉鎮、濕地村居、小微濕地創建活動。通過實施清淤疏浚、駁岸修復、植物種植、設施建設等保護修復措施,重點抓好鎮村駐地及周邊河道、溝渠、坑塘等重點區域,打造具有農村特色8公頃以下的河流濕地、坑塘濕地、塌陷區濕地以及城區公園、植物園和新建社區等小微濕地。統一規范濕地鄉鎮、濕地村居、小微濕地建設標準、申報流程、考核驗收等要求,年初提出創建目標,年中開展創建督導,年末對創建內容的組織實施、建設進度、建設成效、支持保障和財政資金有效使用組織績效考核,確保創建成效。全市已創建濕地鄉鎮30個、村居54個、小微濕地127處。
據悉,國際濕地城市是按照《濕地公約》決議規定的程序和要求,由各締約國提名,經《濕地公約》常委會批準,頒發“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的城市。開展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工作是全球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的創新舉措,旨在以創促建、提升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濕地保護意識,倡導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理念,將城市發展與濕地保護深度融合。
2018年,在《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來自7個國家的18座城市獲得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6座中國城市獲得此稱號。
截至2022年1月,中國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余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進入規范化管理軌道。截至2021年底,年度監測的63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濕地總面積同口徑相比有所增長,大部分濕地補給水量穩中有升,總體水質呈向好趨勢,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有所提高。
馮洪新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鞏固濕地保護成果,對接國際基金會及非政府組織機構,實施更多濕地項目,提質濕地建設與保護發展成效,推廣復制濕地保護經驗,做出國際示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