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2-07-02 16:15:07
原標題:文化觀察丨解壓館:解壓還是打卡?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與以往慣常的解壓方式不同,現在的解壓似乎有了更多的指代,它不僅是一個情緒宣泄的名字,也指向具體的事物,儼然有形成產業的勢頭——
□本報記者 李夢馨
如今,解壓正成為一門新興的經濟。瀏覽視頻網站,經常能看到關于各類解壓玩具的短視頻:用小刀把香皂劃成顆粒,把顏料淋在暴力熊上DIY流體熊,用簇絨槍制作毛織品……在破壞或修復的過程中,人們能獲得即時的心理滿足。在多個平臺檢索解壓視頻發現,播放量都十分可觀。與線上的火熱相呼應,線下的解壓館也紛紛落地,成為年輕人熱衷的解壓新玩法。
解壓,是伴隨著壓力而產生的名詞。有了積聚在內心的壓力,就需要一個釋放的出口,吶喊、運動、傾訴等,都是慣常的解壓方式。而現在的解壓,似乎有了更多的指代,它不僅是一個情緒宣泄的名字,也指向具體的事物,儼然有形成產業的勢頭。那么,當下勃興的解壓經濟,真的能滿足人們的解壓需求嗎?
“夠刺激”又“高顏值”
壓力兩個字,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交談中的關鍵詞。與之相應,為了探索解壓方式,人們費盡心思,五花八門的解壓視頻是其中一種較為便捷的解壓途徑。在治愈類的解壓視頻風行了一陣之后,擠痘痘、修蹄子這樣重口味的解壓視頻,又開始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受眾。縱然形式多樣,但都指向解壓這一最終目的。
看解壓視頻,是通過視覺、聽覺,享受遠程的心靈撫摸。相較之下,線下的解壓館,給人們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這是否意味著解壓的效果會更明顯呢?
解壓館算得上一種舶來品,它更早之前的稱呼是發泄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不少企業設有“發泄屋”,員工通過毆打仿真橡皮人宣泄情緒。2000年后,發泄屋逐漸在世界各處落地。2008年,圣地亞哥出現一家“莎拉摔盤小屋”。2016年,英國首個“憤怒屋”在諾丁漢郡開張,顧客可以用球棒、鐵棍或是錘子打砸各式物品。
而國內的解壓館,基本從近三四年才開始興起。在某點評網站上輸入相關字眼,搜索結果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重慶、長沙等一二線城市。定位在濟南的解壓館,僅有兩家。
粗略地梳理之后,會發現如今市面上的解壓館無外乎這樣幾類:一類偏向手工制作,如DIY流體熊、簇絨等,相比一般需要更多專注度和技巧的手工制品來說,這些DIY制品門檻低,制作過程簡單,容易上手,最后還能收獲一個頗具治愈感的物件,趣味十足;一類主打體力宣泄,砸瓶子、砸鍵盤等,在暴力中釋放壓力;還有一類綜合了多元的場景,既有解壓項目,也有拍照打卡的場地,玩樂與解壓一體,宛如一個小型游樂場,這也是最常見的解壓館類型。
以濟南一家解壓館為例,館內涵蓋的項目有動感單車、吶喊屋、摔酒瓶、星空屋、水床、枕頭大戰等。傳統的體力宣泄項目是解壓館的最大特色,顧客可以戴著防護頭盔,用鐵棍擊打報廢的鍵盤和電話,或者在拳擊臺上用力捶打塑膠人,體驗足夠刺激的解壓過程,也可以在星空屋、水床等項目上進入寧靜沉浸的氛圍,得到內心的沉靜。除此之外,解壓館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還有外表上的“高顏值”,裝滿紙幣、富麗堂皇的房間,貼滿尖叫人的墻壁,是拍照的絕佳場地。
多了熱鬧,少了解壓
既然名為解壓館,那些來到解壓館的人在摔打之后,真的能減去壓力的包袱嗎?
可以看到,來解壓館消費的基本是年輕人,以大學生和職場新人為主。有不少消費者是奔著解壓的名頭來,想要釋放一下情緒。但更多的人還是抱著拍照打卡的目的,他們花在拍照上的時間遠大于體驗解壓的過程。社交媒體的反饋也證實了這一點,在很多人的種草日記中,“拍照”和“解壓”成為并列的描述詞,對一些人來說,拍照甚至比解壓更為重要。
既然是奔著打卡的目的來,再次消費的可能性很低。在隨機詢問幾位顧客后,他們表示自己都是頭一次來,“只是想體驗一把”,畢竟解壓的可替代性方式很多,只是為了解壓每次都來消費也不太現實。此外,目前解壓館項目設置同質化嚴重,即便多次消費也不能帶來新鮮的體驗。
解壓館的出現,當然有其道理。單論其功能屬性,解壓館的最重要屬性就是解壓。而從解壓館設置的項目看,摔東西、吶喊、運動……這些方式也確實能通過發泄起到卸除壓力的作用。
有心理學專家從生理的角度解釋了發泄的原理,即神經壓抑要通過人的身體末梢釋放出來。言語、表情和動作都是可以宣泄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解壓館設置的諸多項目,主要是通過動作來紓解壓力。在擊打或摔碎東西的時候,將不良情緒投射在這些物品上,發泄自己的憤怒或焦慮。但這些帶有暴力元素的宣泄,并非一種良性的方式,甚至可能加劇極端情緒的產生。
從效果上看,暴力宣泄能達到的效果也不是最佳。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姚琦曾談到一則心理學實驗,在三組實踐對象中,第一組成員用靜坐等靜態方式解壓,第二組成員用打擊沙袋的方式進行暴力宣泄,第三組成員則綜合采用前兩種方式。結果發現,第一組成員報告的消極情緒最低。這說明,暴力宣泄可能并沒有降低我們的憤怒值,甚至可能起到反向效果。
隨著解壓館的進化演變,館內設置項目越來越多。現在的解壓館,集游戲、運動、拍照等功能于一體,被很多人形容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最原初的解壓功能卻變得逐漸模糊。解壓館像所有網紅打卡地一樣精心裝飾各種風格,凸顯顏值,而大多數顧客也從“適不適合拍照”而不是“解不解壓”的角度對一家解壓館作出評價。
這種網紅店鋪風格的設置在心理學專家看來顯然是不合理的。過分鮮艷的色彩,刺眼的燈光,都不適合用在解壓的場所。噱頭越來越多的解壓館,多了熱鬧,卻少了真正的解壓。
正確解壓,接納自己最重要
不管怎樣,解壓館的出現,解壓經濟的勃興,說明背后還是有一定的市場,折射的是現代人面臨的精神壓力。《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34歲的青年,焦慮的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
豆瓣上的“解壓方式研究會”目前已經有兩萬多成員,他們聚集在一起分享各種五花八門的解壓方式,在焦慮的環境中“自救”。在討論壓力的源頭時,具體的答案有求職、工作、學習、考試、人際關系等。“身處每個階段,都會有屬于每個階段的壓力。壓力,是每個人與社會、家庭、自我等之間的緊張關系。而如何應對壓力,則是一個需要長期學習的課題。”心理咨詢師李沖說。
壓力必須要有宣泄的出口,解壓館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減壓作用,但李沖建議,還是要找到更多合適的宣泄途徑。壓力釋放的方法因人而異。他提出幾條建議,一是適度運動健身,二是學會傾訴,跟家人、朋友聊天溝通,尋求人際支持是必要的手段,再者可以通過讀書、看電影,或培養一些固定的愛好,最后最關鍵的還是自我接納,學會自我調節。但如果上述方式依然不能解決問題,還得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