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2-08-05 10:15:08
原標題:"中國方案"破解世界港口之問——山東港口煙臺港礦石公司"于新國創新工作室"的攻堅之路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東方智慧,再次贏得世界矚目。
8月4日上午,山東港口煙臺港西港區40萬噸級礦石碼頭作業現場,6臺巨型橙紅色卸船機揮舞著“機械臂”,配合飛轉的皮帶和自動運轉的堆取料機、裝車機,將“深圳礦業”輪里的散貨精準抓取出艙。卸貨、裝車,整套流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很難想象,曾經上述的種種環節,需要人工完成。如今,僅需幾名工作人員在遠程控制中心通過屏幕監管設備,就可完成干散貨的裝卸、混配、轉運等全流程作業。此刻,山東港口煙臺港礦石公司“于新國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于新國站在中控室內,又掏出了日常隨身攜帶的“小本本”,謀劃著系統升級的突破口。
“曾經很向往‘集裝箱自動化’作業,現在我們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干散貨自動化’作業!”有著29年經驗的“老碼頭”于新國難掩激動。
這份激動背后,飽含數個“全球首創”:首創全球領先的卸船、裝船、裝車自動化技術,首創全球領先的清艙智能化技術,創新推出全球領先的流程線設備故障預控系統和料場數字化技術,率先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干散貨專業化碼頭建設,一舉解決這一世界港口業公認的難題。
在無經驗、無樣板、無外援的境地下,于新國帶領團隊靠自主研發闖出了一條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煙臺時強調,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于新國創新工作室團隊秉持不畏艱辛、百折不撓的開拓精神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釘子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總書記的這一要求,為解決世界干散貨碼頭自動化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勇闖世界港口“無人區”
變“不可能”為“不,可能”
一直以來,全球港口技術升級多聚焦于集裝箱碼頭的新建和自動化改造,對干散貨專業碼頭自動化技術攻關卻望而卻步。
讓干散貨碼頭實現自動化有多難?
與標準化的集裝箱作業相比,干散貨形態多樣,作業對象和工藝更為復雜。德國、韓國等港口業發達國家,也僅實現了部分干散貨碼頭的“半自動化”。
面對這一世界港口領域的難題和技術空白,于新國團隊曾多次赴馬來西亞等地尋找經驗,但屢屢無功而返。
沒有現成樣本。怎么辦?怎么干?
“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既然沒有樣本,我們就創個樣本出來!”在干散貨碼頭上摸爬滾打了十年的于新國作為主要技術牽頭人,開啟了艱難的攻關過程。
“技術硬”“拼的上”“頂得住”“豁得出”是團隊組建選人的首要標準。很快,第一批9位工作室核心成員“集結”完畢,一頭扎到距離市區30多公里的西港區碼頭。
經過反復調研、推敲、復盤,他們決定針對西港區礦石碼頭特點,從提高鐵礦混配精度入手,將堆取料機的自動化升級改造,作為干散貨碼頭自動化“破冰”的首個突破點。
取料恒流量是實現鐵礦石精準混配的核心環節。做不到恒流量取料,精準混配就無從談起。為實現兩種以上物料同步到達指定位置,使斗輪機取料更均勻,于新國創新團隊在上千個研發思路及方向中,不斷推翻歸零,失敗、重啟、再失敗、再重啟……
時值盛夏,團隊成員們在悶熱的機房一待就是10多個小時。汗水浸透衣襟,只為獲取一個精確的實時電流值反饋。為了不影響正常生產,他們成了穿梭在碼頭的“流動作戰部隊”,抓住一切工歇和機器“暫停”機會,見縫插針,常常在10米高的料堆上一待就是一整天,逐個邊角調整試驗參數。
經過150多個日夜的奮戰,全球首個自動化高精度混配礦控制系統研發成功。這一技術的投用,使煙臺港成為全球首個且唯一能夠實現四種物料混配的碼頭。
“不可能”,在團隊的矢志攻關下,變成了“不,可能”!
自主研發啃下“硬骨頭”
為干散貨碼頭裝上“中國大腦”
猶如萬里長征邁出第一步,突破高精度混配技術后,還必須對整條作業線進行升級改造,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干散貨碼頭作業的全系統、全流程自動化。
來不及停下休整,團隊又投入到夙夜不怠地研究中。
突破,從難度最大的自動化卸船機控制系統研發開始。
“上世紀90年代,德國人就想實現卸船機自動化,但沒成功。”于新國說,首先要解決卸船機抓斗“防搖”問題,這是確保裝卸安全的前提。
“拿著被褥干糧上去,參數調不準咱就別下來了。”撂下這句話,于新國和大伙兒“常駐”卸船機,逐項數據試驗,終于研發出抓斗智能防搖系統,將抓斗行進擺動幅度控制在5厘米范圍內,突破了抓斗精準控制的難題。
正是憑著這股子拼勁和韌勁, 于新國創新團隊攻破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創造了全球港口技術界的多個“第一”: 研發全球領先的卸船自動化技術,綜合接卸效率提高21.9%;研發全球領先的裝船自動化技術,散貨裝船綜合效率提高22.6%;研發全球領先的裝車自動化技術,裝車機可自動完成裝車作業,火車平均在港停時壓縮20.8%;研發全球領先的清艙智能化技術,實現了清艙作業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
從酷暑走向嚴寒,這支不服輸的隊伍日夜鏖戰在碼頭機房,攀爬于設備之上,行走于堆場之間。整整三大箱研究筆記和千余份設計手稿,見證著這條艱難而榮耀的勇攀高峰之路。
2021年12月22日,山東港口在煙臺港向全球正式發布“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全球首創干散貨專業化碼頭控制技術。發布會上,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團隊成員、動力控制教授張鵬奇表示,山東港口煙臺港實現碼頭卸船、水平運輸、堆取料、裝車、混配、裝船等全過程的作業自動化和集中管控,為全球首個實現全系統、全流程、全自動干散貨專業化控制技術的作業碼頭。
“你們真的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一位來自巴西淡水河谷的同行贊嘆說。
是的,他們做到了!他們用山港人的智慧和奮斗為干散貨自動化碼頭裝上了“中國大腦”!
擴容“世界首創”榜單
在集成創新路上接續奮斗
令人驚嘆的是,這個誓將干散貨碼頭的全自動“大腦”貼上“國”字標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
是什么,支撐他們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保持如此篤定?“因為師傅比我們還要拼。”團隊核心成員王招平說。他口中的“師傅”,就是于新國。
一心撲在研發攻堅上的于新國,孩子高中三年,他沒有參加過一次家長會。除了外出觀摩研究,他多數時間都在堆場內、卸船機上,與大家同吃同住、邊學邊想。
在于新國眼里,“徒弟們”才是最拼的:號稱“磐石”的盧聰,主要負責十余個平臺系統的開發與維護,累計開發近千個模塊,累計提出的自動化設備效率優化方案,多的都數不過來。擔任整個項目“機械師”角色的周思遠,曾枕著帶來的饅頭口糧沉沉睡去。負責堆取料機操作系統前端應用及調試的團隊成員劉春陽,在現場一待就是30多個小時,成功解決自動取料邊角控制問題。被大家稱為“拼命熊貓”的欒文軒,堅守現場連續幾周不回家,每天只睡三個小時……
一天天堅持,一點點突破,一步步升級。當年僅有9人的創新工作室,成長為擁有25位技術骨干的“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自動化碼頭技術研發中心(山東港口煙臺港研發基地)”,先后捧回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國港口協會科技成果獎等多個獎項。專利“一種智能履帶式船艙清艙機”世界領先、獨一無二。
最讓于新國感到欣慰的,是有了“中國大腦”的總控,現在4名工作人員通過10個操作臺即可完成卸船機、裝船機、裝車機、堆取料機共計18臺大型設備的自動化作業。面朝大海背朝礦堆的港口“藍領”,變成了坐在中控室監控生產畫面、簡單操作按鈕和手柄的“白領”,人員作業本質安全大幅提高。
就在前不久,山東港口煙臺港礦石公司“于新國創新工作室”榮膺2021年山東省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榜首,技術成果和工作業績再次得到各界的高度肯定。
成績代表過去,未來任重道遠。對于干散貨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持續攻堅,團隊從未止步。2022年以來,“智能清艙設備”“流程線設備故障預控系統”技術等相繼投用,不斷刷新著山東港口煙臺港的“全球首創”榜單陣容。
不懼挑戰,艱苦磨礪。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志在萬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
從“心”開始,重“新”出發,踏上新征程,于新國創新團隊充滿信心:“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很多夢想要實現”。
YMG 全媒體記者 高偉 童佳怡
通訊員 楊剛 侯永杰 張超 攝影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