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2-08-22 10:39:08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言 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趙覺珵】編者的話:于本月出臺《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簡稱“芯片法案”)后,美國拉攏韓國、日本、中國臺灣拼湊所謂“芯片四方聯盟”的計劃,進一步提速。香港《南華早報》評論說,半導體已成為美中競爭的核心。回顧歷史,美國上一次大張旗鼓發起“半導體戰爭”還是上世紀80年代針對日本。當時,美國的招數包括反傾銷、高關稅、制裁等一系列“組合拳”。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最近對中國采取的手段許多都有當年對日的影子。那么,當時日本是如何應對的?日本半導體衰落給了中國什么借鑒?“芯片四方聯盟”能否撇開中國市場?中國半導體企業如何破局?《環球時報》將推出一系列報道進行深度解讀,下文為第一篇。
日本的“昏招”
路透社19日報道稱,對于 “芯片四方聯盟”的構想,日本內閣廣報官四方敬之說,芯片半導體對日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產業”,“在適當的時候,兩國(日美)之間可能會有更好的合作”。《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日本半導體水平目前仍停留在40納米左右,背后原因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日美貿易摩擦中,美國迫使日本接受不利的競爭條件。但日本政府和高科技產業認為,要挽回半導體劣勢,此次的日美合作是最后的機會。
日本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的態度?還要從上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說起。筆者當時在日本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三菱綜合材料公司工作,曾旁觀了日本和美國“半導體大戰”的經過。此前美國半導體對日本全面開放,日本也大量從美國引進技術,做成產品后大量向美國出口。當時,日本半導體如日中天,1988年日本產品一度占世界半導體市場50.3%份額。而日美貿易戰從紡織行業進入到鋼鐵產業后,又逐步在電子領域全面打起來。
在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時,美國一方面和日本談判,通過“日美一攬子經濟協議”等,在談判桌上打壓日本,給美國企業尋找喘息時間。另一方面,美國要求日本就開放市場和減少對美貿易順差設定具體的“數值目標”和“客觀標準”,讓美國企業、美國經濟再度獲得壓倒性的統治地位。
對于美方的過分要求,筆者感受到整個90年代及21世紀剛開始數年,日本企業對此大多忍氣吞聲,他們認為只要還能從美國賺錢,就盡可能答應美國的要求?!捌鋵嵁敃r這是一種自信。”現在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的輿論,日本半導體企業相關人士這樣對筆者說。他認為,當時幾家日本企業就打敗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把美國逼到墻角,而且幾乎沒有反擊能力。這次就算美國狠了一些,以日本產業的力量,依舊能夠立于不敗之地。但實際上,沒過太長的時間,日本企業就在半導體領域敗下陣來。
在和美國交涉過程中,日本政治家小澤一郎曾參與對美政策的制定。筆者曾和小澤一郎提起日美半導體談判的話題,前一秒鐘還笑容可掬的小澤,臉色忽然一沉,對筆者說,“美國人就是胡攪蠻纏,毫無道理!”
華盛頓翻開舊的工具箱
此次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圍繞半導體產業重新布局,有學者也注意到美國的“舊招新用”。國際關系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路徑與當前的中國有相似之處,國家政策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時日本由國家牽頭,集合東芝、三菱、富士通等電子企業共同出資成立“DRAM(動態隨機存取內存)制法革新”項目。為打破日本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聯盟,美國曾專門針對東芝、日立等代表性企業“下手”。1982年,美國政府以產業間諜罪逮捕日立及三菱員工,指控他們涉嫌竊取美國IBM公司技術,但此后公開的信息顯示,這是美方的一次“釣魚執法”。1985年,東芝秘密向蘇聯出售四臺精密機床一事被曝光,這成為美國出手打壓日本的絕佳理由。1987年6月,美國通過東芝制裁法案,關閉東芝美國工廠,取消一系列采購合同,并禁止東芝所有產品向美出口2至5年。
此外,美國和日本于1986年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并保證5年之內國外公司在日本獲得20%的市場份額。之后美國又祭出反傾銷等手段,實施高額懲罰性關稅,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因此開始漸失優勢。
郝敏提到,無論美國在針對日本還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出手”時,背后都有一個重要推手——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1985年6月,SIA提出“301條款”訴訟,聲稱日本的半導體市場因日本的結構性壁壘而對外國生產商關閉。而在如今的“芯片法案”出臺前夕,SIA也對此表示大力支持,并宣稱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所占份額在2030年時將減少到10%。
郝敏表示,近期美國“芯片法案”的推出,也代表著其重新拾起工具箱中的產業政策,而這一手段也曾在與日本的“半導體大戰”中使用。
前車之鑒
按照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的統計,1988年占世界半導體市場50.3%份額的日本,到了2019年僅剩下10%。而這10%也做得相當艱難,利潤很低。上世紀80年代世界半導體十強企業中,日本占一半,但到了2019年,僅有東芝一家名列第九。而東芝經營嚴重虧損,最終出售了自己的半導體業務。
中國是否會遭遇日本相同的后果?熟悉日本產業政策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已與上世紀90年代有巨大的不同,當時是一家企業生產硬盤、存儲器等具體產品,一個國家的數家企業就能撐起整個世界的產品供應。而現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韓國等半導體企業均占據重要位置,歐洲、日本則相對落后。在產品上,也不再是硬盤等單一產品,芯片在數字化、綠色制造、雙碳、信息安全等各個領域均深度介入。
該人士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消費市場,如果產品不賣給中國,造價問題就會立刻突出顯現出來,維持半導體技術的更新就非常困難。中國如果在經濟戰略上進行新布局,進一步推行技術革新,最終肯定可以避免日本當年的結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