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2-09-13 22:29:09
原標題:新時代文物事業實現蓬勃發展 山東文物工作“成績單”亮點頻現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新時代文物事業實現蓬勃發展 山東文物工作“成績單”亮點頻現
來源:海報新聞
9月13日,全省文物工作電視會議在濟南召開。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磊通報全省文物工作情況。
近年來,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守正創新、爭創一流,全省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文物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貢獻度和影響力持續彰顯。
一、高站位謀篇布局,新時代文物事業實現蓬勃發展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站在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謀劃推動文物工作,明確任務舉措,落實工作責任。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相繼召開全省文物工作會議、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山東省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構建起系統完備政策保障體系。
各級黨委、政府將文物工作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考核體系,納入安全生產考核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標,“堅持保護第一”“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深入人心。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深度廣度不斷拓展,文物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
省文物保護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扎實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文物工作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文物保護管理全面加強 文物安全長效機制逐步完善
完成可移動文物、黃河文物、涉水遺產、石窟寺等資源調查,文物家底不斷充實。
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登錄國家數據庫3.35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登錄286萬余件/套、實際數量558萬余件,居全國第三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226處,居全國第九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968處,居全國第一位。此外,儒家文物數量居全國第一位,鹽業遺址、古港口碼頭、近現代海防設施及歷史建筑分布密集。全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達183處,石刻類不可移動文物2400余處。公布第一批水下文物保護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海上絲綢之路”、青島老城區申遺工作扎實開展。積極對接黃河國家戰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重大戰略、重大文化工程,加強重大片區文物保護,“三孔”、“三孟”、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漢墓等重點修繕保護工程順利推進。
齊長城遺址保護全面加強,實施“紅黃綠段”保護管理,開展衛星遙感圖斑監測,建設省市縣三級監管平臺,人防、技防、物防能力顯著提升。
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批保護修復和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實施。
圍繞保障文物安全,全省相繼組織開展了文物安全狀況大排查行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三年專項整治行動、文物安全百日攻堅集中行動,堅持“有線索必核、有案件必查”的原則,嚴格依法督辦各類文物違法案件。
各級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逐級壓實,多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打擊文物犯罪、整頓文物流通市場、排查整治火災隱患、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整治等工作有力有效,“文物安全天網工程”全面實施。
三、“海帶考古”品牌持續擦亮 為實證中華文明提供有力支撐
深入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山東課題研究,積極推進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形成一批研究成果。
滕州崗上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省入選累計達到20次、項目23項,位居全國第四。2021年,我省大汶口遺址、城子崖遺址等6項考古發現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三位。
考古研究工作多點開花,2019年以來,我省組織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329項,發掘面積23.79萬平方米,接近十年來考古發掘項目總數的70%。崗上遺址、西孟莊遺址、跋山遺址、稷下學宮遺址、瑯琊臺遺址等取得重要考古發現,在實證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構建山東古代歷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展山東沿海、威海灣定遠沉艦等涉水文物考古,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甲午海戰研究提供了嶄新資料。
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有效推進,為全省重點建設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先考古、后出讓”制度探索施行、逐步完善。魯國故城等大遺址保護卓有成效,國家和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力度持續加大。
四、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有效利用實現新突破
孔子博物館、中國海軍博物館和濟寧市、棗莊市、日照市博物館新館等相繼建成開放。全省各類博物館發展到647家,博物館總量、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革命紀念類博物館數量、非國有博物館數量等六個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位。全省免費開放博物館達到598家,每年接待觀眾達到8000萬人次。
博物館展覽展陳水平不斷提升,“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大哉孔子”榮獲“優勝獎”,“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等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全國博物館改革發展工作會議在山東召開,我省作典型發言。
文旅融合持續深化,一大批文保單位、遺址遺跡、文博場館、古鎮古村納入旅游線路,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1180處,其中建成景區并開放620處。
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取得積極進展,山東是全國第二個開展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省份。
全省建成紅色旅游景區近百個,2019年以來紅色旅游累計接待游客超過兩億人次,收入超過1000億元,帶動就業60多萬人。
創新文物全媒體傳播,強化主題宣傳,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影響廣泛。
積極打好對外交流“文物牌”,“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碩,中外聯合考古取得新進展。
五、扎實推進革命文物工作 紅色基因傳承成亮點
公布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認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97處。全省共收錄可移動革命文物9.4萬余件,其中珍貴革命文物3233件/套。
山東省93個縣(市、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數量居全國第一位。
召開全省革命文物工作會議,成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省直15個部門參加的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
組織編制《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山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工作規劃》。創新舉辦“山東省紅色文化主題月”,打造紅色文化活動品牌。
實施建黨百年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工程,開展“8個100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紅色故事追述歷史系列短視頻獲評2022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項目,六家展陳入選中宣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
山東成立全國首個省級革命場館和高校融合發展聯盟,省文化和旅游廳在中國革命紀念館高質量發展峰會上作典型發言。
六、文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依法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頒布實施,是全國第一部全面規范保護傳承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
《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立法取得重要進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在起草制定。
文物領域“放管服”改革有序推進,文物保護審批效能逐步提升,行政審批事項“一網通辦”和“一次辦好·一窗受理”全面實現。
文物科技發展加快,先進技術應用漸成規模,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投入使用。
文物機構隊伍建設得到加強,省文化和旅游廳增設革命文物處,曲阜市、臨淄區成立獨立的文物局,省直3家文博單位共增加編制103個,為9個文物大市各下沉編制3個,為20個文物大縣各下沉編制4個,相關市縣相應配套增加編制崗位。
省政府將“文物保護巡查”列入公益性公共管理類崗位,首批確定齊長城公益性巡查崗位860個,山東是全國首個一次性將長城保護員全部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的省份。
資金保障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以來,山東共爭取國家文物保護資金22.17億元,位居全國第二;省財政2016年以來撥付省級文物保護資金6.88億元,有力支持了文物事業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