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2-11-15 16:23:11
原標題:尋煤記:一年200多天在外,每天奔波幾百公里是常態(tài)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尋煤記:一年200多天在外,每天奔波幾百公里是常態(tài)
來源:海報新聞
記者:呂樂 張穩(wěn)
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 張穩(wěn) 呂樂 報道
11月15日,是濟南正式供暖的第一天。這一天,千家萬戶的暖氣片熱了起來,不過,此時此刻,有這么一群人仍然奔波在千里之外的陜西、山西等地,尋找為濟南供暖的“口糧”,解決城市的燃“煤”之急,他們就是濟南各大供暖企業(yè)的“尋煤人”。
為濟南尋找供暖“口糧”的“尋煤人”
“每天奔波數(shù)百公里、打上百個電話,就是我們工作的常態(tài)”
短暫在家里休息了幾天,11月1日,王凱再次從濟南出發(fā)外出找煤,至今他已經(jīng)在外面待了半個月的時間。
這些天,他和同事從濟南開車到陜西榆林,然后到山西陽泉,再到山西太原,奔波了近2000公里。“山東到陜北的距離大約在1000公里,各個煤礦礦點的距離也都比較遠,都在兩三百公里左右。”
但這些,用王凱的話說,就是他們工作的常態(tài)。王凱是濟南黃臺電廠燃供部主任,今年34歲,算是燃供部最年輕的工作人員。
9月29日,他剛剛經(jīng)過工作調(diào)整,成為燃供部的一員。在成為“尋煤人”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王凱已經(jīng)在外出差了一個多月,深深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每天奔波數(shù)百公里,打上百個電話,就是我們工作的常態(tài)。”王凱說,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燃料采購、催貨、調(diào)度、發(fā)運,以及協(xié)調(diào)鐵路運力等。
“去礦上,去站上,不斷加大進煤量,全力以赴提升煤炭庫存。我們廠供熱面積大,供熱之后煤耗是相當高的。”據(jù)了解,黃臺電廠承擔著濟南市主城區(qū)約30%的集中供暖,實際供熱面積超過4700萬平方米,4臺機組滿負荷運轉(zhuǎn),一天最大耗煤1.2萬噸,而黃臺電廠70%以上的煤炭來源于陜西、山西兩省,其中供應(yīng)商更是達到幾十家。
王凱說,煤炭是電廠的“口糧”,只有“口糧”充足,電和熱才能保得住。
運煤的列車
進入供暖季,煤炭行情錯綜復(fù)雜,王凱和同事們每天都要接打上百個電話,隨時與供應(yīng)商保持溝通。用王凱的話說,每天不是在去找煤的路上,就是在接打電話和供應(yīng)商溝通。“問問供應(yīng)商什么情況,礦上產(chǎn)了多少煤炭?站上還有多少煤炭?有沒有鐵路運力?得盯緊供應(yīng)商抓緊發(fā)貨,時刻調(diào)度鐵路運輸,保證煤炭資源能及時運到廠內(nèi)。”
“每年都得在外面待200多天,今年幾乎全年都在外面找煤”
為了打好這場“煤炭保衛(wèi)戰(zhàn)”,黃臺電廠燃供部的工作人員,幾乎全體出動外出找煤。“我們?nèi)脊┎恳还灿惺畞韨€人,負責燃料采購、調(diào)運的同事,現(xiàn)在都在外地跑煤。”
和王凱一起出去找煤的,還有黃臺電廠上一任燃供部主任趙毅。
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崗位,但是因為王凱剛剛接手這份工作,還有很多工作并不熟悉,需要對接和聯(lián)系,所以今年趙毅再一次踏上了“尋煤”之旅。
“每年都得在外面待200多天,我記得最長的一次待了60多天。今年市場比較緊張,幾乎全年都在外面找煤。”問及外出尋煤的辛苦,趙毅不愿多言。“辛苦肯定會辛苦,但是沒辦法,往小了說,這是為了廠里的經(jīng)營和生產(chǎn)。往大了說,也是為了咱濟南的發(fā)電和供熱。”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煤炭的質(zhì)量
而說起在外面找煤的困難,趙毅打開了話匣子。
“遇到大雪天等極端惡劣情況,還有因為疫情原因出行受到限制、鐵路運力比較緊張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咱就不說了。最主要的就是如今礦上的產(chǎn)量少,各個廠都想要提高庫存,大家就得想辦法多做工作,多爭取。”榆林、太原等地,有無數(shù)來自全國各地像趙毅、王凱一樣的“尋煤人”。他們無不是從千里之外而來,日夜穿梭在各個煤礦和站臺。
“今年的煤價,雖然波動幅度沒有那么大,價格趨于平穩(wěn),但是一直處在高位運行,基本維持在去年的平均水平上。”趙毅說,這不僅給他們廠里的經(jīng)營造成很大的困難,也給他們出去找煤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煤價偏高,無非就是煤炭資源緊張造成的。如果量比較充足,市場的價格自然而然會往下走,現(xiàn)在買煤相當于‘搶’煤。”
其實,除了經(jīng)常外出找煤的工作人員,趙毅還有同事長期在礦山駐扎,他們的工作更為辛苦,他們就是燃供部的調(diào)運員。
調(diào)運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礦上駐點,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工作,難得回家。“主要的工作就是監(jiān)質(zhì)監(jiān)裝,檢查煤炭的質(zhì)量然后再裝車,比如煤塊太大、矸石太多等都不行。除此之外,還要負責調(diào)運工作,和各個礦山溝通協(xié)調(diào)。”今年50歲的林喬,做調(diào)運員的工作已經(jīng)十個年頭。
林喬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礦上駐點。“每個月都得出來,出來的時間最少15天,年年如此。在榆林待上四五天,再上太原待上四五天,然后再上陽泉待上四五天。一天奔波幾百公里,打幾百個電話都是常有的事。像我們干調(diào)運的,光廠里給我們的電話補貼一個月就有300塊錢。”
榆林、太原等地,有無數(shù)來自全國各地的像趙毅、王凱一樣的“尋煤人”
雖然如此辛苦,但是王凱、趙毅、林喬們干勁滿滿。“現(xiàn)在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儲煤、儲煤、再儲煤。”
“一天最高興的時候,就是下午四五點的時候,看鐵路上的批車情況,一天如果能批個四五列,那是最高興的。”一般一車廂有70噸煤,一列車多的能有50車廂,一列就是3500噸煤。“能多得到一列,就意味著廠里的庫存就更多一些。”
問及堅持下去的動力,王凱說:“為了廠里的發(fā)電供熱,在這個崗位,肯定有這份職責。”趙毅說:“雖然在精神上和身體上壓力是比較大的,但是能夠找回充足的煤源,能為濟南市民帶來光和熱,我們也非常高興。”林喬則覺得,這份工作,他還能再干十年,干到退休都沒問題。
他們離開濟南時,濟南還沒有預(yù)供暖,如今,濟南已經(jīng)正式供暖了,但他們還不知道下次回家的時間是何時。“還是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煤,能為濟南供暖多做一份力。”
記者了解到,黃臺電廠共有三座儲煤場,最大存儲煤量達到20萬噸。“目前的儲煤量,已經(jīng)能滿足15天以上的供熱發(fā)電需求。”而這也和“尋煤人”的辛苦和奔波密不可分。
其實,為保障群眾溫暖過冬,濟南各供熱企業(yè)已于數(shù)月前開始做今冬集中供熱的充分準備,千方百計加大煤炭儲備,目前已儲備煤炭可滿足30天以上用量需求。
盯著一列列載滿煤炭的列車順利發(fā)出,轉(zhuǎn)過身去,王凱、趙毅、林喬們又開始了下一次的聯(lián)系、對接、尋找……
審核:丁厚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