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2-12-20 10:08:12
原標題:劉鶚不只是作家,還曾來山東辦理河務(wù)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劉鶚不只是作家,還曾來山東辦理河務(wù)
來源:齊魯晚報
□肖端良
提起劉鶚(1857—1909),人們會立刻聯(lián)想到他的文學(xué)名著《老殘游記》。其實,劉鶚還是一位水利專家,曾奉調(diào)來山東辦理河務(wù),參與黃河全圖測繪、治黃事宜,在黃河濟南段留下了諸多足跡。
清光緒十三年(1887),黃河在鄭州決口,災(zāi)情嚴重。次年冬,決口方合龍。朝廷令地方成立善后局,負責(zé)測繪河南、直隸、山東三省黃河河圖,由易順鼎總司其事,劉鶚、馮光遠、董毓琦三人任提調(diào)官,分段開展三省黃河全圖測繪工作,這是中國第一次用新法開展黃河測繪工作。
光緒十五年(1889),劉鶚帶人進入山東,經(jīng)平陰、長清,過齊河、濟陽,沿黃河一路實地勘察,直到黃河入海口。次年,《三省黃河全圖》繪成,計5冊157篇。在此基礎(chǔ)上,劉鶚還根據(jù)各地縣志、黃河治理檔案資料以及其他有關(guān)資料完成了《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歷數(shù)黃河河道變遷。以上兩部著作在黃河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光緒十五年(1889)九月,劉鶚給山東巡撫張曜呈送稟牘,勸張曜采用王景治河的辦法,以建“神禹之偉績”,并把剛寫好的《治河五說》附上。劉鶚為什么要呈送《治河五說》給張曜呢?他發(fā)現(xiàn)張曜在治黃過程中犯了一大錯誤:廢濟陽以下民埝,遷移遙堤內(nèi)居民以放寬河身,這是西漢賈讓“不與河爭地”的治黃路子,會導(dǎo)致河患更烈。因此,他在《治河五說》中提出“修縷堤以攻積淤”“播支河以消盛漲”“改河門以就便捷”三項具體辦法。
張曜看后認同劉鶚所提主張。光緒十六年(1890)三月,張曜諮調(diào)劉鶚來山東辦理河務(wù)。次年,張曜治理黃河時卒于任上,福潤繼任山東巡撫。劉鶚又結(jié)合在山東辦理河務(wù)的實踐,對原《治河五說》進行補充,增加《治河續(xù)說》兩篇呈送給福潤。新版《治河五說》提出“修民埝束水攻沙”“筑斜堤澄淤填堤”“建滾壩播河漲泄”“補大堤同河啟塞”四項措施。
光緒十八年(1892)夏天,黃河在鄄城、章丘、濟陽、惠民等縣決口十余處。劉鶚在《老殘游記》第十三、十四回后自評中寫道:“莊勤果公(指張曜)慈祥愷悌,齊人至今思之。惟治河一端,不免乖謬。而廢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舉尤屬荒謬之至。慘不忍聞,況目見乎!”“山東村居屋皆平頂,水來民盡升屋而處。一日作者船泊濟陽縣小街子村,見屋頂上人八九十口,購饅頭五十斤散之。值夜大風(fēng)雨,耳中時聞坍屋聲。天微明,風(fēng)息雨未止。急開船窗視之,僅十余人矣!不禁痛哭。”
1892年,劉鶚因母親去世回淮安守制。1895年,守制期滿,劉鶚到北京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考驗,以知府任用。這年臘月,劉鶚從北京回到濟南,在濟南過了一個春節(jié),又于1896年正月回北京,為在山東辦理河務(wù)的日子畫上了一個句號。
(本文選自濟南市檔案館編《照片里的黃河故事》一書,山東齊魯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11月出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