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淄博日報
2023-02-13 10:30:02
原標題: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淄博
來源:淄博日報
原標題: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淄博
來源:淄博日報
從人才金政37條到人才金政50條,從“三年十萬大學生集聚計劃”到“五年二十萬大學生來淄創新創業計劃”,從多彩活力的青年創業友好型城市到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淄博,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對于人才的渴求,對青年的關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清晰而又強烈。
春風行動大幕拉開,又一批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的年輕人將涌入淄博。人才,是一座城市賴以發展的希望所在,而衡量一座城市的人才吸附力,除了要看引進了多少人,更要看有多少人愿意長久扎根于此,有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一個怎樣的淄博才是人才和年輕人更加喜歡和渴望的?
一座人才引得來也留得住的城市
寶芝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運營負責人楊三陽希望,未來淄博能夠引入更多年輕人,變得更有活力。
淄博對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在延攬人才上付出了多少努力?記者從市委人才辦了解到,2022年,淄博啟動“五年二十萬大學生來淄創新創業計劃”,堅持把大學生招引作為全市人才工作“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整合要素資源、強化整體設計、完善工作鏈條,著眼城市長遠發展集聚青年人才。市人社局提供的一組數字顯示,2022年,我市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6.1%。舉辦“淄博—高校人才直通車”233場,服務用人單位3493家次。全年發放人才金政相關補貼及“四強”產業關鍵領域生活補貼5.67億元。為663名高層次人才發放“淄博精英卡”,提供19類28項綠色通道服務。新增省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新增數量居全省前列……
人才引得來,還要留得住。
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蘇天告訴記者,希望未來淄博在“硬件”配套的基礎上,加強“軟件”配套,增強人文關懷,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
一座活力多彩宜居宜業的城市
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院的溫峰希望,淄博未來經濟實力重新回歸魯C,地鐵和輕軌全部開通,交通更加便利。
山東漢華工業設備有限公司市場部項目經理岳煜霖希望未來的淄博“好玩”,有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景點”;“好走”,出行更加方便;希望有更多的文化活動、講座學習,工作之余充電提升。
就職于市科技局的山大碩士秦佳麗是威海人,她希望能夠有更多部門關注單身青年的生活交友,同時更多關注年輕人的成長。
打造活力多彩宜居宜業之城,淄博不遺余力。
記者從市委人才辦了解到,聚焦青年人才發展環境升級,2022年,我市著力培育青年人才引進、成長、發展、生活等全系統生態。精準聚焦青年人才需求,以青年思維全面優化服務體系,讓奮斗中的青年人才不僅走進淄博,更深耕淄博,在這里安心創業、舒心生活。
2023年1月28日召開的2022年工作總結表彰暨淄博市“三提三爭”活動動員大會上,明確指出,要聚力在推動城市能級活力上提效爭先。
“圍繞這一目標,2023年,我市將聚焦城市發展、人才招引等目標,以打造多彩活力的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為牽引,突出時尚魅力,著力發展夜間經濟、市集經濟,舉辦更多‘音樂節’‘啤酒節’等特色節會,各區縣、功能區完成2至5個特色時尚街區業態升級。”團市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還將舉辦第二屆淄博城市戲劇節暨中國淄博第五屆五音戲藝術節,組織20場以上的鄉村旅游節慶活動,讓淄博更加活力四射,宜居宜業。
一座人才競相建功立業的城市
淄博青石文旅的負責人劉俊瑞希望,未來淄博能更加包容開放,鼓勵青年人才創業就業,全方位實現青年發展友好。
2023年,我市的人才工作將從哪些方向發力?記者從市委人才辦了解到,我市將聚焦青年人才,堅持一手抓引進、一手抓留淄,組織華中科技大學人才招引等系列活動300場以上,年內新引進大學生保底數量4.3萬人。打造“一節一賽一會一獎”人才工作品牌,在全國層面提升我市人才工作影響力。
聚力在雙招雙引上“提效爭先”,市人社局將加快人才培育創新。靶向培養產業急需的專業性、技能型人才。統籌創業大賽,發放創業擔保貸款,推動創業孵化載體提質增效,為人才打造最優成長環境和土壤。
一座人才競相建功立業的城市,需要全社會參與的氛圍營造和全周期的體系打造。
團市委將依托“青年活動月”,挖掘青年典型,組織選樹宣傳活動,展示淄博各行各業的青年風采,同時舉辦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攜手青年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
“力爭到2023年年底,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城市青年發展政策更具體系化、普遍性,青年投身城市發展的主動性和貢獻度明顯提升。”團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一座人才競相建功立業的城市,也必將在提效制勝爭先出彩中成為一片創業創新的沃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