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23-03-13 15:15:03
原標題:康熙《濟南府志》中的濟南府城
來源:濟南時報
原標題:康熙《濟南府志》中的濟南府城
來源:濟南時報
濟南府城
濟南府城東南的魁星樓
□楊曙明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上,曾有過兩部《濟南府志》,分別是康熙《濟南府志》和道光《濟南府志》。成書于康熙壬申(1692)年間的《濟南府志》,是為濟南府歷史上的首部府志,其彌足珍貴不言而喻。
府城·縣城
“山東六郡,濟南為之首,負山環海,沃野相望,自古稱名區。”這是清朝時任山東巡撫佛倫,為康熙《濟南府志》所作書序的開篇語。那么,濟南何時成為“郡城”(州城、府城)的呢?《城池》載:“濟南府城即戰國之歷下,自西漢建國,治東平陵,至南宋孝建中移為郡城,宋曾鞏北水門有記。”南宋孝建即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孝建年間(454~456),不過,曾鞏在《北水門記》中,并沒有記載此事,而且按照史學家們的考證,濟南郡治遷址到歷城縣城,是在晉永嘉年間(307~313),而非孝建年間,孝建年間遷址的不是濟南郡治,而是青州治所,只不過當時濟南郡歸屬青州管轄而已。
歷史上的濟南府治,在“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即管轄權時,成為縣級治,“府城”也就無從談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濟南才又恢復了其“市治”的歷史地位,不過歷屆濟南市人民政府卻從未設在老城內。
昔日之“城”,大都有城墻,濟南府城的城墻最早是“土圩”子,后來的磚石結構修筑于明朝洪武四年,“內外甃以磚石,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闊五丈。門四:東曰齊川,西曰濼源,南曰舜田,今改歷山,北曰會波。”城墻以內即為濟南府城,面積有多大呢?約為2.27平方公里。
或許濟南老城也是省城的緣故,歷來的文史學家們,對濟南府治介紹得不多,而康熙《濟南府志》對此則有較為詳盡的介紹:“府治居城之中,近南。舊治改為按察司,明洪武初(由)知府崔亮創建。其制:大門之外有坊,題曰‘齊魯首郡’,大門之內為寅賓館,為土地祠,為儀門。(儀)門內為戒石亭,為蒞事堂,左右設經歷司、照磨所,翼以吏胥諸房。堂后為協恭堂,堂東北隅為同知廨,堂西北隅為通判廨。署內舊有馬政、理刑二廨,今裁。東西公廨并達儀門。”濟南今日的泉城路,是在1965年合并府東大街、府西大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西門大街、西門月城街等之后形成的,這府東、府西之“府”,指的就是濟南府治,其具體位置即今日山東省政協機關大院。
濟南府城同時也是歷城縣城,既如此,縣府衙門自然也在老城內。“縣治在府治北,蒞事堂曰‘牧愛堂’,前為戒石亭,東西列房科,后為衙舍。堂左為丞、薄、尉官廨,達于儀門。儀門左右為寅賓館,為土地祠,為收糧房,為獄。儀門之外為大門,為屏。”濟南老城內,至今仍有縣東巷、縣西巷、縣前街、縣后街,這四條街巷的名稱,當年就是依據歷城縣治的所在位置而得名的,如同府東大街、府西大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等,都是類似情況。城河·泉水
大凡古城,多有護城河,濟南泉水眾多,護城河水更是得天獨厚。“(護)城河(在)府城以外,盈盈皆水也。西南則趵突、金線諸泉,東南則(南)珍珠、黑虎諸泉,城內則(北)珍珠、濯纓諸泉,匯為明湖,達北門出。(而后)合東、西兩水,環而繞之。獨南方高亢,則以二閘蓄眾泉之水焉。”
大明湖匯集眾泉之水,《濟南府志》對其來龍去脈也有簡略描述:“大明湖,在府城內西北隅,源出濯纓、珍珠諸泉。濟南城水居三之一焉,魚蓮菱芡利用最多。湖光浩渺,山色遙連,鼓枻(xiè:船)其中,江北之勝地焉。(湖水)由北水門出,注大、小清河,入海。”
今日王府池子,亦名濯纓湖,《濟南府志》對其的記載是:濯纓湖,在府城內都司西北,明成化初年規入藩邸,今在巡撫公署內。明德莊王有記,謂成化三年分封之國,宮之北有亭池焉。詢于土人,知濟南七十二泉各有源出,惟白云、珍珠、濯纓、灰泉在宮內。舊有白云樓、濯纓亭,歲久傾頹,乃于泉畔構亭,復曰“白云”;泉北一軒,目曰“濯纓”。
濟南府城之泉可謂星羅棋布,《濟南府志》對其中的多數只是錄入泉名,寫明方位,對少數名泉則略有介紹。
北珍珠泉:平地涌泉,錯落如珠,匯濯纓湖,經百花洲,入大明湖。明(朝)在德藩邸內,今在巡撫署內。
灰泉:濯纓東北,城內諸泉惟其最大,自北珍珠泉以下,皆匯于此,周回廣數畝,乃大明湖之源也。
舜泉:舜祠東,一名舜井。井北十余步,復有一井,泉穴相通,相傳即當日旁出之匿空也。雙井并列,世名源源泉。蘇半刺(即蘇轍)為梯,修其南一井,翼亭之上;北一井歸入公廨,不復名源源矣。
黑虎泉:在東南城壕崖下,水出匯為一池,潺潺有聲,流入城河,上有黑虎廟。
芙蓉泉:在府學文廟前,其水逶迤北流至泮池,明萬歷年間的太守沈華東疏浚其渠,名曰“梯云溪”。
感應井:在北極廟下。雖然城北面濱湖,但水味多咸,唯有此井獨甘。
“……以上七十一泉,合章丘百脈泉為七十二泉。《齊乘》曰:(于)欽嘗擬《匯波樓記》略云: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蓋他郡有泉一二,此獨以百計,(且)濤噴珠躍,金菲碧渟,韻琴筑而味肪醴,不殫品狀。在邑者潴市(即城區)過半,在郭者環城之三,棋布星流,走城北陬,匯于水門,東流為濼,并于汶,過于時,入于海,可概見矣。”府學·縣學“濟南人敦厚闊達,多大節。”這是元朝文人程文在其《遂閑堂記》的贊譽。在《濟南府志·風俗》中,編者還轉載了其他一些著作中對濟南人的評價贊譽。《隋書》:齊郡俗,男子多務農、桑,崇尚學業。《史記》: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齊洲詩記》:齊故為文學之國,然亦以朋比夸詐見于習俗。《齊東學記》:貴禮而尚義,長老有敦樸勤儉之范,子弟有講學弦誦之習。《一統志》:習尚淳厚,民皆務本。《青城廟學記》:民醇俗厚,號為易治。《平原志》:人尚忠勇,家務農桑,風俗敦厚,誠愨(què:誠實)無黨。
時下的府學文廟,在《濟南府志》中載為“府儒學”。“府儒學”在府治西北,宋熙寧年間郡首李恭建,元朝至元年間重建。至正元年(1341),濟南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喜壽,增修學垣,御史張起巖有“記”。明朝年間,府學文廟曾多次重修,并增建有欞星門、戟門、講堂、明倫堂、環碧亭、崇制閣、敬一亭、飛躍亭,師生廨舍,以及中規中矩兩亭等。清順治十三年(1656),在梯云溪上修建“青云橋”,并建坊“騰蛟起鳳”;康熙二十四年又予重修之后,其規制宏麗,成為儒林之巨觀,詳情如下:
先師廟前為戟門,又前為欞星門,中為先師殿,氣勢崇高巍煥,碧瓦朱甍,山川環拱,氣象郁蔥。殿廡設圣賢像,其冕旒披袞,搢笏垂紳,山龍火藻,儼如王公。殿外石欄周遭,兩廡穆深廣闊,長松茂柏交蔭其上。歷山在前,明湖居后,華峰峙左,棘闈列右。芙蓉泉之水由梯云溪而北,復循宮墻而東入于泮池。玉帶河之水經啟圣殿前,而西會于圜橋,以合襟于前。復繞西廡后,北流至尊經閣下,而東抵于湖。為學宮衛護,靈秀天鐘,人文奧區也。圣殿前棟高懸御書“萬世師表”四字,蒼文羲畫,奎章炳耀,日月昭而星云燦焉。
濟南府城既然亦為歷城縣城,當然也會有“歷城儒學”,《濟南府志》載:歷城儒學舊在府治北,縣治東隘巷,成化十四年移建于縣治東北,規制略如郡庠。成化十九年增置殿廡堂齋,并塑圣賢像;正德八年擴學前路,并建“青云”坊;嘉靖二年辟射圃;萬歷甲午重修;萬歷庚子建奎樓;天啟壬戌改敬一亭為尊經閣。康熙二十一年再次重修;康熙二十九年又重修了先師廟及東西廡。古跡·祠堂
《濟南府志》的“輿地志五”為“古跡”篇,府城內載入的古跡主要有:
在布政司治內的“凝香齋”:舊名西齋,曾鞏取韋應物“燕寢凝清香”之句,后更名為凝香齋。
在府治內的“來鶴堂”:建于洪武庚戌,名曰“琴鶴”,天順癸卯重修,改名“思政”,再后更名為來鶴堂。
在布政司前的“七聘堂”:元張養浩謝政回歸故里后所建。至元年間,朝廷屢遣使者七聘,后人因名其堂。
在大明湖西的“歷下亭”:清朝李興祖時任山東鹽運使時重修,并命名為古歷亭。
在府學文廟明倫堂后的“環碧亭”:舊名環波亭,建于洪武年間,宣德年間的僉事趙倫重修,并更名為環碧亭。
在濯纓湖上的“白云樓”:原樓高數十尺,張養浩有記,明成化年間,德莊王在其故基建“白云亭”。
此外,《濟南府志》中還記載了“歷下亭”側旁的“水香亭”、大明湖西的“北渚亭”,但注明當時已經廢棄。
濟南府城的面積雖然不大,但被《濟南府志》記錄在案的祠祀卻有不少:
在府治東南,祀元朝行省尚書張榮的“張忠襄王祠”;
在布政司東南,祀元朝御史中丞張養浩的“張文忠公祠”;
在府西門,祀靖難之役死難的明朝兵部尚書鐵鉉、禮部尚書陳迪、刑部侍郎胡子昭、都督僉事平安、都督府斷事高巍、東平州吏目鄭華、濟陽縣教諭王省的“七忠祠”;
在提學道西,祀明朝江西按察副使許逵的“許忠節公祠”;
在水面亭南,祀明朝提學薛瑄和甲子主考王守仁的“薛王二公祠”;
在鐘樓街閔子祠東,祀明朝巡撫朱衡的“朱公祠”;
在運司西,祀明朝運使甘一驥的“遺愛祠”;
在縣治東,祀明朝歷城知縣張鶴鳴的“仙令祠”;
在大明湖上,祀明朝中丞朱大典的“朱公祠”;
在布政司西,仙臺里華家井街的,祀明朝巡按御史宋學朱、歷城知縣韓承宣的“雙忠祠”等。
康熙年間的濟南老城內,祠祀不少,廟宇卻不多。除了位于府治東北、建于洪武二年的“都城隍廟”之外,還有位于府治西南的舜廟、位于府治北的“鐘樓寺”、位于府治東北隅的“水月寺”,以及位于孝感泉旁的“太平寺”。至于老城內的其他廟宇,如《歷乘》中記載的,大明湖北岸的北極廟、晏公廟,舜井街上的迎祥宮,德府后的關帝廟等,不知何因,《濟南府志》都未予記載。
康熙年間的濟南府,轄有4州(泰安、武定、德州、濱州)26縣(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肥城、青城、陵縣、新泰、萊蕪、德平、平原、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沾化、蒲臺),“府志”必須州縣俱到,不可缺一,所以相對而言,對“府城”的記載也就不可能過于濃墨重彩,可即便是這樣,其記載的濟南府城情況,于歷史而言,也是彌足珍貴的文獻史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