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5-17 21:49:05
原標題:觀瀾亭|孟子,何以成為“亞圣”?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觀瀾亭|孟子,何以成為“亞圣”?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周學澤
5月20日,農歷四月初二是孟子誕辰日,2023孟子故里(鄒城)母親文化節將在鄒城市孟廟舉行。
孟母為人們所紀念,是因為她教育有方,培養出一代圣人孟子。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名軻,戰國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孟廟舉行孟母節圖 圖片來源:鄒魯融媒)
今天我們談及孟子,第一反應是亞圣。孟子和孔子的主張被尊稱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僅次于孔子,但孟子走向“亞圣”之路,經歷了1400多年的漫長時間,直到南宋才完成。
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味著儒家學說成為顯學,確立了孔子在文化思想上的至尊地位,但漢中期及其以后很長時間,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差不多,所謂“孟荀并號”,某些時候甚至比荀子地位還低一些。
東漢班固獨具慧眼,他在《漢書》中說,自孔子去世后,學者眾多,只有孟子博通古今,思想對社會發展有貢獻。但唐代之前,對孟子及其著作研究較為深入的只有東漢末年的趙岐,他的《孟子章句》是研究孟子的經典之作。
孟子地位發生轉折始于唐朝中期。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韓愈,是認識孟子思想價值的“第一個貴人”。韓愈在《原道》中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把孟子視為孔子的傳人,意味著孟子地位僅次于孔子,顯示出韓愈超凡的眼光。
韓愈之所以寫《原道》,原因是“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不入于老,則歸于佛。”韓愈反對他所認為的異端學說,欲弘揚“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的先王之教,就需要接下孟子的“接力棒”,他確認孟子是道統正宗繼承人,對孟子思想大力進行推崇發揚。
孟子地位提升的第二個“功臣”是王安石。王安石通過勸說宋神宗對孟子授號封爵來提高孟子的地位,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被封為鄒國公,第二年更被批準配享孔廟。
因此,王安石是從政治上提升孟子地位的關鍵人物。王安石推崇孟子,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改革需要一種勇氣,而孟子恰恰有大無畏氣概,《孟子·公孫丑上》: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應該是王安石欣賞孟子的重要原因。
而且,王安石從孟子那里找到了變法的理論依據。《孟子·盡心上》對墨守陳規、不知權變的“執中無權”思想進行了批評: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王安石通過繼承孟子“權變”思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驚世駭言。
王安石在精神氣質上和孟子惺惺相惜,一生對孟子情有獨鐘,他引孟子為知己,曾作詩《孟子》書懷:“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孟子地位提升的最后一個“功臣”是南宋的朱熹。朱熹是在文化思想上奠定孟子“亞圣”地位的決定性人物。南宋孝宗時,朱熹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使孟子與子思、曾子、孔子平起平坐,實際地位甚至超越“五經”。
筆者觀察,朱熹重視孟子,與南宋時嚴峻的宋金對峙形勢有關。在政治上,朱熹“反和主戰”,主張“修政事攘夷狄”,“徐起而圖之”解決北患。
孟子有兩個主要思想,契合南宋時期的政治局勢需要。一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思想。《孟子·告子下》認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淳熙十五年(1188)十一月,朱熹上奏《戊申封事》,這是朱熹諸篇封事中最為重要的一篇,開篇曰:“蓋臣竊觀今日天下之勢,如人之有重病,內自心腹,外達四肢,蓋無一毛一發不受病者。雖于起居飲食未至有妨,然其危迫之癥,深于醫者固已望之而走矣。”在此情形下,須如扁鵲、華佗這樣的名醫,“授以神丹妙劑”“湔腸滌胃”,方能去病根,必須徹底改革才有希望。這正是顧慮時局的分憂之舉,和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思想一脈相承。
二是孟子養浩然之氣思想,對時局大有裨益。《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何謂浩然之氣,答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南宋偏安后,一直處于憂患之中。正如宋朝愛國將領李綱《感憤有作》曰: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關河自昔稱天府,淮海于今作戰場。朝廷茍延殘喘,卻歌舞升平,“直把杭州作汴州”,主和議聲不斷,朱熹對此很不滿意。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即位,八月初,朱熹以封事上奏于孝宗,這是朱熹第一篇封事,史稱《壬午應詔封事》,他引用孟子之言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夫講學所以明理而導之于前,定計所以養氣而督之于后,任賢所以修政而經緯乎其中,天下之事無出乎此者矣。”“為天下國家者,必有一定不易之計。而今日之計不過乎修政事、攘夷狄而已矣。” “夫金虜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則其不可和也,義理明矣。”“伏惟陛下因此初政,端本正始,自貽哲命之時,因時順理、乘勢有為之會,于此三言深加察納,果斷力行以幸天下。”
朱熹引用孟子名言,主張“養氣”“修政事、攘夷狄”,“果斷力行以幸天下。”朱熹這些主張,和孟子言行十分符合。《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的陽剛、威武之大丈夫氣,其實正是處于危局中的南宋政權和人民所需要的,朱熹當然明白這一點。
朱熹是孟子思想的繼承者,也是知音,他繼承二程從《禮記》中分出《大學》《中庸》兩篇的思路,并將《論語》《孟子》提升到“經”的地位,與《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形成文化新經典。錢穆先生稱四書學乃朱熹全部學術之中心或其結穴。朱熹將四書視作一個整體,認為其間聯系緊密,而且“先后淺深,參差互見”。在《朱子讀書法》中,朱熹認為《論語》《孟子》的行文特點,在于“文詞平易而切于日用”。
“日用”說明孟子思想可以成為現實問題的解藥。《孟子》在南宋成為“四書”之一,顯示了《孟子》穿越時空的價值。朱熹給予孟子極高的評價: “真可謂命世亞圣之才。”開始確立孟子在儒家文化體系中的具體地位。
宋之后,元朝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正式封為亞圣公,地位僅次于孔子。明代,盡管太祖朱元璋對孟子的民本、仁政、反對暴君的思想不以為然,曾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但阻礙不了孟子地位居高不下的事實。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因此《孟子》成了明清讀書人的必讀書。
縱觀孟子歷史地位的變遷,漢代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為孟子地位上升提供了條件;唐宋時期科舉考試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在平民階層迅速傳播,孟子、子思為代表的思孟學派開始成為儒學中的主要流派,政治、時勢的需要和孟子思想價值發生“共鳴”,特別是韓愈、王安石、朱熹三位“貴人”慧眼識珠,直接推動了孟子地位的上升。
現代作家林語堂曾說:現代青年人,應該多讀孟子,常讀孟子,因為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氣。當代作家王蒙說:孟子是一個敢說話的人,而且有些話說得比孔子要尖銳得多。孟子是把社會精英個人的美德修養、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敗都打通了。這就說明了孟子思想具備歷久彌新的價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