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8日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發布《2022年北海區海洋災害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為公眾了解和研究北海區海洋災害信息提供了窗口。
北海區是我國海洋災害較為嚴重的海區,除了風暴潮和海浪等災害外,還面臨特有的海冰、綠潮災害。公報顯示,2022年,北海區的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綠潮和赤潮為主,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海岸侵蝕和海平面變化。
其中,風暴潮過程出現8次,較近十年的平均次數明顯偏多;近岸海域災害性海浪過程出現18次,較近十年的平均次數偏多;2021/2022年冬季海冰的冰情等級為2.0級,較常年冰情偏輕;黃海綠潮最大分布面積約18002平方千米,最大覆蓋面積約135平方千米,規模為近十年最小,防控效果顯著;發現赤潮過程24次,累計面積約1260平方千米,同近十年相比,發現次數最多,累計面積偏大;侵蝕較重的砂質監測岸段主要分布在遼寧省、河北省和山東省沿海;遼寧省和山東省沿海部分監測區域海水入侵范圍加大;渤海和黃海沿海海平面分別較常年高119毫米和86毫米;沿岸表層海水溫度較常年偏高0.8℃。
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119973.06萬元,與近十年相比為第四高值,主要由風暴潮和海浪災害造成,無人員因海洋災害死亡和失蹤。
北海區海洋災害公報的編制始于2012年,所用資料權威、可溯源。災害公報的編寫和發布,有助于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全面了解海洋災害影響情況,對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促進我國北海區海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