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08-16 20:22:08
原標題:有一種時尚叫“趕集”!城市市集憑啥讓年輕人趨之若鶩?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有一種時尚叫“趕集”!城市市集憑啥讓年輕人趨之若鶩?
來源:海報新聞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休息日選擇“出門去趕集”,復古市集、非遺市集、后備箱市集、美食市集、潮流市集、藝術市集……年輕人總能找到地方安放靈魂,趕市集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市集今夏爆火
市集事實上并非一個新事物,從2006年開始,特色市集就開始在國內逐漸興起,時至今日,已經在全國各個城市進化出上百種業態,包含美食、文創、零售以及娛樂等消費品類,并且還在不斷地從內容、時間、空間、形式等多個維度推陳出新。
在國內扎根十幾年的創意市集,一直兜轉于小眾的范圍內。近幾年,受疫情影響被迫按下暫停鍵的創意市集,今年夏天,隨著政策扶持和線下消費回暖,“市集經濟”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有媒體對各大社交平臺上公布的活動信息進行統計后發現,2023年7月,北京有18場市集,上海24場,重慶、成都、杭州、武漢等地都超過12場。
社交屬性——市集的靈魂
線上交易雖然能夠滿足人們的購物欲,但彌補不了體驗感,市集這種“復古”購物形式的出現,在滿足購物需求的同時,更給年輕人提供了社交和娛樂的場所。相比國外的跳蚤市場,國內的市集不僅僅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更是一個聚集了各種有趣、獨特、創新元素的社交空間。
如果把市集當做普通地攤,就失去了市集的靈魂——社交屬性,也就無法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在市集中,突出主題性、娛樂性和互動性,而拍照、分享、交流成為了年輕人展示自我和社交的方式,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市集的火爆。
“充滿煙火氣的市集是自古就有的商業模式,市集不僅提供豐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務,也是一個社交平臺,促進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從多個角度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軼說。
獨一無二——年輕的消費模式
“市集是擺攤,但賣的不是地攤貨。”市集提供了一種文化交流和藝術展示的平臺,市集中的商品多樣且獨特,從手工藝品到有機食品,從古董家具到時尚配飾,多注重手工制作和原創設計,人們可以在市集中淘到一些獨一無二的物品,這種發現的樂趣滿足了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些年輕人表示喜歡逛手作攤位,因為每個小物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輕易能從其他途徑購入的。“就像開盲盒一樣,可以淘到不少有意思的小物件”。
以獨立設計師和手作人為代表的“市集土著”,同樣會將其視為一個社交場所,發現受眾和同好,除此之外,完成自有品牌的露出、傳播與建設。
年輕策展人、年輕攤主、年輕消費者……每一場“集”都離不開這三組年輕人,年輕人涌向市集,攤主掙錢,主辦方賺名,從集市放大到商業,它的邏輯其實一脈相承。聚焦年輕人,以“年輕消費模式“為起點,以社群文化生態為基礎,打破藝術、文化、體驗和消費之間的界限,持續傳遞多元文化、輸出年輕生活方式,成為市集吸引人們的重要原因。
環境支持——經濟和文旅的“雙贏”
市集的走紅也離不開政策、消費環境的轉變。今年3月,市商務局聯合市城管局發文鼓勵商業綜合體開展特色經營,其中特別提及可合理規劃區域,開展外擺經營。大學生創業市集、社區鄰里市集等形式將促就業、提升社區服務等與市集連接起來,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上市企業也選擇市集作為展示窗口。
持續豐富的文旅活動為市集提供了場景,創意市集正成為城市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一年,不少城市的綜合體、旅游區、創意園等目的地,都因市集而迎來一波熱烈的客流。以青島為例,今年從“春日市集”到“嗨購仲夏”,從“上街里·逛春天”到紅島蛤蜊節以及青島國際啤酒節,市集成為各大節慶的“常客”,見證了青島努力提振消費的每個維度和節點。
同時,創意市集所在的城市目的地,被賦予了“網紅打卡地”的屬性,為目的地帶來了二次轉型的可能。例如北京圓明園的沉浸式光影宮廷市集“拾光買賣街”,便是以歷史中真實的“圓明園買賣街”為藍本,利用圓明園原有商業空間升級改造而成的創新文旅體驗項目,將作為傳統景區的圓明園,與年輕人的潮流趨向結合。
商務部將今年定位為“消費提振年”,這個夏天,越來越多的市集占領城市,不僅讓城市更加生動活潑,也為人們帶來了新的消費選擇和文化體驗。那些站在攤位前后的年輕人,正支撐著新的消費模式逐漸走向大眾,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海報新聞編輯 葛思琦 綜合新華社、大眾日報、青島日報等)
審核:張達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