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3-10-22 14:32:10
原標題:“沉浸式”居住:老年人旅游新趨勢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沉浸式”居住:老年人旅游新趨勢
來源:廣州日報
近年來,隨著“銀發族”的消費升級,銀發人群的出游頻次也在不斷提升。世界衛生組織將60歲~74歲之間的群體稱作“年輕老年人”,記者近日從多家旅行平臺了解到,近兩年來,低齡老年群體出游熱情高、消費力強,與從前相比,更多老年人會選擇在異地“沉浸式”居住數月的方式來進行更為放松的度假;近日由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和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也發現,以低齡老人為主的旅居市場正不斷增大,成為老年人出游的新趨勢。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60歲~65歲老人出游率高 更看重文化內涵和情感互動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博士近年來一直關注老年旅游,他介紹,老年人在退休后會迎來旅游高峰期,此后出游活動隨著健康狀況變化而逐漸減少。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60歲~65歲老年人的出游率是65歲以上老年人的4.54倍。
“我今年剛過60歲,但不愿意跟社會脫節,要保持好奇心,把工作和生活結合在一起。”上海交通大學ICCD中國商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方寶慶的研究方向是文旅和商業,旅行對他來說既是生活,又是工作。方寶慶認為,身體狀況較好,外出旅游需求比較旺盛的老人目前以“50后”“60后”為主,尤其是1960年后的人群,他們的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壓力情況都為其退休后的外出旅行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黃璜在研究中發現,選擇觀光游覽和養生保健療養的老年旅游者更多。“老年旅游者更看重旅游產品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內涵,也更加重視旅游的康養和研學功能。由于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更看重與旅游目的地社區的情感互動,以及當地的文化和教育體驗,重視旅游過程中的人際關系交流,對歷史型、懷舊型旅游產品情有獨鐘。”
學候鳥“遷徙”選擇異地當“第二居所”
此外,選擇前往氣候宜人的異地開展避寒或避暑旅游的“旅居生活”也成為近年來老年人旅游市場的新風尚。“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來越多老年人不滿足于短期旅游,開始選擇‘第二居所’,做短期的‘異地居民’,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黃璜說,“在一個地方居住超過一個月,就可以算作‘旅居’,或‘候鳥旅游者’,他們像候鳥一樣在冬天前往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避寒,夏天則前往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避暑。”
在對多位老年旅行者的采訪中,記者發現了同樣的趨勢:由于時間自由,老年人選擇錯峰出游的比例很高,并且有機會選擇長達三個月的“旅居度假”。而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有的老年人還會在旅途時有選擇性地置業。
今年9月底,家住吉林長春的林伯和老伴啟程前往他們位于山東龍口的房子,準備待上3個月再去三亞過冬。“龍口的房子主要是度假用,我和老伴每年9月末都會來住上一段時間,因為這時候東北冷了,而山東的氣候比較舒適;三亞的房子則是親戚的,一般我們會住到春節,親人們在這里聚會過年后再回東北,然后換其他親戚繼續住。”林伯說。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金山認為,“第二居所”與“第二套房”有著明顯差別。“第二居所往往不是為了投資,而是以旅居生活的真實需求為支撐。雖然人們開展旅居生活不一定通過第二居所而實現,但購買第二居所可以看做是旅居生活正式開啟的標志。”他介紹,中老年群體是購買“第二居所”的主力軍,主要集中在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的沿海城市。
不再“走馬觀花”長租民宿吃、住、玩更方便
方寶慶告訴記者,他和愛人出游時也常選擇民宿或酒店的“分時度假”或長租模式,遇到喜歡的地方就住上三四個月,比日租房更便宜,還有一種“住在自己家中”的心理感受。“這種方式也越來越受到老年人的關注。”
張金山認為,通過共享住宅進行旅居康養,是主要依托城鎮空置住房發展起來的旅居康養形式。記者采訪發現,不少老年人正在通過一些民宿、短租類APP租住可長可短的旅居住房,這些在線住宅共享平臺的發展為老年旅居群體提供了不少便利。
今年暑假,家在廣州的陳琳就帶著爸媽和孩子一起去往貴州赤水市住了一個多月。“父母年紀大了,每天換地方那樣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既不適合他們的身體,也并非大家的心愿,所以我們今年的想法就是找一個空氣好、待著舒適的地方避避暑就好,朋友推薦了貴州天島湖,那里海拔1200米,空氣清新,夏天平均只有2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也高,而且民宿數量較多,我們一家五口租了套民宿,和住家里一樣方便,各種用品齊全,小區里有超市和醫院,我們住得很安心。每天清晨被樹林里的鳥鳴叫醒,晚上也很靜謐,滿天繁星,全家人都很喜歡。因為是月租,房費打了5.5折,每天大概200元左右,爸媽越來越喜歡這種度假方式了,明年暑假,我們還會再找一個地方旅居。”陳琳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各地有越來越多氣候適宜、風景好的民宿專門針對老年人旅居需求,推出含食宿的民宿產品,受到老年游群體的追捧。如山西長治太行山民宿、貴州安順市西秀區龍宮鎮桃子村民宿等。
安順市西秀區龍宮鎮鎮長李榆向記者介紹,當地2019年4月成立龍宮風景名勝區鄉村旅館行業協會,由村黨支部牽頭與重慶一家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包吃包住,每人每月大概只需2000元,已有兩千余人次前來旅居,其中多數都是老年人,不少民宿整個暑期都是滿房狀態。來自廣州的黃阿姨已經在村民周文英家開的民宿住了兩個多月,算下來每人每天平均食宿費只需70元。“這里氣候很舒服,周圍環境好,每天都可以出去轉轉。我和老伴包下這個民宿房間,吃、住都由民宿老板提供,方便實惠。如果想去周圍景點走一走,民宿老板會幫忙推薦,還可以開車送我們過去。”
公交“慢游”、山村勞作……“沉下來”體驗各地風土人情
記者了解到,老年人的旅居生活內容也越來越多元化,老家在哈爾濱的董姨和胡叔兩家,去年分別在珠海和廣州租了三個月房。“也未必要去什么景點,換個地方體驗一下生活就蠻好!”胡叔和老伴在廣州的旅居方式,是每天搭不同的公交車,“坐到哪是哪,想下來就下來,就是看看這里的人怎樣生活。”胡叔說。
出生在廣東清遠的老黎今年62歲,自從2020年8月退休以來,他已經帶全家人進行了長達5000多公里的自駕游,到了喜歡的地方就住上一段時間,隨性而過癮。最讓老黎難忘的是去年10月至12月的長白山旅居,他們一家在撫松縣長白山一帶游玩,住在當地農民開的民宿里,守著東北火炕吃剛做好的豆腐、小雞燉蘑菇和玉米餅,除了逛森林、看雪景,他們還摘野核桃、撿松子、剝樺樹皮,并且像村民一樣參加了磨豆子等勞動。
“這里的村民將收獲的黃豆、紅豆、黑豆等脫粒,當地叫做‘打豆’,我們全家人跟著勞動,一直到月亮在長白山天池邊升起。這絕不是簡單的旅行能實現的,一定要住下來,沉下來。”老黎說。
旅居生活中,除了看風景,老黎還遇到許多了難忘的人和事,他們一家的旅居生活“散漫”而實惠,常常吃住在農家,背著攝影器材一路邊走邊拍,老黎臉上的一道道皺紋綻開著,笑容無比幸福。
異地就醫結算為旅居老人解后顧之憂 綜合服務體系仍需優化
黃璜認為,目前老年人異地旅居仍有一些限制。對于居住期在1至6個月之間的“候鳥”而言,傳統的旅游服務難以滿足其旅居需要,也很難得到本地居民所能享有的優待服務與便利條件。“老年旅游者更依賴社會公共服務,由于生理機能衰退,并且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在旅游過程中更重視安全問題,更依賴無障礙環境支撐,更需要醫療和健康等服務的保障,也更傾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黃璜表示,目前部分旅游景區、交通工具、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設施仍未進行適老化改造,而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是老年旅游發展的重要前提。
“現在國家正逐步落實異地就醫結算,這給老年人的旅居解決了極大的后顧之憂。”黃璜說,“傳統旅游服務體系多是針對出游時間幾周內的短、中期游客,旅行的要素是‘吃’‘住’‘行’‘游’‘購’‘娛’,而對旅居者來說,其身份已介于游客與短期居民之間,相對應要求由傳統旅游服務體系逐漸向本地居民服務體系轉變,因而像醫保報銷、長期照護、老年優待、社區互動、子女教育等問題等都可能是旅居者的‘生活必需品’。”(廣州日報)
文/馮秋瑜
編輯/倪家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