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逐夢深藍。三集廣播劇連續劇《山海漁歌》該劇由山東廣播電視臺、棗莊市新聞傳媒中心聯合出品,4月28日播出后,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山海漁歌》將視線聚焦科研團隊“耕海牧漁”的故事,響應時代號召,彰顯了時代精神,是一部有溫度、有厚度、有高度的廣播劇作品。
一、藝術再現:作品表現形式豐富
《山海漁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廣播劇作品,該劇運用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聲音、細節、價值對時代事件進行了藝術再現。
(一)聲音敘事,形成情感聯結
廣播劇是聲音的藝術。《山海漁歌》廣播劇以聲塑人,塑造了包括辛麥粒、佟教授、田紅等科研人員,各個角色識別度高,將辛麥粒對開發海洋的一腔熱情、佟教授不辭辛苦、事必躬親的高尚科研精神、田紅作為民企負責人盡心盡力、責無旁貸的形象通過聲音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對主要人物采用了貼切的方言配音,亦凸顯了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人物形象飽滿生動,極易與聽眾產生情感聯結,帶入劇情。
(二)細節敘事,構建場景想象
細節敘事是廣播劇建構場景想象的重要一環。《山海漁歌》細節詳實,環境描摹逼真,劇中對養殖作業過程中的詳細的數據描寫、環境音配合,不僅讓聽眾感受到了海水養殖作業之嚴謹性,更讓聽眾能夠對環境進行場景想象。通過對話進行細節敘事,個人形象的突出與科研團隊的群體塑造并重,場景敘事清晰且具有畫面感。
(三)價值敘事,激發行動召喚
《山海漁歌》意義宏深、藝術精湛,有著積極的價值引領和感召示范作用。該劇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以“領略海洋,向海圖強”為主題,聚焦科研團隊低緯度鮭鱒實驗課題,描繪了從課題成立,到步入實踐,再到歷經挫折,最終打破瓶頸的全過程。展現出我國在海洋強國、科技強國、中西部合作、鄉村振興等建設中奮力譜寫新篇章,以小見大,振聾發聵,有利于激發千千萬萬的有志青年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
二、響應號召:內容一展時代新貌
三集廣播劇連續劇《山海漁歌》在內容方面積極響應時代號召,以國家政策方針為擎,生動展現了我國在建設海洋強國、踐行大農業觀、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嘗試。
(一)經略海洋,號召向海圖強
2024年5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廣播劇連續劇《山海漁歌》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契合國家發展的戰略要求,對準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實驗團隊的低緯度鮭鱒實驗養殖課題,通過細膩的對話展現了團隊成員不辭辛苦,力圖打破我國低緯度鮭鱒養殖空白,一步步從無到有,希冀改變目前依賴進口的市場格局, 實現向海洋要優質蛋白的戰略目標。
(二)大食物觀,展示人間大愛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食物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在《山海漁歌》中,當項目遭遇巨大挫折,無論是科研團隊還是民企負責人甚至是參與深海養殖的村民們都主動承擔責任,以人間真情譜寫大愛,有利于傳播國家“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側面多角度描繪我國建設農業強國的艱辛與堅定。
(三)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這為科技賦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山海漁歌》中“深藍一號”網箱的成功養殖標志著中國在海洋養殖技術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展現了出色的團隊協作和應急響應能力。這一切都凸顯了中國在保障食品安全及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思維和技術進步。
(四)東西協作,顯現山海情深
習近平近日對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山海漁歌》中,隨著科研成果深化,團隊瞄準西部地區山上的雪水和地下水養殖優勢,用管道引水,建漁場放魚苗,改善了西部地區人民生產生活。該劇是我國東西協作、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藝術再現,生動展現了壯闊的復興畫面,塑造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五)踔厲奮發,賡續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在本劇中,辛麥粒等新一代的“海洋三劍客”在佟教授的辛勤指導與殷切囑托下分別肩負起奔赴一線和科研的光榮使命,這些年輕“趕海人”在磨難中不斷成長起來,成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流砥柱,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激勵新一代青年砥礪奮斗,不斷前行。
本劇通過山海相連“耕海牧漁”的故事,展現出我國在海洋強國、科技強國、中西部合作、鄉村振興等建設中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是一部體現時代高度、描繪時代氣象的優秀現實題材廣播劇作品。
作者信息:
于曉風,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影視文化藝術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山東省簽約藝術評論家。
單譯銳,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
電話:13905312807
郵箱:yuxf@sdu.edu.cn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7號,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