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7-08 14:06:07
原標題:“水果變得越來越甜”引熱議,專家:并非打藥能實現
來源:九派新聞
原標題:“水果變得越來越甜”引熱議,專家:并非打藥能實現
來源:九派新聞
近日,話題“水果正在失去本來的味道”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認同,“現在水果一味地甜,沒有原本該有的味道”;也有人認為,“小時候的水果都挺難吃的,現在覺得市面上的水果都不錯”。
7月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農業農村部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海波表示,“所謂失去原本的味道,跟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有關。”他說,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跟當時的生活水平也有關”,此外跟市場也有關系,一分錢一分貨。
“甜是通過品種和栽培措施實現的,不是調節劑能實現的。”對于消費者的擔憂,他解釋道。
從育種難度上,他指出,“培育甜的(水果),比不甜的難多了”。把一個果實品種培育成功,運氣好的話需20年左右。
盡管整體消費趨勢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喜歡吃甜的水果,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消費者對于水果的需求仍有差異。“要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多樣化育種”,他在受訪時兩次強調。
【1】“甜得齁嗓子”
6月17日,山東的范黎(化名)發帖稱,自己吃到了一塊甜得齁嗓子的西瓜,“都沒有西瓜味了,一口下去嘴里只有甜味”。該帖發出后獲得近6000條關于水果味道的評論。
有網友在評論區表達共鳴,懷念小時候那種青皮橘子,“酸酸甜甜,一剝開整個空氣都是青桔味道”。也有人稱,“現在很多水果都失去了果香,特別是草莓,小時候吃的草莓都特別香甜”。
網友討論現在的水果味道。圖/社交平臺截圖
與上述網友一樣,身在廣東的田子彥(化名)也認為水果味道發生了變化。他告訴九派新聞,自己前些天在小區附近的水果店買了一個西瓜。“甜得發膩,和小時候清甜的味道完全不同了”。
在他的記憶里,不僅西瓜,蘋果的味道也發生了變化。“小時候很好吃,清爽多汁,現在一股農藥味”。
在田子彥看來,水果本來的味道是“清甜,不是甜得發膩”,那種味道他小時候在村里吃到過。“現在是過度追求甜、無籽,差了一些土地的味道,缺了清香,只有膩,齁甜。”
對于網友反應的“水果在失去本來的味道”,王海波認為,這與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有關。整體消費趨勢調研結果是大部分消費者喜歡吃甜的,所以在育種上、在栽培上也偏甜,可能忽略了香味。現在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還要求有香味,那么在育種時應偏向既甜又香的。
他補充說,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跟當時的生活水平也有關”,此外跟市場也有關系,一分錢一分貨。比如小時候吃過的沙瓤西紅柿,現在不是沒有這個品種,關鍵是在市場活不下來,不耐儲運,經銷商不接收。再比如各個性狀都具備的葡萄,管理成本很高,賣得貴,普通消費者吃不起。
在他看來,水果味道的變化是相對的,“從整體科技發展看,水果還是越來越好的”。
【2】“甜是通過品種和栽培措施實現的”
甜是一種味道、一種感覺,水果甜度由糖、酸含量及其比例(糖酸比)決定。糖指可溶性糖,如果糖、蔗糖、葡萄糖等,酸指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等,二者分別產生甜的口感和酸的口感。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的李文生等人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可溶性糖與甜度的相關性最大,是反應水果甜度的指標。
具體到不同水果,甜度也有所差異。九派新聞查詢發現,目前尚無針對水果甜度的權威分級。不過在網絡上傳播較廣的一種等級區分方式是,從第0度到第20度。當檢測出的數字超過10度時,人們就能感覺到甜味。
甜度分級。圖/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
事實上,世界多地在逐漸推出越來越甜的水果,甜度的數字向最高值不斷靠近。
2015年,新西蘭培育出了甜度達到16(通常成熟的荔枝甜度在14左右)的藍莓;
2016年,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會確定了一種甜度能達到18的地方李子品種為蜂糖李;
2018年,巴西開始大面積推廣甜度能達到20的黃金百香果;
2020年,日本推出了西瓜新品種金色羅皇,甜度最高可達20;
2022年,亮相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菲律賓黑鉆鳳梨,甜度達到16……
在市場端,水果越來越甜這一點也被許多消費者感知到,伴隨著的還有隱憂。“感覺打了許多甜蜜素似的”“是打藥了嗎”……
網友反饋吃到的水果“像打了甜蜜素”。圖/社交平臺截圖
據科普中國,甜蜜素是一種常用甜味劑,也是食品生產中常用的添加劑,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價格僅為蔗糖的三分之一。然而,食用甜蜜素過量會對人的肝臟和神經系統產生嚴重危害。
我國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對可使用甜蜜素的食品及其最大用量均有明確規定,其中包括冷凍飲品、水果罐頭、果醬、果糕、面包、糕點、復合調味料、飲料類等。鮮果類并未在其中。
那么,如此之甜的程度,究竟是自然培育還是人工增甜而成?就此問題,王海波稱“甜是通過品種和栽培措施實現的,不是調節劑能實現的。”他進一步解釋,不缺鉀肥能讓含糖量提升,不缺鈣肥則(水果)更脆一些。這跟栽培措施有關,“現在沒有讓水果直接變甜的藥”。
【3】“甜要適度”
與野生品種相比,人工培育的水果確實在變得更甜。
2018年,食品科學家塞納卡·拉納德拉(Senaka Ranadheera)告訴《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一些水果(如李子)的可溶性糖含量在過去二十年中幾乎翻了一番。此外,“野生蘋果比現代栽培品種更小、更苦”。
人工育種的水果因過甜使得動物出現了蛀牙、肥胖、糖尿病等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2018年9月30日報道,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Melbourne Zoo)已經停止給動物喂食水果。
“問題是,人工培育的水果經過基因改造,含糖量比天然水果高得多。”該動物園的首席獸醫邁克爾·林奇(Michael Lynch)在接受《悉尼先驅晨報》采訪時說,動物園的猴子已經被規定不能吃香蕉,因為這種水果的選擇性繁殖使得它太甜了。除了猴子,動物園的其他動物也因超甜水果變得肥胖,牙齒腐爛。
為了改變動物們喜歡吃甜食的習慣,該動物園的管理員開始給小熊貓喂食含有營養成分和礦物質的梨子,并將其他動物的水果換成了綠葉蔬菜。
實際上,墨爾本動物園并非第一個停止給動物喂食水果的動物園。更早些時候,英國的佩恩頓動物園(Paignton Zoo)的猴子已被停止喂食香蕉,理由是其含有過多糖分,可能導致動物出現蛀牙、糖尿病等健康問題。
“把這種水果給動物,就相當于給了它們蛋糕和巧克力。”英國《鏡報》(The Mirror)2014年1月14日報道,在野生動物研究領域有20多年經驗的保護生物學家艾米·普洛曼(Amy Plowman)稱,與動物在野外吃的食物相比,香蕉的能量密度要高得多,其含有大量的卡路里。她表示,猴子們已經慢慢戒掉了香蕉,現在它們的飲食包括綠葉蔬菜。
過甜的水果使得動物產生一系列健康問題,對于人類來說,還會影響口感與營養的持續攝入。
王海波在采訪中以葡萄為例解釋,一般來說,消費者吃起來口感最佳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注:溶解于水的化合物的總稱,水果中主要指可溶性糖類)在18-20之間,“超過20就齁嗓子了”。過甜的水果,消費者“吃不了太多”。
他認為,甜要適度。比如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能超過20,吃起來感覺挺甜還不齁嗓子,這是最佳的,也是目標。但要把每一串葡萄都做到這樣很難,要求很精細才能做到。
【4】根據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多樣化育種
“培育甜的(水果),比不甜的難多了。”王海波告訴九派新聞,從育種上說,是通過各種手段要求多性狀聚合。比如葡萄育種的目標,是將天然大粒(無膨大劑)、無核或殘核、果肉硬脆、香味這四個性狀聚合在一起。
“這很難。把一個果實品種培育成功,運氣好的話20年左右。”他介紹,現在已經育出了大粒、無核、果肉硬脆的葡萄與無核、有香味、果肉硬脆的葡萄,但同時聚合四個性狀的葡萄還沒有育出,“這是目標”。
正如育種的多性狀要求,衡量水果品質的指標是多元化的,甜度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種類(水果)的指標不一樣。”王海波舉例稱,葡萄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單果重(果粒大小)、香味兒濃淡、帶皮硬度等指標;梨更考慮口感(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固酸比決定)、果肉細膩、單果重(果粒大小)、香味、汁液等。
根據艾瑞咨詢2022年4月發布的《美好生活水果新食尚消費趨勢報告》,消費者選擇水果時考慮最多的因素為水果的品質,其次為營養價值、口味等。
消費者選擇水果考慮因素。圖/艾瑞咨詢
王海波認為,從商品角度看,高品質的水果要滿足“好看、好吃、好運輸”三個要求。好看,看起來賞心悅目;好吃,含糖量適合,酸甜適口;好運輸,不易破損。
他補充說,還有肉質細膩,吃起來不粗糙;硬脆還是柔軟要適合自己的需求。
“從經銷商運輸與貨架期角度,當然是硬脆更好,太軟容易破損。比如現在吃的基本都是硬的西紅柿,軟的沙瓤西紅柿很少,貨架期不行,不耐運輸。”
他以葡萄為例指出,現在年輕消費者要求香甜且脆,年長消費者則要求軟,不同區域的消費群體要求也不一樣。“要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要求多樣化育種”,他在受訪時兩次強調。
來源:九派新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