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4-07-17 09:31:07
原標題:氣象學家竺可楨與青島觀象臺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氣象學家竺可楨與青島觀象臺
來源:齊魯晚報
竺可楨,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1922年竺可楨來到青島,接收青島觀象臺,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竺可楨是新中國海洋科學的規劃者,是青島海洋科學發展的領導者,20世紀50年代,幾乎每年夏天他都來青島。
還原竺可楨在青島的時光,以及他與中國海洋氣象學創始人王彬華兩代氣象學家在青島的交往,可以看到青島的百年風云,看到青島科學發展的縮影。
□劉宜慶
氣象先驅
結緣青島
1922年,經過外交談判,中國收回青島主權,成立準備接收委員會,政治家、社會活動家王正廷為主委。時任中央觀象臺氣象科長的蔣丙然被任命為接收青島測候所組組長,竺可楨、高均為委員,組員是曾在中央天文臺氣象科工作過、當時在江西一中學執教的宋國模。
1922年12月10日傍晚,竺可楨抵達青島,在青島停留兩個晚上一個白天,約36個小時。
青島主權回歸,是世界矚目的大事件。竺可楨親歷接收青島的種種情形,并在日記中記錄了乘坐膠濟鐵路到青島的各種見聞。
當時日本人以中國缺少氣象人才為借口,拒絕交回青島觀象臺,竺可楨對此感到憤慨,他也對王正廷等在與日本談判時,對青島觀象臺的處置失當之處感到無奈和遺憾。
對于日方拒絕交還青島觀象臺的借口,竺可楨一針見血戳破。他觀察到,青島觀象臺有十二個日本人,都是技術人員,日本人拒絕交還的真正原因在于:“日本……故欲預測天氣,非知我國氣候情形不可,故留此以為通聲息之機關。且測候所地形極勝,為接收無線電報最適宜之地。”“至于人才方面,就目前而論,立即可辦到。接收手續,以余之觀察,不出十日可了事也。”
無奈之下,竺可楨只好返回南京,回到東南大學后,他作了一場講座,匯報在青島的見聞。演講稿《青島接收之情形》由王玉章、鄭鶴聲記錄、整理,發表在《史地學報》2卷2號。
1924年,青島觀象臺正式從日本人手中收回。為團結國內氣象界同仁,以謀求“氣象學術之進步與測候事業之發展”為宗旨,高魯、蔣丙然、竺可楨等人共同發起中國氣象學會,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島觀象臺成立。
大會決定將會址設于青島,每年出一期會刊,并選舉南通軍山氣象臺創辦人張謇、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中央觀象臺臺長高魯為名譽會長,蔣丙然為會長,彭濟群為副會長,竺可楨等六人為理事,大會討論并制定了中國氣象學會第一個會章。
1930年8月12日,中國科學社在國立青島大學舉行第15屆年會,蔡元培出席這次會議并致詞。在蔡元培的倡導下,李石曾、楊杏佛、竺可楨等專家及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海洋科科長宋春舫等科學家,聯名發起在青島籌建中國海洋研究所,并決議先行籌建青島水族館。
中國科學社在青島開年會期間,諸多科學大家有演講,蔡元培講實驗美學,竺可楨也發表了演說。
再次參觀
青島觀象臺
20世紀50年代,竺可楨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要負責地學、生物學領域的學術組織與領導工作。
195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發展迅速,到了1959年1月7日,成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竺可楨作為中國科學院的分管領導,多次來青島視察、指導工作。
20世紀50年代,竺可楨幾乎每年8月都要來青島,消暑、工作兩不耽誤。王彬華多次出現在《竺可楨日記》中,最頻繁者當數1953年8月。
王彬華,原名王華文,海洋氣象學家,中國海洋氣象學的創始人。1934年,王彬華考入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師從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學習天文氣象。1940年早春,王彬華考入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師從竺可楨。抗戰勝利后,王彬華任青島觀象臺臺長。
將《竺可楨日記》中竺可楨、王彬華兩人交往、談話的片段摘錄如下:“8月8日 星期六 (青島)。上午晴。青島觀象臺王華文來,渠在此已有七八年。據云臺上有一百多人,有地磁、天文、氣象、潮汐部分。地震部分暫時停止。潮汐,從東德以二十億(十萬美元)購一潮汐儀器,放倉庫不能用。天文方面需要授時,余勸海軍派人到蘇聯學習天氣方面。據云,除供給海軍外,鹽與糧食亦重要,因此地糧食亦堆露天也……下午二點半和允敏,松松去第二游泳場,遇丁西林夫婦。今日太陽甚佳,惜浪稍大,水中草多,不清。據王華文云,水溫23℃,但場上紀錄為25℃-26℃。”
1953年7月31日,竺可楨從北京來到青島,住在觀海一路15號,8月26日晚上竺可楨回北京。在青島期間,竺可楨在視察工作的閑暇,到海水浴場游泳,還去了一次嶗山北九水。
8月8日,王彬華拜訪了竺可楨,并談到青島觀象臺的工作。作為氣象學家,他們對海水的溫度很敏感,竺可楨對青島觀象臺非常關心,他第一次來青島,就是來接收青島觀象臺。
1953年8月8日,竺可楨與擔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的王彬華見面時,談起竺可楨來青島接收觀象臺的往事,于是王彬華邀請竺可楨參觀青島觀象臺。8月14日,竺可楨舊地重游,聽王彬華介紹觀象臺的氣象、天文、海洋、地磁等觀測儀器。竺可楨看到1922年前來接收青島觀象臺時的一些儀器仍然堅守在崗位上,讓他心生感慨。
恩師來到青島,王彬華、孫月浦夫婦要盡地主之誼。8月17日,他們在春和樓設宴,邀請竺可楨以及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科學家們。竺可楨在日記中記錄了這次宴請:“午后王華文夫婦又來。時臺風已在浙江上陸,青島風浪已大,時有陣雨。晚王華文、孫月浦夫婦約至天津路春和樓晚膳,到曾呈奎、童第周、張爾玉(張璽)、張鈺哲夫婦等。九點回。”王彬華、孫月浦都是1934年考入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兩人在氣象學研究領域比翼雙飛,請的客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海洋學家和天文學家。
張璽(字爾玉)曾在膠州灣做海洋調查,是中國海洋動物學奠基人之一、貝類學的開創者。席間,大家邊品嘗菜品,邊聊中國海洋學界的發展,其樂融融。
竺可楨是中國科學院的帥才,他高瞻遠矚、謀篇布局,把海洋研究機構設在青島,并在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1953年9月19日,山東大學海洋系唐世鳳拜訪竺可楨,談到山大海洋系人才欠缺,亟須人才。竺可楨立即想到即將從美國歸來的毛漢禮、范易君夫婦。毛漢禮畢業于浙江大學史地系,面對老校長拋來的橄欖枝,他欣然應允。1954年8月,毛漢禮回到祖國,來到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工作。毛漢禮來到青島,在山東大學海洋系兼任教授,成為著名的物理海洋學家。
助青島成為
海洋科學名城
1955年8月8日早晨,竺可楨再一次來到青島,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來火車站迎接;8月22日晚,竺可楨、尤芳湖(竺可楨的秘書)一行從青島返回北京。
竺可楨居住在青島觀海一路15號(青島招待所)二樓。他這次來青島看起來是休養、消暑,但好幾天都到萊陽路28號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視察工作。他多次找到童第周、曾呈奎、張璽和毛漢禮等人談話,并連續三天逐個深入各研究室,幾乎會見了研究所的所有工作人員,聽取匯報進行交談,還乘坐小火輪海鷗號出海,先至團島灣看了海帶、牡蠣、淡菜等海產品養殖現狀,并至膠州灣巡視。
8月19日,竺可楨去海洋室看海洋棘皮動物,由張鳳瀛負責介紹,又去萊陽路32號海洋物理部門,做海流溫度的測定,由毛漢禮匯報。他還去看了魚類組,“張孝威解釋漁場,成慶泰解釋分類標志放流工作”。
竺可楨在青島期間去了一趟嶗山北九水,在葉恭綽1931年題石的“潮音瀑”下休息。他想起兩年前來此觀看瀑布的情形,那次是大雨之后,水極大,水從大瀑布下的大池溢出來。這次來彌月不雨,水很小。
有空時竺可楨在浴場游泳,但是有可怕的消息傳來,第三海水浴場有鯊魚咬斷一泳客的胳膊、咬傷一泳客的大腿,兩人均不幸去世。竺可楨想起1953年來青島海水浴場時,當時他聽王彬華說,有鯊魚咬死人的悲劇發生,沒想到,這年夏天悲劇又發生了。
1955年8月21日晚上,竺可楨在青島的住處會見了王彬華。兩人談話的內容圍繞天氣預報展開:“晚王彬華來談。知青島氣象臺地震部分無進展,天文部門把鏡頭在儀器館修理,潮汐部門原向德國以十萬元所購儀器至今未用,唯氣象方面則有進展。山東日照、石島和膠州灣三個鹽場經常要靠天氣預報。據王云,青島天氣預報冬天可至82%,夏天百分之七十幾。但如常日上下午在西嶗山九水均有雨,青島途中無雨,以致灰塵滿天。但觀海路上下午均有陣雨,至第二游泳場一帶則無雨。可知夏季陣雨不易報也。”
兩位氣象學領域的學人談論青島的天氣和天氣預報,想來兩人談話時間不短。夏夜,涼爽的海風吹拂,兩人心中躍動著對科學赤誠的火焰。
竺可楨推動新中國海洋研究機構的建立,促進新中國海洋綜合調查的開展,在青島留下藍色的印記,留下海洋科學的宏偉藍圖,助力青島成為海洋科學名城。
20世紀50年代,因為竺可楨幾乎年年夏天來青島,推動了青島的海洋科學研究,也促進了學術交流。
(本文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媒體從業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