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8-04 14:23:08
原標題:定向培養能否治好文物全科人才缺乏“頑癥”?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定向培養能否治好文物全科人才缺乏“頑癥”?
來源:工人日報
文物多、專業技術人員少,優秀文物修復師更是稀缺——
定向培養能否治好文物全科人才缺乏“頑癥”?
閱讀提示
山東文物數量多,博物館分布廣,文物保護任務繁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自然更為迫切。
今年4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六部門聯合出臺《山東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實施辦法》,提出用5年時間為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共計培養不超過300名文物全科人才。山東的一些職業院校也在積極探索文物人才培養方式。
作為文化遺產大國,我國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館藏文物超過1億件(套),博物館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復的文物深藏于庫房之中。然而,全國文博系統的專業技術人員非常缺乏,具備精湛修復技藝與知識水平的文物修復師更少,現實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文物修復師比文物還要稀缺”。
缺人是文保行業的持續痛點
“缺人。”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博物館副館長王亮直言,“很多同事都是歷史學專業畢業的,博物館學、文物修復、文物鑒定、考古學等專業人員稀缺。”
濟南市章丘區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擁有9000多平方米的展陳面積,近2.6萬件館藏。王亮告訴記者,按照一級館的要求,博物館需要開展更多社教活動、舉辦更多展覽,但人才的缺乏,導致基層博物館開展這些工作遇到了難題,只能向上級部門尋求幫助。
人才缺乏堪稱困擾我國考古界已久的“頑癥”。據統計,截至2022年,全國文博系統18萬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僅5.5萬余人,平均每個博物館不足10人。其中具備精湛技藝與知識水平的文物修復師少之又少。
“近些年,文物保護與修復的人員數量已有大幅增加,但隨著我國文物數量的激增,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人才依然高度短缺。”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無機質文物保護部主任蔡友振告知記者。考古專業的冷門、人才的缺失,嚴重影響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進一步發展,也成為了制約科研工作深入開展的一個瓶頸。
針對文博行業面臨的人才需求問題,4月15日,山東省出臺《山東省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實施辦法》,提出用5年時間為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共計培養不超過300名文物全科人才,重點向省內9個文物大市、20個文物大縣傾斜。
據了解,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學習期間免除學費、住宿費,并獲得一定的生活補助。文物全科人才畢業后要按照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有關要求和定向培養協議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工作。
“不僅是培養專業修復技工,更是培養有專業技術能力,又能對基層文物保護事業規劃發展提出創新性思路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畢業即‘入編’,是為留住人才。”蔡友振說。
在田野中培養考古行業“莊稼漢”
“實地參與田野考古后,才更清楚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學生李冰說,“比如,在挖探方時,各種深度的土壤會呈現不同的顏色,而只有當你親手操作時,才能真實感受到差別在哪里。”一個月的實際參與讓李冰明白,田野考古工作遠比她想得繁重瑣碎,并且現實挖掘工作面臨的情況更為復雜。
有人把考古工作者比喻為“莊稼漢”,因為考古專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需要扎實的田野考古訓練。“根據真實的工作場景,把學生的培養過程放到未來的工作環境當中。實踐課時占專業總課時量50%以上,這是我們為之自豪的一點。”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文物與藝術系主任王金玲說。
依托校內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把需要修復的真實文物作為實訓載體,“真題真做”;實踐教學直接走進考古工地,“真活真干”。
“全科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足夠的實踐磨練,我們培育的文物專業人才在行業內很搶手。像江西省海昏侯墓的發掘,陜西省陽關鎮遺址的發掘,都有我們學生的身影。”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文物與藝術系帶頭人陳濤吉說。
最新數據顯示,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文物與藝術系畢業生就業率達97%,對口就業率80%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100%。涌現出了從事西漢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復的張燁亮,淄博市最年輕的工藝美術大師劉新宇,在《考古》發表學術論文的博士生常經宇等一大批優秀學生。
據悉,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將籌備建設文物產業學院,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針對行業特點和發展需求,給予考古人才充足的發展晉升空間。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就業,讓學生們從實踐出發,符合新時代文物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為考古插上“數字翅膀”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人事處副處長錢玉新告訴記者,他們在調研中發現,文保單位人才短缺,主要體現在有全科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缺少。以文物修復工作為例,修復一件文物需要了解其歷史,能制定專業修復方案,同時還得有一定修復操作層面的技能,沒有全面、過硬的文保專業背景,這項工作很難開展。
在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文物數字化實訓中心的教室中,通過計算機操作建模軟件的學生李帆正在對一件青銅器進行3D建模,他介紹道:“如果用傳統的方法,是用石膏翻模,冷卻后材料尺寸縮小,修復成功率受很大影響。但現在,我們采用三維掃描記錄原型數據,制作模具時,通過設置收縮率,使得冷卻后模具大小不受影響,而且紋路會更加清晰。”
三維激光掃描儀、RTK測量儀器、無人機……最前沿的儀器裝備被引入遺址發掘、文物修復、研究分析、展示傳播等考古“全鏈條”中。通過不斷更新迭代的“黑科技”,考古從業者得以360度無死角把遺址及發掘文物搬進電腦中。
“故紙堆”也能通過數字化技術發掘出新的寶藏,“冷板凳”專業也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何培養能夠熟練應用數字化技術的考古專業人才?據悉,今年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將進行課程改革,對過時的課程進行刪減、壓縮,同時增加更符合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課程。
“考古繪圖和器物繪圖方面出現人才過剩的狀況,這兩門課會從8周壓縮到2周和4周。”王金玲說。與此同時,虛擬仿真技術課、新媒體技術課和博物館實物講解課將加入課程列表,促進文物數字化及其人才培養方面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工人日報 記者 田國壘 通訊員 陳國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