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4-08-30 14:16:08
原標題:濟南將大力營造“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題:濟南將大力營造“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來源:濟南日報
本報8月29日訊(記者 張靜)今天,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日前出臺的《濟南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2023-2035年)》進行詳細解讀。
據悉,《規劃》聚焦強省會建設,提出將濟南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文化中心和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并明確了現代化、品質化、特色化的建設標準和要求。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已成為濟南新的“文化名片”
近年來,我市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我市有市縣級公共圖書館13家、文化館13家,街道(鄉鎮)綜合文化站161家,實現了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00%全覆蓋,已建成泉城書房53家、泉城文化驛站70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已成為濟南新的“文化名片”。
“這是濟南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首個獲批實施的公共服務設施類專項規劃。”發布會上,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利介紹,《規劃》分為10個章節,為我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并作了總體及分級布局,為特色博物館、新型文化設施、城市書房、文保單位等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建設與保護利用提供了明確指引。
《規劃》明確了全市“兩軸三帶、四核一副、多點”的總體布局。“兩軸”是指泉城歷史文化軸和城市現代文化展示軸。“三帶”是指黃河生態文化帶、齊長城歷史文化帶和膠濟鐵路文化帶。“四核一副”是指老城歷史文化核心、西客站西部文化核心、CBD東部文化核心、大橋組團北部文化核心等四個文化主核心,以及萊蕪文化副中心。“多點”是指商河、濟陽、長清、平陰、章丘、鋼城等區縣文化中心。
另外,《規劃》細化了省市、區縣、街鎮、社區(村)公共文化設施分類布局,結合15分鐘生活圈建設,配置街鎮級、社區(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大力營造“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同時,《規劃》還合理布局了我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規劃一批特色場館,展示歷史文化名城底蘊
《規劃》提出,將大舜文化、儒家文化、龍山文化、名士文化等融入博物館建設,規劃一批特色場館,充分展示濟南歷史文化名城底蘊。盤活存量資源,創新發展3種新型文化設施集聚區,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同時,突出人文特色,構建便捷性、復合型、品質化、特色化書房體系,分中遠期規劃一批泉城書房。《規劃》對重點文保單位分類活化利用進行導引,讓寶貴的文物資源更好地講述濟南故事,充分展現濟南文化強市風采。
《規劃》明確將公共文化設施規劃納入“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和數據庫,對公共文化設施采用邊界控制、點位引導、標準控制三種方式,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提前“預控”文化設施用地,對設施建設規模實行建筑面積和用地面積“雙控”,保證建設規模不減少,
確保規劃實施不走樣,一張藍圖干到底。同時,明確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主體,將建設標準納入項目規劃審批流程,進一步規范項目推進、設施監督使用等流程程序,為我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鼓勵各級各類文化設施采用混合用地方式與商業復合設置
此次出臺的《規劃》與之前相比,在規劃面積和要素、規劃期限、規劃內容、用地方式等方面,具有明顯不同。
在規劃面積和要素方面,本次規劃是在“五級三類”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編制的,同以往《規劃》只涵蓋主城區不同,此次規劃范圍覆蓋全市域,包括所有區縣及功能區,規劃面積與之前相比明顯擴大。同時,規劃強調全要素覆蓋,規劃涵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的圖書館、博物館等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
在規劃期限方面,此次規劃期限為2023年-2035年,屬于中、長遠期規劃。同以往相比,規劃期限明顯延長。
在規劃內容方面,本次規劃充分借鑒國際先進城市優秀案例,對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進行科學布局、合理預留規劃用地,全要素編制。此外,規劃中還增加了部分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
在用地方式方面,公共文化設施規劃設置,堅持獨立占地與“復合建設、盤活存量”相結合。除獨立占地之外,在保證公益性的前提下,鼓勵各級各類文化設施采用混合用地方式與商業復合設置;與體育、養老、公園綠地等綜合設置。同時,挖潛盤活存量,鼓勵利用現有商業、商務存量建筑,規劃設置部分公共文化設施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