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1-15 19:46:01
原標題:齊跡丨商代已有蒸餾酒!濟南一青銅酒器內發現3000年前采用蒸餾工藝制作的酒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齊跡丨商代已有蒸餾酒!濟南一青銅酒器內發現3000年前采用蒸餾工藝制作的酒
來源:海報新聞
近日,濟南大辛莊遺址于2010年發掘出土的一件商代銅鸮卣內殘存的液體被證實是蒸餾酒,這將我國發現蒸餾酒的年代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代。
商代銅鸮卣
器蓋和器身已牢牢結合 打開后檢測為蒸餾酒
這件銅鸮卣是2010年12月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在濟南大辛莊遺址發掘的M257墓葬中出土,時代為商代晚期。器物出土時,考古人員能夠明顯感受到內部有少量液體,但由于器蓋和器身已經牢牢結合在一起,遲遲未能開啟。
直到2024年底,大辛莊遺址出土青銅器保護修復方案通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審批,并入選國家文物保護資金項目,才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的文物修復人員對銅鸮卣的銹蝕部分進行處理,打開了器蓋。隨后,器內液體標本被密封送往山東大學環境與社科考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證實,是3000年前的蒸餾酒。
時隔約3000年,該銅鸮卣在埋藏的過程中已經銹蝕,銅銹將器蓋與器身緊密連接,客觀上也起到阻止器內液體揮發的作用。
檢測項目負責人、山東大學環境與社會考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副研究員吳朦說,經過檢測發現,銅鸮卣內殘存的液體存在乙醇等成分,確定是酒類。果酒、米酒,只有發酵沒有蒸餾環節,會留下糖類、蛋白質等物質,即便長時間埋藏也不會完全降解。而這件銅鸮卣內殘存的液體長期保存在封閉的無氧環境中,經過鑒定,只有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成分,是采用蒸餾工藝制作的酒。
商代銅鸮卣
實驗室研究人員揭秘檢測過程
據介紹,山大該實驗室在檢測中,采取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在 40℃下富集 30ml樣品液體中的揮發性有機分子,進行 GC/MS 檢測;另外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到樣品液體中的小分子有機酸,如草酸、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等,這些有機酸為發酵酒的生物標志物;以及通過pH計檢測樣品液體的酸堿性,綜合得出上述結論。
銅鸮卣內取出的液體,經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檢測后,發現微量乙醇,證明其為酒。酒可以分為發酵酒和蒸餾酒,發酵酒即用谷物或者水果等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無氧發酵產生低濃度的乙醇,其中含有大量有機酸,使酒液呈酸性(pH 在 3-4 之間)。若發酵酒盛放在青銅容器中長久埋藏于地下,其中的有機酸會溶解銅銹,使得酒液呈現藍色。而蒸餾酒是把發酵酒蒸餾,收集其中沸點低于100℃的揮發性成分,因此蒸餾酒中不含有這些高沸點的有機酸,呈中性。大辛莊這件商代銅卣內發現的酒液無色透明,表明沒有銅離子溶入,檢測其pH=5.8,接近中性;又經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未檢測到任何有機酸,說明水體在埋藏前也不含有酸性物質。綜上分析,該樣品不是發酵酒,而是蒸餾酒。
考古出土的發酵酒和蒸餾酒的顏色。a: 煙臺十三里堡漢墓陶罐內蒸餾酒;b: 榆林走馬梁漢墓銅壺內發酵酒; c: 大辛莊商代墓銅卣內蒸餾酒
填補了商代至漢代我國蒸餾酒的空白
據檢測項目負責人、山東大學吳朦副研究員介紹,對中國蒸餾酒的起源研究一直是科技史和酒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此前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圍內最早的蒸餾酒記錄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滅亡后,蒸餾酒技術被古希臘、古羅馬和阿拉伯等歐洲和中亞地區的文明吸收和傳播。
盡管中國的釀造酒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開始用谷物釀造米酒,但是中國早期蒸餾酒的記錄一直是空白的。直到遼金元時期,歷史文獻上才出現蒸餾酒在中國傳播的明確記載,而考古發現的最早蒸餾酒作坊是遼代的。因此此前的歷史學家們認為,中國的蒸餾酒是遼金元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從中亞地區學習掌握,經由草原絲綢之路帶入中國并傳播開來的。但是隨著考古的新發現,陸續有漢代的蒸餾器實物出土,包括?;韬钅钩鐾亮宋鳚h的蒸餾器,西安張家堡墓地出土了新莽時期的蒸餾器,這些漢代的蒸餾器表明,中國至少在漢代已經有了蒸餾技術。只是蒸餾技術是否被用來制作蒸餾酒,尚不可定論。后來,山東大學環境與社科考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經多種分析方法檢測,煙臺十三里堡漢墓出土的酒被鑒定為蒸餾酒,證明了漢代的蒸餾技術已經被用來制作蒸餾酒,表明中國至少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已經獨自發明了蒸餾酒。
而此次在大辛莊遺址商代銅鸮卣內的液體樣品,檢測為蒸餾酒,將中國發明蒸餾酒的時間向前追溯至3000年前,較山東煙臺十三里堡的發現又提前了約1000年,基本與古埃及發明蒸餾酒是同一時期,此舉填補了商代至漢代我國蒸餾酒的空白。
大辛莊遺址是商代都城之外首次發現甲骨文的地方
大辛莊遺址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是目前山東省已知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以商文化為主要堆積的考古遺址,也是我國發現最早、研究歷史最長的商代遺址之一,面積約40萬平方米。這里可謂一處考古“寶地”,發現于1935年,當時的齊魯大學文學院教授林仰山最早把這一發現公之于學術界。
從1952年至今,大辛莊遺址在幾十年內多次勘探與考古發掘,均有重要發現,在我國考古史上可謂罕見。
在歷次大辛莊考古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甲骨文的發現了。
2003年3月17日,由山東大學教授方輝主持的濟南大辛莊遺址考古項目啟動,發掘出土有字卜甲7片,其中4片可以綴合為1版較完整的龜腹甲(其復原長度約為24厘米,屬于大龜),殘長18厘米、殘寬10.7厘米,重72.8克,由4塊甲片綴合而成,保存了右甲橋、前右甲、后右甲、尾右甲和尾左甲以及前左甲、后左甲的大部分。龜甲在使用前經過精細的處理,刮削痕跡明顯,厚薄均勻,正反面均較光滑。鉆、鑿、灼均具備,鉆鑿排列規整。右甲橋中部偏下有一小穿孔,尾左甲近邊緣處有一半圓形穿孔。此甲上刻卜辭16條,共34字,此外還有2個兆序數字。刻辭內容為卜辭,分布于前左右甲和后左右甲,其中后左右甲局部漫漶不清,記載著當地貴族卜問“御祭”“溫祭”及“徙”等方面的內容,清晰顯示了武丁時期殷墟之外商代地方貴族祭祀和日常活動的文字信息。卜辭內容主要是用豕牲祭祀某位母輩祖先。從占卜方式和卜辭角度看,此版卜甲與殷墟卜甲風格基本一致,但也帶有一些地方特色。其時代約在殷墟文化二、三期之間,該卜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方輝在進行了深入研究后認為,甲骨上的文字內容屬于卜辭,記錄的事件發生在商代晚期的早些時候,距今大約有3200年的歷史。它的發現證明,在商代,都城以外的貴族也在使用甲骨卜辭。同時也證明,大辛莊是商代都城之外首次發現甲骨文的地方,也更顯示出此遺址的重要考古價值。
能夠在殷墟主要區域外發現商代甲骨文卜辭,是考古史上具有界標意義的發現。方輝表示,大辛莊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殷墟以外首次發現的商代卜辭,加上出土的眾多文物和其他考古發現等,說明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在東方的一處中心性聚落,很可能是一處方國都邑,也可能是“商代在東方的一個軍事重鎮”。這一發現對于重新審視大辛莊遺址的性質,認識商王朝與周邊地區特別是東方地區的關系,探索商代政治制度和社會組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所以此次發現意義特別重大,在學術界乃至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方輝表示,甲骨文、青銅器和玉器等文物的出土,充分說明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經略東方的統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為我國東方地區規格最高的一處遺址,在商代考古與歷史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去年10月29日,大辛莊遺址博物館舉行了主體封頂儀式,大辛莊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進入新階段。博物館預計2025年投入使用,屆時濟南將增添一處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海報新聞編輯 孫翔 綜合新華社、齊魯壹點、濟南日報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