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4日訊 (山東經濟廣播記者張晶晶)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適老化改造”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在《關于發展銀發經濟提振消費的若干建議》中,首次將“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納入擴大內需專項行動。當全社會加速邁向“萬物互聯”,一場關于科技溫度與社會文明的深層拷問浮出水面:在效率至上的數字化浪潮中,我們該如何為2.8億老年人留住尊嚴與體面?
?被智能終端"圍困"的銀發族?
春寒料峭的青島某大型超市里,68歲的張玉芬攥著現金在自助結賬區來回踱步。當她試探著詢問工作人員能否幫忙操作時,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只保留了一個人工收銀通道,需要排隊半小時”。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各大城市上演——上海部分醫院取消現場掛號后,老人在門診大廳茫然四顧;廣州地鐵全面啟用刷臉進站,有老人因不會操作在閘機前急得落淚。
更令人憂心的是隱性歧視的蔓延。濟南某餐廳推出“掃碼點餐享8折”活動,當老人堅持要紙質菜單時,服務員脫口而出“現在誰還用這個”。技術本應為所有人服務,但當社會將“適老需求”等同于"落后麻煩",折射出的不僅是服務意識的缺失,更是對公民權利的漠視。
?數字鴻溝背后的三重困境?
技術迭代與人文關懷的失衡,暴露了智能化轉型中的系統性短板。某主流購物APP的適老模式測試顯示,放大字體后關鍵功能按鈕仍會消失;多地政務平臺開通“長者專線”,但轉接人工平均需等待15分鐘以上。這些現象揭示出三個深層矛盾:
其一,市場邏輯下的“效率優先”原則,使得企業將老年群體視為“非目標用戶”。某智能家居企業負責人在行業論壇坦言:“適老化改造成本約占研發預算30%,但銀發群體付費意愿低。”
其二,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存在“一刀切”傾向,青島某社區醫院取消現場掛號后,日均接診量下降23%,暴露出政策執行中的人本思維缺位。
其三,社會認知仍困在“技術達爾文主義”的窠臼,將老年人面臨的數字困境簡單歸因為“不愿學習”,卻忽視了視聽力退化、操作記憶衰退等生理限制。
?構建有溫度的數字包容生態?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適老化改造三年行動”,釋放出制度性破題的強烈信號。要讓政策春風真正化作惠民春雨,需要構建多方協同的治理體系。
技術創新層面,應當建立“需求倒逼研發”機制。深圳某科技企業開發的語音控制智能藥盒,通過方言識別和用藥提醒功能,三個月內用戶活躍度提升47%,證明適老化產品具有市場潛力。政府部門可借鑒上海經驗,對通過適老化認證的產品給予稅收優惠和采購傾斜,激發企業創新動能。
公共服務領域亟待建立“數字保留”原則。廣州在推行電子政務時,要求每個街道保留兩個線下辦事窗口,同步培訓“銀發數字輔導員”,這種“雙軌并行”模式值得推廣。杭州某老年大學開設的“反哺課堂”令人耳目一新——年輕人教學手機支付,老人傳授生活智慧,這種代際互學打破了“數智文明=青年文明”的偏見。正如社會學家李娟所言:“衡量數字文明的標尺,不是淘汰了多少傳統方式,而是為多少群體保留了選擇權。”
站在銀發經濟規模突破10萬億的歷史節點,適老化改造早已超越技術優化的范疇,成為檢驗社會文明程度的試金石。當城市天際線被智慧屏照亮時,別讓老人在數字迷霧中跌跌撞撞。只有讓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同頻共振,才能構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數字中國,這既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內在要求,更是老齡化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