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25-06-26 10:03:06
原標題:濟南新建綠色建筑完成面積全省居首
來源:山東商報
原標題:濟南新建綠色建筑完成面積全省居首
來源:山東商報
6月25日,恰逢全國低碳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濟南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落實“減碳”工作的有關情況。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濟南市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爭當先鋒,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到2035年,濟南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預計不低于1238.00平方千米。
◎本組撰文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張柯 實習生 張熙桐
新能源發電量占比穩步提高
發布會上,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培啟表示,近年來,濟南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爭當先鋒,取得階段性成效。濟南市委、市政府印發《濟南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十大領域100項重點任務,有力支持濟南市低碳發展和試點建設。濟南市政府印發《濟南市碳達峰工作方案》,明確實施碳達峰“十大工程”,加快實現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在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
濟南推進“四減四增”行動,2021年至2024年,濟南市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完成山東省下達的目標任務,新能源發電量占比穩步提高。“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506.79萬千瓦,較2024年底增加47.35萬千瓦。”濟南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波說。濟南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全面完成三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工作,2021年至2024年,濟南市共有15家發電企業參與碳排放配額交易,交易量達836.04萬噸。
獲批首批碳監測評估試點城市
“濟南市作為全國首批、山東省唯一一個碳監測評估試點城市,重點圍繞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建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碳排放同化反演等工作持續開展探索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劉培啟說。
據悉,濟南市低碳試點示范成效顯著,先后入選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全國碳監測評估試點,臨港經濟開發區入選省級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入選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通過試點示范建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低碳建設模式和經驗。
濟南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4家、省創新創業共同體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家、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示范基地2家、省級學科重點實驗室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0家;3個綠色低碳科創類項目獲批2024年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23項綠色低碳技術成果(含駐濟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選《2024年山東省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目錄》,數量居全省首位。
濟南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建設“369出行APP”碳普惠平臺,目前APP注冊用戶達600萬,活躍用戶達100萬,實現數據、支付、服務一體化低碳出行生態圈,該平臺成為濟南市重要的民生應用服務平臺。
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總量破億平方米
“十四五”以來,濟南將“綠色建筑”建設作為推動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取得顯著成效。“十四五”期間,濟南市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總量突破1億平方米,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提升至100%,完成面積位居全省第一。新增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4個、二星級25個。嚴格執行山東省建筑節能管理制度和標準,濟南市縣級以上城市規劃區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在設計和施工階段均達到100%。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共計完成約13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共計完成約350萬平方米。
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袁玲表示,2021年以來,濟南累計采購純電動、氫能源等新能源公交車2360輛。除應急救援車輛外,中心城區目前運營的5472輛公交車全部采用新能源車型。推動L3級智能網聯公交1號線正式投入示范運營,在全國率先實現BRT線路自動駕駛車輛運行和雙源無軌電車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目前,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已運營線路3條(1號線、2號線、3號線一期二期),線路總長96.7公里,車站46座;2025年1—5月,地鐵運營客運量5368.05萬人次。217條公交線路與3條地鐵線路實現接駁換乘,占現有公交線路條數的50%以上,為市民提供便捷的綠色出行方式。
【聚焦】
向土地“要效益”
為發展“守根基”
發布會上,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明表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濟南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統籌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生態保護修復、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強化規劃引領管控,推動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科學編制實施《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并在獲國務院批復后率先編制國土空間近期規劃,始終從兩個大局的高度推動國土空間合理布局、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并通過留白機制為未來城市的規劃時序、功能管控預留彈性。到2035年,濟南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預計不低于1238.00平方千米。
創新生態修復模式,推動礦山復綠、青山入城。編制《濟南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探索多途徑生態修復模式,引領構建“一屏一帶、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確保2026年底全面完成919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探索地熱集中利用,推動節能減排、低碳轉型。2024—2025年的供暖季,濟南使用地熱能的供暖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相當于標準煤約9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20萬噸。
此外,馬明表示,濟南著眼全市空間挖潛需求,以助力城市更新、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用地效益為目標,向低效用地要空間、要產出、要效益,累計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439個,騰退低效用地2.7萬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