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商報
2017-05-24 11:42:05
站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前,54歲的盛亦兵格外興奮,說起話來幽默風趣又鏗鏘有力,他現在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研究員。如果不是他手里提著的一個袋子以及從袋子里伸出的一個導流管,你很難把他和疾病聯系起來。
深耕牧草業三十余年
1981年,18歲的盛亦兵考入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學的是農業專業。“高考是我命運的轉折點,本來躊躇滿志卻意外失利,與山大生物系擦肩而過,最終進入了農業大學?,F在想想,這似乎也是必然,我屬兔,兔子愛吃草,對這一行的選擇大概在我出生的時候便決定了。”盛亦兵說他跟牧草的緣分大概是“命中注定”。
大學畢業后,盛亦兵被分配到山東省農業自然資源區劃研究所,現在研究所的名字變更為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為省農科院下屬單位,盛亦兵選擇的研究領域是牧草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
“1986年我跟隨蔡英寰老師做黃河三角洲萬畝草場建設項目,地點在東營利津縣王莊鄉,吃住都在村子里。”盛亦兵自小在城市長大,工作之初便來到東營改造大片鹽堿地,這對于他來說是很辛苦的。“春天是牧草生長的旺季,基本上每天都要到草場里面定點觀測。那時候風吹起來,黃沙漫天,像是沙塵暴。從觀測點走回駐地,從衣服口袋里能掏出好幾斤沙子。”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盛亦兵一臉笑容,“雖然工作環境差,但是干的很舒服。”從一開始,盛亦兵便愛上了這個行業。
正是數十年如一日深耕在牧草業,盛亦兵在這個行業取得了累累碩果。2000年,盛亦兵促成了中國(北方)草業博覽會的召開,這標志著黃河三角洲牧草大開發正式拉開序幕;2002年,他提出了把苜蓿作為作物的觀念,并率先在農區大面積推廣優質牧草,獲得成功;2004,他研究推廣的棗草間作技術獲得省科技進步獎;2007年又推出了我省第一個自主育成的牧草品種“魯苜1號”,之后又陸續推出“魯苜18”等5個牧草新品種;2014年和2015年的“黃淮海牧草種質資源創新及利用”項目獲得了首屆中國草業科技獎和省科技進步獎……
此外,盛亦兵先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研發的牧草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累計推廣1000萬畝以上,產生了近10億元的經濟效益,將農科院的牧草“小學科”做成了大產業。如今,山東省牧草種植面積達169萬畝,其中苜蓿39萬畝。
八年六次腫瘤手術
牧草業在山東是個小產業,關注的人不多,盛亦兵剛工作那會,財政投入的科研經費也非常少。在盛亦兵進入牧草行業23年后,2008年,山東牧草科研工作迎來了春天。這一年,國家引導各地調整種植結構,由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種植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與飼草作物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省有關部門和農科院對我們的工作也越來越支持,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正當盛亦兵打算和他的團隊想再接再厲,大干一番的時候,不幸的事情發生了。2008年8月份,盛亦兵在一次例行體檢中被查出患有惡性腫瘤。為防止腫瘤細胞擴散,盛亦兵的右腎被切除,并進行了放射治療。這一年正值農業部啟動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手術剛滿一個月,盛亦兵就接到通知,國家牧草體系擬在山東設立第一個試驗站——東營綜合試驗站。他興奮異常,一骨碌從病床上爬起來,忘卻疾病投入到工作之中。
接下來的幾年,因為腫瘤細胞在盛亦兵體內不斷地出現,他幾乎每年都要做一次大手術。今年年初,盛亦兵接受了第六次大手術。其中,在2014年七月份,盛亦兵在南京接受第五次腫瘤手術的時候,他的腸道、腹壁等部分被切除。手術之后,盛亦兵的小腸僅剩下了1.6米長,這是維持一個人消化代謝功能的最小長度。在這次手術中,盛亦兵體內連接左腎的輸尿管被腫瘤細胞堵塞了。醫生不得不在他腰間掛上一個腎造瘺管引流袋,這是為了將他身體內產生的尿液和代謝廢物及時排出體外。
即便這樣,在今年手術后,躺在病床上的依然不改他的樂觀本性,他跟來探望的同事開玩笑說:“我挺過了八年抗戰,已經賺了?,F在教科書上抗日戰爭由8年改稱了14年,看來我還得多活幾年。”
據盛亦兵的一位主治醫生介紹,盛亦兵所患的腫瘤治療方法以切除為主,但是很容易復發,5年的生存率不到50%。
引以為傲的兩件事
如果不是他手里提著的一個袋子以及從袋子里伸出的一個導流管,你很難把他和疾病聯系起來。除了這個特征,盛亦兵手里還有一個水杯相伴,他需要每隔十分鐘就得喝口水。“這是我從我媳婦那硬搶過來的。”說話間,盛亦兵又開起了玩笑。
這片綠油油的草地是位于濟寧汶上縣的老孟家庭農場,草地里種植的就是盛亦兵和他的團隊所培育出的苜蓿新品種。四月底、五月初也正是苜蓿收割的季節,收割機從牧草上駛過,陣陣青草的氣息傳來,盛亦兵顯得格外高興,“這味道聞起來很香,令我高興,這大概就是收獲的喜悅吧。”
因為長年疾病的摧殘,盛亦兵看上去有些“瘦骨嶙峋”,他的頭發張揚著,雖然不濃密,但是能讓人聯想到愛因斯坦。“因為不修邊幅,我們原先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稱呼他是‘大胡子’。”在東營和盛亦兵有多年交情的東營職業學院教授孫玉江說。
盛亦兵在他的領域收獲了很多榮譽,但是就他自己講,有兩件事令他比較自豪。“一件事是提早培養了一批接班人。另一件就是在我患病住院期間,別人愁眉苦臉,但是在我的開導下,他們也樂觀了起來。”
盛亦兵非常重視傳幫帶,他積極創造機會,為團隊成員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分批安排團隊成員參加各類國際國內草業學術會議,盡自己最大努力提供各種機會和渠道提高科研人員技術水平。正是在盛亦兵的帶領下,牧草團隊逐漸壯大,現已形成了8人核心研究團隊,包括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2名,博士3名,碩士2名。
他人眼中的盛亦兵
有一天凌晨三點多,他病犯了很難受,但是怕影響我休息和第二天的正常上班,他就偷偷自己去了另一個屋,自己難受了一晚上。我第二天發現的時候,他發起了高燒。 ——盛亦兵的妻子 王永煥
我們東營利津當地的老百姓曾經這樣評價老盛:遠看像放羊的,近看是種草的。因為老盛樸實、務實、隨和,沒有架子。他把自己的青春、熱情潑灑在草地上,把自己的論文真正寫在了草地上。他是山東最高的那棵草! ——東營職業學院教授 孫玉江
一次苜蓿試驗中,我根據商品袋上標注的數據來測算種子的發芽勢。盛老師知道后非常生氣,他嚴肅的對我說出了至今猶然在耳的話:“科研數據是做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你這樣估算可能對你的小區實驗影響不大,但是如果用來指導全省的播種量,可能會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損失!”如今,我養成了自己動手做試驗,獲得一手科研資料的好習慣。我知道,這個習慣必將使我受益終生。 ——盛亦兵的學生 賈春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