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總工會、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承辦的《齊魯最美人物發布廳——齊魯最美職工》發布儀式于今晚舉行,東營市市容環境衛生處職工張金海榮膺“齊魯最美職工”稱號。
“專一行,精一行。”張金海時刻踐行著這句話。1993年,脫下戎裝的張金海義無反顧走上了東營市環衛工作崗位。掃大街、清廁所、處理垃圾,這些別人眼中的臟活、累活、重活,他不僅全都干過,而且干得有聲有色。
層出不窮的“金點子” 當之無愧的“發明家”
多年環衛一線的工作經歷,讓張金海對環衛工人的辛勞感同身受,在部隊養成愛琢磨、愛鉆研好習慣的他,把目光瞄準了環衛設施設備的改良升級。
1997年,張金海發現使用高水箱式沖洗裝置的公廁,存在嚴重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于是他便開始自制節水器,光圖紙就畫了幾百張。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研制出智能數控式節水器的控制電路,并在全省推廣,這也成了他的第一個國家專利。
這給了張金海莫大的鼓勵。那時起,從公廁沖洗設備的幾次升級改造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他的“金點子”層出不窮。七十多項創新成果、三十多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讓他成為了山東環衛系統當之無愧的“發明家”。
“不論在什么崗位,干什么工作,一定要熱愛它,為它全身心投入,碰到問題只要敢想、敢闖、肯鉆、肯干,就能達到理想的目標。”張金海說。
2012年,“張金海創新工作室”揭牌成立,成為山東省首批命名的四個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之一。以此為契機,他把多年積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帶出的三十多名徒弟也都成長為東營環衛戰線上的技術骨干。
作風來源于軍營 靈感來源于生活
今晚的啟動儀式中,張金海在臺上展示了他背了三十年的背包。其中裝有他維修和測量電氣設備用的工具,使用了30年的萬能表,15年的電烙鐵,還有很多的螺絲刀、電筆和放大鏡等工具。
“每當看到這個包,就會想到我不僅曾經是一名軍人,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再臟、再累、再苦、再難,我也要咬牙堅持。”張金海說。
張金海稱,自己的靈感都來自一線、實踐和生活。目前在研究一項叫“歸屬地生態鏈”垃圾分類處理法的新技術,讓生活垃圾能夠從哪里產生就回到哪里。
閃電新聞 辛晟瑋 劉依 實習記者 葉楓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