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4日訊 2月23日,山東省醫療保障工作視頻會議召開。總結2020年及“十三五”全省醫療保障工作,分析形勢,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
發揮職能優勢,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省醫保系統在全國率先將疫情防控所需藥品、診療項目和留觀、確診、疑似人員醫療費用以及發熱門診、住院患者核酸檢測費等納入醫保報銷,并取消限制條件;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開展省際聯合采購,達到全國最低價水平;一律實行先救治、后結算,向全省定點救治醫療機構提前撥付醫保基金28.09億元,除湖北省外我省最多。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向全省醫保定點醫療機構預撥付醫保基金53.38億元,專項用于支付醫藥企業貨款;實行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醫保費和緩繳困難中小微企業醫保費政策,共為112.63萬家單位減征117億元,為1.44萬家中小微企業緩繳17.59億元。
全力決戰決勝,堅決打贏醫保脫貧攻堅戰,確保全省197.9萬脫貧享受政策人員和3.45萬即時幫扶人員應保盡保、參保資助應補盡補、待遇政策應享盡享,貧困人口全年累計就醫616萬人次,醫保支付123.46億元。
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提高全省醫療保障水平。居民基本醫保政府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分別由不低于520元和250元提高到不低于550元和280元。居民大病保險最低段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最高段達75%;大病保險特效藥報銷比例由60%提高到80%,封頂線由20萬元提高到40萬元;將三種罕見病特效藥納入大病保險保障范圍。推進生育保險立法,完成了《山東省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規定》的修訂工作。16市實現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全覆蓋,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日照等地啟動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全省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820萬人,居全國第一位。推動醫保商保融合發展,濟南、淄博、煙臺、泰安率先推出商業醫療保險。加強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頂層設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面向“十四五”和2030年,對待遇保障、籌資運行、醫保支付、基金監管、醫藥服務供給、公共管理服務等重點領域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山東省首個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的醫療保障改革文件,是開啟山東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里程碑。
深化藥品和醫用耗材招采制度改革,切實減輕群眾就醫購藥負擔。省政府辦公廳文件出臺了《山東省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實施方案》,建立了山東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常態化機制。積極落實國家集采藥品中選結果,三批112個藥品平均降價60%以上,冠脈支架均價從1.3萬元下降至700元,每年可節約費用34.54億元。創新開展省級集中帶量采購,首批39個藥品平均降價67.3%、最大降幅98.6%,采購數量、規模全國最大,每年可節約藥費17.9億元;首批5類高值醫用耗材平均降價66%、最大降幅95.6%,其中,初次置換人工髖關節由92418元降至4133元,每年可節約費用10.63億元。與京津冀等建立省際聯盟并開展聯合帶量采購,人工晶體平均降價46%,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達到全國最低價。積極推進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聯合帶量采購,94個藥品、723個醫用耗材平均降價22.48%、45.02%。
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積極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改革,青島市DRG付費國家試點和濟南等6市DRG付費省級試點進入模擬付費階段,煙臺、日照市已正式付費。東營、淄博、濰坊、德州、濟寧、泰安、濱州等7市獲批開展DIP國家試點,數量全國最多,東營、淄博市已取得良好成效。日間手術醫保支付在三級醫療機構全面推行;按病種付費病種達到150種以上。在全國率先制定互聯網醫院醫保定點協議文本。泰安、濟南、德州、濰坊等市創新推進大型醫療機構慢病專區管理,形成了線下線上問診購藥和送藥上門一體化服務新模式。
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加快完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建立山東省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年調整一次,重點提高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適當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價格,降低設備物耗占比較高的檢查檢驗和大型設備檢查治療費用,及時將成熟的醫療新技術納入醫療服務價格項目。2020年省級公布醫療服務項目價格52項、新增75項、修訂99項,按病種收付費中醫優勢病種由5種增加到20種。
深入實施流程再造,全面提升醫保經辦服務水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流程再造“1+12”實施方案,醫保申辦材料整體精簡49.8%、辦理時限整體壓縮68.2%、高頻事項辦理流程整體優化51.6%,即時辦結經辦服務事項達到58.1%,93.8%的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掌上辦。我省“四個最”“六統一”被國家醫保局納入醫保政務服務清單在全國推廣。加強標準化建設,在全國率先制定長期護理保險、標準化服務窗口建設規范等地方標準,培育標準化服務窗口40個。創新基層服務方式,鄉村、社區醫保服務站點達到5470個。全省異地住院聯網結算實現鄉鎮全覆蓋,與全國31個省(區、市)的4.4萬多家醫療機構實現住院聯網結算,數量全國最多。省本級及濟南、青島、東營、濱州、淄博5市普通門診跨省聯網結算國家試點成功試運行。醫保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完成了省市兩級骨干網絡建設和15項信息業務編碼維護工作,率先實現省級信息平臺遷移上云并獨立運維,醫保電子憑證定點醫藥機構開通數量、參保人員激活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
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全力維護基金安全和群眾權益。創新推進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建立全省統一的醫保智能監控系統。深入推進醫保基金使用專項整治,全面開展循環交叉檢查,派駐紀檢監察組全程參與監督、給予大力支持,省局檢查醫療機構64家,查繳違規醫保基金6.5億元;全省共檢查定點醫藥機構66941家,暫停或解除醫保協議3977家,行政罰款417家,移交司法機關16家,追回醫保基金15.13億元,行政罰款2347.9萬元,節省下來的資金有力支撐了疫情防控和各類困難群體待遇政策的落實。
積極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支持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聯合濟南市政府推動建立全國首家互聯網醫保大健康集團和首個互聯網醫保大健康服務平臺。聯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建立全國首個醫療保障學院和省級醫療保障研究院,已招收本科生。積極支持全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制定出臺20條醫保政策措施,成立了全國首個省際中藥材采購聯盟,建立了山東中藥材互聯網交易平臺,推動世界中藥(材)互聯網交易中心落戶濟南。
全民醫保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職工醫保和生育保險合并實施,長期護理保險走在全國前列,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形成。2020年全省醫保參保人數達到9697.8萬人、參保率提高到96.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醫保基金總收入1587億元、總支出1463.5億元,居民基本醫保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830元,分別較“十二五”末增長62.2%、72.1%、66%。居民和職工住院報銷比例分別提高到70%左右和80%以上,一大批門診慢特病納入醫保支付,醫保個人賬戶實現家庭共濟,制定并完善了腦癱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群體醫保待遇政策,貧困人口合規費用個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報銷比例達到50%以上。全面取消公立醫療機構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藥品耗材招采、醫保支付方式、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全面起勢,醫保經辦服務成為全國示范樣板,人民群眾就醫用藥負擔進一步減輕,醫保基金監管制度體系加快完善。在全國率先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全面啟動全省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建設;率先推進“互聯網+醫保”,信息化在線上支付、網辦掌辦、異地就醫、智能監控等方面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率先推行醫保電子憑證,在16市全面推進醫保個人賬戶“異地支付、全省通用”。積極融入全省“八大發展戰略”“九大攻堅行動”和“六穩”“六保”工作,大力支持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和醫養健康產業發展,傾力辦好34項重點民生實事,解決了許多以前想解決卻沒能解決的問題,干成了許多以前想干卻沒有干成的實事。
閃電新聞記者 馬萌萌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