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2-17 17:07:12
齊魯網12月17日訊 2018年5月下旬,我進入了《筑夢之路》的項目組。領導告訴我,這是為慶祝山東改革開放40周年推出的五集系列政論片,而項目組這支剛剛組建的“年輕”的隊伍,需要有人來做導演統籌。
一份信任,一句承諾;我和項目組兄弟姐妹,經歷了2018年瘋狂的208天,一起在《筑夢之路》上“筑夢”。
團隊初建,百煉大綱。
不是在寫大綱,就是在去匯報大綱的路上。
當改革開放的浪潮涌起,山東,這個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一群心胸開闊、高瞻遠矚的弄潮兒,用滿腔熱血和激情開始了他們大刀闊斧的改革。這是一個宏大的題材。
堆積如山的資料,是我們的日常必備,但“宏大”讓你無從下手。經過臺領導指示和大家的集思廣益,大綱也從“放大鏡”慢慢變成了“顯微鏡”。先采訪,后撰稿,成了完善大綱的關鍵一步,因為關在門里,是想不出解決辦法的。
農民、工人、創業者、企業家、專家和管理者……一個個不同維度,住房、戶籍、醫療、教育、營商環境和政府自我革命……一個個鮮活角度,我們用鏡頭關注人物命運變遷和改革浪潮的交互。改革開放,其實就在你的生活中。你,也就成了我們片子里的主角。
腳本撰寫,千回百轉。
恢復高考的喜悅,土地承包到戶的期盼,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革的艱難破冰, 幾代人公派出國留學的命運改變,受制于人,創新作為,戶籍改革、全民醫保,刀刃向內、“一次辦好”… …一個個節點,一個個人物,分別被寫進了《風氣之先》、《變革之本》、《動力之魂》、《活力之源》和《時代之潮》里。
一劇之本,絕非易事。請過專家,邀過撰稿,取百家之長,補一己之短。每個環節,每集都要字斟句酌。從前期到后期,所有完整過程,導演團隊所有成員日趨明白,也逐漸形成一個非常到位的共識:求人不如求己,關鍵時刻關鍵環節必須還要靠自己。
拍攝錄制,無所不用其極。
因為進組晚,我沒干導演,但還是擠著時間,幫著第三集的導演、攝像走南闖北了一段。
在第三集的攝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時隔8年,又來到的青藏高原。
茫茫戈壁,巍巍昆侖,冰雪兩河……在生態的極限之地,他們以青春的豪情,向身體和意志的極限挑戰。一切,只為了打造引領國際動力的汽車“中國心”。他們就是濰柴集團“三高”試驗隊隊員。
2011年10月14日,在這兒,一輛濰柴試驗車側翻了,三位只有二十七八歲濰柴隊員永遠留在了青藏高原上……因為他們的心底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
“不瘋魔,不出活”。
為了拍出最好的雪山鏡頭,我們的攝像竟爬到了一座雪山之巔,這兒,連濰柴隊員都不曾涉足。在被凍暈之前,他拍了一組延時畫面。下得山來,這才發現全身已經濕透。
冷能冷到極致,熱起來也夠受的。茫茫戈壁,無遮無擋,一段采訪下來,大家能喝完一箱礦泉水。
后期制作,加班熬夜平常。
要說“不瘋魔,不出活”,還得是在機房里的日子。
“這個地方剪掉8幀”、“這個標題字幕再稍微高一點……”,這是在耳邊經常聽到的聲音,聲音來自“瘋魔”的總導演。
剪輯、音樂、配音、調色、包裝……每個環節,事無巨細。雖干的是統籌的活,但看到剪不到位的地方,我還是忍不住會親自上手。導演們說我“雨露均沾”,我說這五集片子其實都是咱的“娃”。
用畫面給改革畫像,既要畫“形”,更要畫“神”。而這個“神”,除了前期拍到的故事細節,更多的是藏在后期剪輯的節奏中,是在“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剪輯心思中,更是在和作品的心心相印中。
三分拍七分剪。不懂剪輯的攝像不是好導演。
有幸踏上慶祝山東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用平凡故事講述改革滄桑巨變、滄桑漸變,不忘初心,瘋魔成活。
對作品常懷敬畏之心,方能行之高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