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6-10 15:57:06
齊魯網濟南6月10日訊 濟南市西街工坊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東側,有間1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子,門口放著小小一方牌子:定制皮鞋,修理皮鞋。這便是彭仕增的“微型皮鞋博物館”。這里面擺著各式各樣的皮子、染色液和手工工具。靠近窗口一個40厘米高的小臺子,是彭仕增的工作臺,他的100多只微型皮鞋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泉城濟南”、“梅蘭竹菊”、“一帶一路”......圖為彭仕增近年來創作的“微型鞋”
這些“微型皮鞋”都是按照正常鞋子的比例、結構縮小做成的。每只在7.5厘米到8.5厘米之間,只能用刀、剪子、銼、針線進行制作。彭仕增一做就是7年。
創作源泉源自生活靈感,耗時三年打造“泉城濟南”微型鞋
對于鞋文化,彭仕增有著自己的理解。要將民族、社會、國家融入到微型鞋的創作當中,把過去的歷史經典呈現出來。在彭仕增目前的作品中,有三個主題,分別是“十二生肖”、“五十六個民族”和“三寸金蓮”。
彭仕增向記者展示其創作的微型鞋代表作品——“龍鳳呈祥”
平日里,彭仕增也做定制皮鞋的生意,但是他始終堅持商品和文化永遠不是同等的。“商業的東西你說什么,我就能做什么。但是創作的東西,誰也給不了我。”一只“泉城濟南”,就花費了彭仕增3年時間。
彭仕增是老濟南人,創作中他始終希望把家鄉的美通過微型鞋表現出來。“泉城得要有水,還要有城。”碧色的鞋面,鑲金邊的船型底還有手工描畫的城墻,在方寸之地講述著濟南的悠悠文化。“只有這么一只,也只能做這么一只。”彭仕增“如數家珍”,一一介紹他的得意之作:一帶一路、泉城濟南、吉祥如意、龍鳳呈祥.....
廢寢忘食只為做好一雙鞋,老祖宗的技法不能丟
濟南皮鞋廠的設計師,在上世紀90年代還是一個十分體面的工作。1992年下崗后,彭仕增賣過家具、賣過酒,也做過保健品,甚至還到農村收過種子。“我這些年經歷了輝煌,也經受了磨難。”在后半生的“顛沛”中,他最不舍的還是做鞋的老行當。2013年老濟南皮鞋廠舊址改造成為西街工坊文化創意產業園,彭仕增受邀回來挖掘老皮鞋廠的歷史和文化,探尋手工鞋在新時代中的呈現方式。他又能在老單位的原址上,繼續他心愛的事業。
彭仕增向記者展示耗時三年創作的“泉城濟南”微型鞋
“人生短短幾十年,隨著閱歷的增長,就想把人生看明白了。”彭仕增拿出一個精美的木盒,說:“什么都是假的,給后人留點東西才是真的。”這個木盒裝的是他最新創作的“十二生肖”精品微型鞋。
比起兩年前創作的“十二生肖”微型鞋,這一套更加精致,他把剪紙、繪畫、雕刻、縫制,制鞋所需要的技巧,都匯聚在了這幾厘米大的微型鞋中。彭仕增每天在工作室,從天亮待到天黑,有時連回家吃飯都忘得一干二凈。而這份癡迷,并沒有給彭仕增帶來任何實際收入,他沒有出售過任何一件創意微型鞋作品。因為對他而言,附加在微型鞋的創意,是多少錢也換不來的。“這么苦這么難,但是我不賣,因為有些東西是不可復制的。”彭仕增撫摸著木盒說:“這一套,我要留作傳家寶,老祖宗的技法不能丟。”
希望更多人理解鞋文化,關注每一雙手工鞋里的故事
當記者問起未來的愿景,彭仕增露出了笑容。他說:“未來我想搞一個DIY體驗室,教孩子們認識什么叫純天然的皮子,什么是人造的。”
自2013年以來,彭仕增創作上百件微型鞋作品
記者在他的工作室里,還發現一些為SD人偶特意制作的商品鞋。他告訴記者,“這雙‘小丑女’哈莉奎恩球鞋,就是他們在網上找到我訂做的。”
不久之前,彭仕增新開了微信號,開始跟天南海北的人們交流。他也新收了一個頭腦靈活的小伙子當徒弟,準備把制鞋的技藝傾囊相授。
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彭仕增仍將繼續他的微型鞋創作,“衣不差寸,鞋不差毫。”彭仕增望著滿屋或大或小的鞋子表示:“做鞋很難,但我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鞋文化,關注每一雙手工鞋里的故事。”
閃電新聞記者 張偉 實習生 王楚齊 劉晨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