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0-02 11:34:10
當橙紅色的落日隱入遼闊的地平線,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黃昏便顯得更加空曠而孤寂。結束了一天的放牧和巡邊,魏萍驅趕著羊群踏上回家的路途。
六月的新疆,落日時間是晚上十點,為了等待落日和晚霞中返程的魏萍,攝制組已經在草原上等待了4個小時。
2017年,魏萍從山東臨沂回到新疆中哈邊境線,接過父親魏德友的牧鞭,開始放牧巡邊的生活,此前,她的父母已經在這里放牧守邊50年。魏萍在面對鏡頭時有點拘謹,為了讓她盡快進入狀態,我陪她放牧,和她一起做飯,用家鄉方言和她溝通交流,使她盡快地消除緊張情緒,進入自然輕松的狀態。
魏德友是時代楷模,已經接受過無數次的采訪,很放得開。在遼闊的草原上席地而坐,自然而然地開始講述50年來草原上守邊的點點滴滴。講得很輕松,但我卻從里面聽到了無數的艱辛,艱辛之中的堅韌、堅持。這是對國家的一種大愛,對更多地計較個人得失榮辱的我來說,當時的震撼是強大的。
對于這對父女來說,接力守邊是一場信仰和精神的接力,對于我來說,則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面對他們,沒理由不把工作做好。
因為要拍攝山東援藏干部胡軍,必須去一趟日喀則。此前,已經入藏三次,都無大礙,但這次去是否去西藏,有些猶豫,因為正在感冒,去,有些冒險,不去,山東第八期的援藏干部馬上援藏到期回山東,就再沒法拍攝他在日喀則的工作鏡頭。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去。
可是聯系了幾個攝像,不是因為沒時間,就是有高原反應而卻步,我只好帶上設備自己獨行。
剛到日喀則機場便開始頭暈,渾身無力,高原反應開始了。我忘記了老道里面的老字,年齡不饒人啊。
吃了藥,吸上氧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擔憂,明天咋拍?
最痛苦的是去江孜縣的牧區回訪病人,高原反應,道路崎嶇不平,在顛簸中一路吐到目的地。路上為了拍攝汽車行駛山間的鏡頭,需要爬到山頂,一個不高的山坡,渾身無力的我手腳并用,竟然用了一個小時。
在車上,胡軍安慰我,說他剛到這里的時候,別說坐車,就是在實驗室里做實驗,用腦時間長了都惡心嘔吐。
我們的援藏干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作了整整三年,和他們比起來,我的這點辛苦算個啥?
新中國70年輝煌成就里,其中一個就是實現了人民由吃不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跨越,采訪過程中,那些關于吃的記憶屢屢被喚起,因而對那些為了我們吃得飽、吃得好的奮斗者們充滿了深深的敬意,這敬意也被帶入到采訪的內容。
殷毓芬是山東農科院的小麥育種專家,是山東第一代小麥育種人。
我先后采訪了殷毓芬老師三次,每次都會給我極大的震動。
初聯系殷老師的時候,就被她的的熱情和開朗所感染,在采訪之前,已經和她電話溝通了好多次,見面后,就感覺很熟悉,她也把我當做自己的孩子看待,所以我的每一項采訪設想,都得到她的熱情回應和積極支持。那一代人的育種歷程,艱難、困苦、煎熬,在殷老師的回憶里卻是那么的風淡云輕。
因為思路的調整,需要第二次采訪殷老師,聯系她的時候,盡管身體不舒服,她還是一口答應,并且自己提前坐公交到了農科院的試驗田里等我們,讓我內疚并感動不已。
第三次要求采訪時,她回常州老家了,得知我要補充采訪,她二話沒說就從老家趕了回來。
我想,也許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才讓他們在那個年代,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取得山東小麥育種的輝煌成就。
70年新中國的歷史,是具體的,她在我們的認知里,在我們的幸福生活里,而新中國初期的歷史,對年青一代,她又可能是陌生的,需要在這些奮斗者點點滴滴的講述中漸漸給我們還原,讓我們清晰地回望那些值得銘記的歷史時刻和奮斗進程。
半年的時光,和這些奮斗者的接觸,接收到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回望歷史的時候,他們是自豪的,這讓我思考,當我老的時候,我會怎么回望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沒有為國家和單位奮斗過?
這或許能催動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明確的目標,走得更積極。
文/張曉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題片《主人翁 逐夢路》第三集導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