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0-01-10 15:48:01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0日訊(記者 黃倩 龐全 張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南極科學考察意義重大,是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各類資源十分豐富,是地球上唯一未被開發的資源寶地。1985年2月20日,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建成。南極大陸從此有了中國人忙碌的身影,中華民族南極科考的壯麗篇章就此開啟。
自從兩百年前南極大陸被發現,這片廣袤而神秘的白色世界一直吸引著人類探索的目光。上世紀70年代末,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上百個考察站,而擁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卻始終沒有踏足過南極。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的中國也是唯一一個在南極問題上沒有發言權的國家。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位夢華說:“《南極條約》負責管理南極的事務,只有成了協商國,你才有發言權。”
要成為《南極條約》的協商國,前提之一就是在南極設立考察站。1981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此后,國家海洋局先后派出3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友好國家的南極考察隊,位夢華就是其中的一位。初到南極,他感觸頗深:“南極是一個非常大的大陸,有非常豐富的資源,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個國家必須在南極有固定的考察站。”
位夢華的判斷與當時國內很多科學家不謀而合。1984年2月,王富葆、孫鴻烈等32位科學家,以“向南極進軍”為題,聯名致信黨中央和國務院,建議我國在南極洲建立考察站。當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確定,我國在南極建設第一座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1984年11月20日上午9點,一支由科學家、軍人、記者、建筑工人、船員等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乘坐“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船奔赴南極。他們的使命只有一個,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上建設中國第一個南極常年科學考察站——長城站。面對未知的重重困難,出發時,隊員們都簽下了“生死狀”。甚至在隊員們攜帶的上千噸物資中,還有200多條準備裝尸體的袋子。
駛向南極的旅程,孤獨而又危險。隨著航行海域的風浪越來越大,很多人開始暈船。遇到大風浪,船艙內的物品隨時會“飛”出去,隊員們晚上睡覺必須把自己綁在床上,防止因船搖晃掉下來。在40天的海上漂泊后,中國科考隊終于在1984年12月30日15點16分登上了南極洲的喬治王島。
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劉小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很激動:“我們中國科考隊終于踏上南極的土地。當時腦子里就這么一個概念,就是我們來了!我們到這了!”
在沒有破冰船幫助的情況下,如何把幾百噸建站物資卸貨上岸成為一個大難題。因大船無法靠岸,必須先在岸邊搶建一座供小艇停靠和汽車吊運物資的碼頭。科考隊決定,以共產黨員為主體,迅速組建起一支20人的碼頭突擊隊,3天內完成任務。大風攪起的海浪一次次沖毀了剛剛壘好的小碼頭,隊員們穿著防水服跳入海中,在刺骨的海水中繼續奮戰。3天后,簡易碼頭準時建成。隊員們肩挑人扛,又用了10天時間把所有物資卸貨上岸。
當時,很多前來參觀的外國人問隊員們:“你們這樣拼命干,掙多少錢?”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隊長郭琨說:“要是為了掙錢,一天給我一萬塊錢我也不來,我們就是為了振興中華、為國爭光!”
建站的過程同樣困難重重。隊員們用風鉆,一點點地向永凍土層掘進。隨著地基的挖深,南極的盛夏到來。融化的冰雪不斷涌進地基,沖掉了用來澆筑地基的特制速凝水泥。隊員們只能采取人工淘水的辦法,為水泥的凝固贏得時間。
45天的奮戰后,1985年2月20日,第一座屬于中國人的南極考察站建成了。中國人同時創造了各國在南極建站的最快紀錄。在艱難的建站過程中,建設者為后續的駐守人員悉心規劃了工作生活環境:兩人一間的宿舍,設施齊全的廚房,寬大的餐廳、會議室……長城站還同步設計、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南極天文觀測站、第一個南極氣象站、第一個南極郵政局。
長城站落成后的30多年里,我國在南極陸續建成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等科學考察站,在北極建成黃河站。一批批科考隊員扎根冰原,在極地冰川學、海洋學、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取得了諸多世界公認的科研成果,為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作出寶貴貢獻。
2018年2月,在南極洲羅斯海的恩科斯堡島,中國第五座南極科學考察站——羅斯海新站正式奠基,目前各項建設工作有序推進。新時代,中國的極地科考事業正在開啟全新篇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