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5日訊 10月17日,全國第二處“林業英雄林”落戶在“林業英雄”孫建博所在的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這也是“林業英雄林”第一次落戶在“林業英雄”所在單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樹立榜樣,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先后授予了馬永順、余錦柱、孫建博3名同志“林業英雄”稱號。“林業英雄林”建設活動即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場種苗司、中國農林水氣象工會、中國林學會、中國林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聯合發起。活動在全國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首批選擇12家具有地域和林分代表性、改革發展先進性的國有林場(林管局)建設“林業英雄林”,旨在廣泛宣傳“林業英雄”先進事跡,發揮“林業英雄”的旗幟引領作用。
繼2019年10月16日,全國首處“林業英雄林”落戶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閃電新聞記者再次獨家專訪了“林業英雄”馬永順的女兒馬春華、“林業英雄”余錦柱、“林業英雄”孫建博,聽他們講述“一棵樹的故事”。
“林業英雄”馬永順:愛樹勝過生命,絕不欠大山的賬
訪談開始,馬永順的女兒馬春華講述了少年時期的一件小事。“當時是1967年,我的父親幾個月都沒有回家了。有一天早晨,母親做了一些飯菜,讓我給父親送去。”
14歲的馬春華坐著森林小火車到了父親馬永順在的地方。“我就看到一個人,正在看著我的父親。”看到這個情景,馬春華嚇得躲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那個人去烤火了。我父親就急急忙忙地跑到一個垛子后面去搬那些柈子(大塊劈柴)。”原來柈子下面壓著了一棵1米高的小樹。“那個人出來后,大聲地罵了我父親,說他多管閑事。但我父親卻說,木柈子把小樹給壓著了。‘多可惜啊,這小樹得幾年才能長這么高。’”
沉浸在回憶中的馬春華繼續講述,“說完,我父親就嘆著氣走了。”等到那人走了之后,馬永順又跑出來搬壓在小樹上的木頭柈子,終于小樹直起來了。但馬春華卻一頭撲向父親的懷里,大哭了起來。“我說爸,你為什么非要搬這些柈子呢?這么大的山,還缺這一兩棵小樹嗎?”馬永順卻擦了擦女兒的眼淚,安慰她別哭,“父親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說,‘丫頭你別哭,爸沒做壞事’。”后來天黑了,森林小火車要返程了,14歲的馬春華卻邊走邊哭。她哭了一路,也想了一路,“我在想,父親為什么要不顧一切地去救一棵小樹呢?”
1982年,曾經竭力伐木支援祖國經濟建設的馬永順退休了。看著光禿禿的大山,他立下了誓言:“砍了多少樹,就栽多少樹,絕不欠大山的賬。”馬永順動員家人成立了“馬家軍”, 還為小孫子編了一首《植樹謠》:刨大坑、栽當中、踩結實、不透風……后來,馬春華終于理解了父親對一顆小樹的感情,“了解了我父親內心的追求,他就是愛大山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林業英雄”余錦柱:41年寂寞人生只能向油茶樹訴苦
“我說油茶樹啊,我跟你一樣,都是寂寞。你是為了成長,我是為了工作。”余錦柱說,現在尖子嶺森林里的油茶樹正在開花,有很多蜜蜂會來采蜜。和長在高嶺上的油茶樹一樣,余錦柱的人生也深深地刻著兩個字:寂寞。
常年守在海拔1400米的瞭望臺,余錦柱沒有可以交流的同伴,一棵油茶樹因此走進了他的視線。“怎么有這么多蜜蜂愛這個花兒?我就自言自語,難道這棵油茶樹不寂寞,也不畏寒嗎?”常人難以想象的50萬畝林海,余錦柱心里卻有一張活地圖。每一條山路、每一個山谷,都可以清晰地被他找到。反復奔走在森林里,余錦柱掌握了油茶樹的生長規律。“開春,油茶從小果子長成大果子;二月,它的花球掉落形成小果;三四月,它比丸子大一點;到了五六月,它的果子基本上開始慢慢成熟;到了現在,又成長了。”
看著油茶樹在這么高的尖子嶺上生活,很快長大,又很快成熟,余錦柱默默地想,“可真了不起!”時間久了,看著油茶樹逐步逐步地成長,他開始考慮一個問題:自己的工作要像這棵油茶樹一樣,堅強地守衛這片林子。“要努力地工作,放下思想的考慮。在寂寞高寒的時候,像油茶一樣堅定信心,把我們的工作干好。”
向油茶樹吐露心聲的同時,余錦柱也會訴苦,“油茶樹,你的成長很寂寞,我的工作也很寂寞,我們的寂寞都圍繞著各個方面。” 在瞭望臺的41年里,余錦柱每隔一小時就要用高倍望遠鏡環顧浩瀚林海,判斷林區是否有異常用火,因此還摸索出了識別煙火性質的“二十四字訣”:觀兩面,察濃淡,分季節,析晴雨,測遠近,觀動靜,別粗細,區緩急。
“林業英雄”孫建博:森林覆蓋率從不足2%提至94.4%
在孫建博看來,森林和樹木是人類的靠山,社會文明、生態環境的形成都離不開樹木。對淄博市原山林場而言,每一棵樹都是用生命換來的。“因為我們北方都是石灰巖山地,造一棵樹非常難,林場的每棵樹都是石縫扎根。”
原山林場始建于1957年,建場之初森林覆蓋率不足2%。被人們稱為“石頭山”的原山,最初群山裸露、滿目荒蕪,由于大部分屬于石灰巖山地,土層薄、石頭多,樹木的成活率非常低,林場也經歷了“年年栽樹不見林”的階段。孫建博在訪談中介紹到,其中既有氣候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
人如何能夠“勝”天?原山林場的職工在石坡上鑿坑種樹、從懸崖上取水滴灌。1961年,林場自開春就沒有下雨,樹苗眼看就要被旱死。林場的職工往山上背水、扛水,但效率卻跟不上,后來職工們在陡峭的林坡上排成“之”字形,一百多號人手把手地往山上傳水。三天,林區的樹苗就全部澆上了水。
為了把樹種好,林場曾經有位職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看待每一棵樹就像是人一樣,它們都是活著的生命。我們看樹,感到非常驕傲、非常自豪。” 孫建博稱,這是林業人的一份工作,也是林業人的一份追求。“每年栽樹就看成活率,我們春天栽樹,秋天來驗收。”為了提高森林覆蓋率,原山林場將種樹的成活率和職工的工資、待遇相掛鉤。現在,原山林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4.4%。
“這就是我們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也是我們方式方法的重要性。這是我們林業人對樹的熱愛和對樹的敬意。”孫建博認為,正是因為有這種敬畏之心,才能完成種樹的過程、提高成活率的過程和對社會做貢獻的過程。
“千難萬難,相信黨依靠黨就不難”,孫建博堅定信念,帶著原山林場的職工艱苦創業、銳意改革,在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開創了林場保生態、企業創效益、公園創品牌的“一場兩制”改革發展模式,完成了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進而到金山銀山的美麗嬗變。
相關報道:
對話 | 林業英雄林如何助力英雄精神永續傳承,聽聽他們怎么說?
對話︱四遭雷擊十多次被蛇咬,獨守青山41年 林業英雄余錦柱:退休又讓兒子頂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