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山東黃河河務局申報的“黃河河工”傳統技藝成功入選,標志著這一承載千年治河智慧的傳統技藝獲得官方認定與保護。而山東黃河河務局編纂出版的《大河技藝》一書,正是支撐該項目入選的重要文化成果,成為傳承這項珍貴遺產的關鍵載體,為這項珍貴遺產的系統梳理、活態傳承提供了關鍵載體與生動注腳。
《大河技藝》分為4個部分,主題分別為堤工技術、埽工技術、搶險技術與修防管理,以技藝發展脈絡串聯黃河治理重大事件,通過技藝變遷講述黃河故事。該書以非遺傳承為內在視角,聚焦黃河堤工、埽工、搶險與修防管理等核心技藝,系統梳理其歷史源流與現代轉化。書中不僅運用嚴謹文獻考據還原歷史脈絡,更通過大量精細手繪示意圖、歷史圖片及分步驟圖解,直觀揭示堤防修筑、埽工工藝等古老技藝的奧秘與實用價值,顯著提升了技藝傳承的實操性與可讀性。
《大河技藝》在表現形式上匠心獨運,圖文并茂,融案例實錄與文化敘事于一體。它不僅是技術手冊,更是文化讀本:書中既深情講述了歷代先賢為民治河、舍生忘死的動人故事,傳承著不朽的治河精神,亦巧妙串聯起黃河號子、治河傳說等地方民俗,使黃河文化在技藝傳承的脈絡中得以全景式、立體化地生動展現。
從傳承實效看,該書已迅速成為多維度傳播的重要平臺:它既是山東黃河專業機動搶險隊提升技能的學習寶典,也是高校黃河文化課程的權威推薦書目,更在各類文化交流活動中廣泛傳播,走進研學課堂。它既為行業職工提供了汲取古代修防智慧、掌握傳統技術的實用工具,也為社會公眾開啟了一扇深入了解黃河治理文化生命力與感召力的重要窗口。
《大河技藝》以其深厚的文化價值與卓越的傳承價值證明:黃河河工技藝絕非塵封的過往,至今仍是黃河保護治理實踐中“最常用、最便捷、最有效”的防災減災技術。通過創造性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這項千年非遺在《大河技藝》的書寫與傳播中正煥發新的生機,在新時代的治河實踐中持續奏響“黃河大合唱”的激越篇章。
據了解,山東黃河河務局深入調查水利遺產、水利工程和傳統堤防、搶險、埽工等治河工藝,還梳理出版了《大河鉤沉》、《大河星火》等圖書,系統推進黃河水利遺產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