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7-27 09:59:07
原標題:創新方式,服務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環境報
◆徐立文
在疫情防控形勢及穩經濟大盤要求下,中央出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舉措。按照生態環境部5月31日印發的《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項目建設要在優化審批、提高效率的同時,守住生態環境底線,確保環評審批質量,防范“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等違法行為。
環評是約束項目與園區環境準入的法治保障,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對于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形勢下,環評工作如何在保障項目建設順利開展的同時守住底線?筆者認為,應著力從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創新服務方式。要更加自覺地把生態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持續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實現便民惠企。
以山東省為例,簡化小微企業項目環評管理,對位于已完成規劃環評的園區且符合相關生態環境準入要求的小微企業,項目環評可直接引用規劃環評結論;園區內同一類型小微企業項目打捆審批,統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單個項目不再開展環評。山東省濟寧市統籌疫情防控與環評審批服務,對項目環評進行線上“云評審”,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這些經驗做法值得借鑒。
二是要確保環評質量。環評質量是環評工作的生命線。當前,隨著穩經濟系列政策舉措的推行,一些地方將會有大批項目陸續上馬,不排除少數地方犧牲環境片面追求GDP的心理抬頭,動了環評造假的歪心思。為此,必須嚴厲打擊環評文件弄虛作假和粗制濫造行為,全方位加大對環評文件編制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發現環評弄虛作假問題,對負有責任的單位和人員落實“雙罰制”,并及時將失信計分情況上傳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全面落實“一處失信、全國受限”的跨地區環評失信懲戒機制。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對環評弄虛作假問題多發頻發、屢禁不止、查處不力的地方,采取通報、約談、區域限批等措施,并對有關人員追責問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