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全民健身點亮幸福生活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曹彧 劉昕彤 王子純

2022-09-08 09:04:09

原標題:全民健身點亮幸福生活

來源:中國體育報

體育的興衰與國家強盛息息相關,“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事業在新時代經歷了飛速發展,運動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全民健身蔚然成風,正展開一幅盎然生機的時代畫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關心體育工作,親自謀劃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十年間,全民健身服務供給不斷增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走向更高水平,人民群眾盡享體育運動的快樂美好;十年間,百姓身邊的體育設施舉步可就,健身路徑搭上互聯時代高速車,“十五分鐘健身圈”觸手可及;十年間,健身賽事線上線下全面開花,新時代智能手段超越時間空間,樂趣樂享隨時隨地;十年間,全民健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價值不斷走向多元,并日漸和青少年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等領域融合,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成為人民獲得感和滿足感的幸福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2014年,全民健身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正式印發;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2021年《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正式印發;2022年《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發布……一系列重磅文件搭建起支撐全民健身發展的頂層設計。十年來,全民健身也成長為民眾參與運動、鍛煉體魄的實踐動力。《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健身水平持續提升。2020年,7歲及以上居民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37.2%,比2014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等級以上的人數比例為90.4%。人民群眾的健身意愿持續增長,國民身體素養穩步提升。

從無到有 從有到夠:全民健身有去處

以人民為中心辦體育就要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廣場、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百姓健身房等場地設施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夠的變化。截至2021年底,全國體育場地共有397.1萬個,較2013年增長134.3%;全國體育場地面積達34.1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分別較2013年增長71.2%和65.1%。全民健身設施舉步可就,出門就是運動場,下樓就有健身房,這是群眾幸福感的最好證明。

場地設施不僅要建,更要“建得好”“建得巧”。十年來,跟隨城市建設發展步伐,一大批場地設施隨城市金角銀邊開發、老舊小區改造、社區升級轉型從無到有、提質升級,不僅解決了群眾的健身難題,也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功能和樣貌。福建省龍巖市紫金山體育公園是“變廢為寶”的典范,經過市場化運作,曾經環境污染嚴重的廢棄礦區實現了邊坡復綠及再造開放式公園綠地,還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十公里漫步道、自行車賽道,令健身愛好者受益無窮。浙江溫州桃花島在污水處理廠上打造滑雪場和足球場,創新分層供地新模式,探索出城市開發新路徑。

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色”這一抹亮麗的底色也貫穿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天府騎行綠道、雁蕩山健身步道、武漢東湖綠道、新都體育森林公園……一大批綠色生態的健身空間和經濟實用的場地設施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享受中華大地美景。此外,隨著冰雪、徒步、登山、攀巖、露營、水上、航空等戶外運動人群增多,全民健身發展為綠色健康的休閑生活方式,為百姓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健身選擇。

數量增長 類型增多:線上線下健身潮涌

激發群眾全民健身熱情,要讓更多人能參與其中,給全民健身愛好者搭建展示成果的舞臺。十年來,我國體育賽事活動百花齊放,數量快速增長,類型不斷增多,辦賽門檻不斷降低也給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辦賽提供了機制和平臺,賽事活動體系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特點,顯現出令人欣喜的蓬勃勢頭。從2017年天津全運會開始,全運會增設群眾賽事活動給健身愛好者提供了運動競技的最高舞臺;社區運動會作為廣大群眾家門口的賽場,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在貴州、寧夏、甘肅,鄉村籃球聯賽已成為當地農民每年盼望的嘉年華;在廣西,“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擦亮了區域發展的體育名片;廣州的“羊城運動匯”統籌整合廣州“市長杯”“戶外運動節”“體育節”“民族傳統體育”等多項賽事資源,今年舉辦778項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讓廣大市民隨時隨地過足“運動癮”……天天有比賽,人人可參賽,正成為大家運動生活的美好場景。

近三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居家健身成為潮流——居家健身器材熱銷,健身直播課火爆網絡。為滿足健身愛好者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的健身需求,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群體部今年聯合推出“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整合國內多個互聯網平臺,為健身愛好者帶來形式多樣、便于參與的全民健身網絡賽事活動,從今年4月28日啟動以來,迅速掀起了國內大眾和海外運動愛好者的參與熱潮。目前上線運動項目數量達100余個,累計發放參賽證書263余萬份,全網累計曝光量超38億次。參與人數比較多的項目有跑步類,在樂動力、悅跑圈等運動平臺累計超80萬人參與;操舞展演類,超40萬人在悅動圈參加AI廣播體操;地方省市類的賽事也有近130萬人參與。目前全部報名參與人數已經突破1000萬人,掀起了全民“云”動健身的新熱潮。

北京冬奧會第一塊金牌: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成為“全民健身日”。這個日期成為北京奧運會的永遠記憶,也成為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加體育鍛煉的標志。北京2022年冬奧會更把冰雪運動融入了大眾生活,點燃了“冰雪熱”。在冬奧會舉行前夕,中國已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居民參與率達到24.56%,有92.64%的大眾通過個人自發的方式參與到冰雪運動之中。“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既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第一塊金牌,也是全民健身的一枚獎章。通過科技助力、開展旱地冰雪運動項目等方式,冰雪運動的魅力逐漸突破小眾圈層和季節限制,全國各地的冰場也從北到南,越過山海關鋪開,截至2021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較2015年增幅達317%;已有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增幅達41%。各地群眾走進冰場、雪場,享受冰雪運動的快樂,冰雪運動從單一季節性的小眾運動轉向四季皆宜的日常休閑運動。

自2014年啟動的“大眾冰雪季”成為冰雪運動普及推廣的年度盛會,規模從第一屆時的10個省區市參與,發展到2022年31個省區市聯動,參與人數也從千萬量級上升到了近1億人次,大眾冰雪活動近1200場;2021年7月“中國冰雪大篷車百場巡回”自北京發車后,半年內深入32個城市開展了100場活動。同時,各地根據季節特點和地方特色,廣泛開展“賞冰樂雪”活動,一大批不受場地限制的陸地冰雪運動項目在高標準推進中煥發生機,一大批不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室內滑雪場、滑冰場高質量建造,讓南方等冰雪資源薄弱地區的百姓可以盡情享受冰雪運動樂趣,形成了東南西北遙相呼應、冬夏兩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開花的新格局。同時北京冬奧會形成的包括賽事場館、體育活動等一批經驗形成了永久遺產,今后也將用于群眾性冰雪運動開展,“冰雪熱”將經久不息。

暖心強體:城鄉服務更均衡

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推動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鄉村體育大有可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不斷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為村鎮配備就近可及的體育健身場地設施,讓農民暖心強體。以四川省為例,2019年,四川省新建農民體育健身設施8244個,并率先在阿壩、甘孜、涼山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村級農民體育工程全覆蓋。2020年,四川省投入上億元資金,繼續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村級農民體育工程8976個,確保實現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覆蓋。

有了硬件設施作為基礎保障,農民的運動生活更加便捷,全民健身活動也更加豐富。在山東高密,農村社區和行政村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過去比較少,基層文體活動開展得也不多。通過提供訂單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910個村居的1800多名群眾學以致用,輻射帶動整個村莊強身健體,有的人還當起了健身器材的聯絡員。現在在高密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健身隊伍,形成了健康、快樂、和諧的氛圍,缺乏科學指導、“重建輕管”等問題也都迎刃而解。去年,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首次在多項群眾賽事活動中設“農村鄉鎮組”,最基層的群眾也登上了閃亮的競技體育舞臺。

體育不僅為農民朋友送來了健康和幸福,也送來了脫貧信心、鄉村振興,“體育+旅游”讓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讓鄉鎮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湖北京山文峰村是附近遠近聞名的“網球村”,村里處處充滿著網球元素,建設了28片網球場,并配備了一批公共體育設施和網球文博設施,除了為村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文體活動選擇外,也給城里人留下了一塊休憩之地。一到周末這里就門庭若市,因為網球,村民的身體更好了,收入更高了,體旅融合實現了鄉村振興。

互聯網+:全民健身有動力

這十年,是國家科技飛躍進步的十年,全民健身也共享體育科技榮耀,變得更新潮、更時尚、更有交互感,不斷豐富著生活體驗。廣播操AI智能領操員系統、青少年運動課后AI訓練、體感運動游戲……不斷出新的智慧體育產品為全民健身賦能,讓運動更精準匹配大眾需求。

在武漢漢陽的張之洞體育公園,園內各種智慧化的健身器材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科學健身選擇,健身群眾掃描儀器上的二維碼,便可在手機端和互動大屏上看到自己的相關數據;上海從2019年開始,將智慧健康驛站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目前已實現智慧健康驛站街鎮全覆蓋,廣泛開展社區體育服務配送;安徽聚焦社區內外,通過健身設施升級智能化改造、城市公園步道系統形成步道網絡等“快樂健身行動”,作為暖民心行動之一高位推進……近年來,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的提高,掀起了一波波線上、線下健身熱潮,也促進了智慧健身及體育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明確推進“互聯網+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借助互聯網發展和科技水平提高,全民健身的智慧化發展大勢所趨。過去,許多體育場館都一場難求,市民要么不知道去哪預約,要么到了要長時間排隊等位,現在不少地市都研發出“運動賬戶”“城市運動地圖”“場館一鍵查詢”等小程序或APP,一鍵就能實現運動場館的查詢預訂、注冊進場、運動健身、體質檢測、體育消費等,市民運動和消費的數據可以在賬戶內顯示,體育主管部門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提升城市的體育治理決策水平,更加精準施策,推進城市現代化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

全民辦體育 體育為全民:基層組織顯活力

在全民健身熱潮的吸引下,“全民辦體育、體育為全民”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一批在社區耕耘“小而精”活動賽事的體育團體不僅讓基層體育有了最佳著力點,基層社會組織網絡也由此同步搭建形成,為基層體育更上一層樓提供澎湃動力。上海社區體育運動會廣泛動員社區力量,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和社區組織等方式打通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引導居民就近參加體育鍛煉,弄堂游戲彰顯上海特色,讓體育生活化、健身科學化落到實處;浙江臺州在全國率先實行基層體育委員制度,2021年底實現全市覆蓋,基層體育委員達3000多名,體育委員承上啟下、服務群眾,根據各自管轄區域特點需求進行“點菜”,各體育協會組織的“體育超市”即可“點單送達”,打通了基層體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近兩年,江蘇揚州開展的“百團萬員進網格”活動形成了“體育+社會治理”的特色,積極引領百個體育社團、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融入社區網格服務,既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體生活,也有力夯實了基層治理這個底板,成為體育助力和諧社區建設的典型。

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可或缺。他們在基層熱情奉獻,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幫助身邊的廣大群眾接觸體育運動,科學參與全民健身。截至2021年底,獲得技術等級證書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270萬人,全國每千人擁有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1.91人。2022年,116個志愿服務項目入選了國家體育總局2021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項目庫,全面展示了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成功經驗和豐碩成果,有效緩解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人力資源壓力,擴大了全民健身的參與輻射范圍。

全周期守護:科學健身助健康

美好生活,健康先行。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今天,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提高健康水平,體育成為了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利用新技術、新媒體,面向不同群體,科學健身指導走進千家萬戶。浙江利用社體指導員資源“點單派送”科學方法指導,四川利用直播新形式通過真實運動場景向觀眾提供權威運動建議,安徽推進省市縣三級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建設、搭建覆蓋全省城鄉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絡,陜西利用社交平臺不間斷傳播健身科學知識……全國各地通過資源整合,向大眾及時、準確地傳遞科學健身方法。國家體育總局也積極推動運動促進健康行動計劃,在現有線上線下科普途徑的基礎上,不斷創編適用于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慢病人群,以及殘疾人等不同人群的科普作品,開發出“世界冠軍教你練”“AI做操”等創新形式。

如今,人們對健康水平的需求進一步提升,運動促進健康成為共識。而持續推動體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的整合共享,需要體衛融合不斷深入。2021年,浙江省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溫州首家實行國民體質測試與醫療健康體檢相結合的試點單位,國民體質測試相關項目被納入居民醫療體檢中。越來越多的醫院也增設運動健康門診,科學健身門診、慢病干預中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大力培養體醫復合型人才,讓體育成為健康的守門員。

全民健身成為社會風尚,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增添健康和快樂,美好生活照進現實,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邁出堅實一步,新時代的全民健身和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一起熠熠生輝,灼灼閃耀。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曹彧 劉昕彤 王子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體博會推動體育資源跨區域交互

2022中國體博會的政府展區不僅會呈現我國多地體育產業發展成果,還將結合各地區的體育產業特色,以展品推介、技術交流、會議活動等方式推動...[詳細]
中國體育報 2022-09-08
《光明日報》頭版點贊山東: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頭版點贊山東: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9月8日,《光明日報》頭版以《山東: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題,點贊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文中提到,創新已經貫穿山東建設新時代社...[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9-08

山東:改土+改種,鹽堿地變“米糧倉”

山東有近900萬畝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大。根據鹽堿耕地現狀及特點,山東省采取“排鹽+配套灌溉+土地平整”工程治理模式,輔以土壤改良措施...[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創文明典范,看實力濟南”全國網絡媒體行今日啟動

創文明典范看實力濟南媒體行啟動儀式現場。創文明典范看實力濟南全國網絡媒體行活動啟動。一直以來,濟南對文明進步執著追求,在全國文明城...[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又酷又萌!山東開展全省公安機關警犬技術實戰大比武

中國警察網訊為全面提升山東全省警犬技術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戰化水平,近期,山東省公安廳警犬訓練基地舉辦了2022年全省公安機關警犬技...[詳細]
中國警察網 2022-09-07

兩岸一家親,共賞團圓月!山東鄉親中秋聯誼會舉辦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9月6日,山東省臺屬聯誼會、濟南市臺屬聯誼會、歷下區全運村...[詳細]
中國日報網 2022-09-07

國企改革看山東|超前意識,大膽試,大膽闖……解讀冰輪集團的改革密碼

三年前,圍繞國企改革的主題,媒體采風團一行參觀了煙臺當地明星企業——冰輪集團。冰輪將技術創新作為立企之本,在核心業務領域堅持自主研...[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山東省鄒城市:活化社會資源 精準服務職工

中工網訊“通過參加此次市總工會和市汽車維修協會聯合舉辦的培訓班,現場聆聽專家的授課,我的汽車維修技能提高了一大塊,我沒有聽夠,希望...[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國企改革看山東|從田間地頭看農擔如何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推動壽光菜全鏈條綠色發展

在農業農村改革中,山東創造出了“濰坊模式”“諸城模式”和“壽光模式”。其中,“壽光模式”的基本內涵是蔬菜產業化。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一根小紗線,如何“纖”動山東十強大產業?

千百年來,紡織服裝產業始終是百姓“衣食住行”之首。今年3月,山東正式將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列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明確其同等享受...[詳細]
中國日報網 2022-09-07
“三十而立 風華正茂”威海經開區全媒體采風行啟動

“三十而立 風華正茂”威海經開區全媒體采風行啟動

人民網威海9月7日電(劉穎婕)三十載篳路藍縷,半甲子春華秋實。9月7日上午,“三十而立風華正茂”威海經開區全媒體采風行正式啟動。來自新...[詳細]
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創文明典范,看實力濟南”全國網絡媒體行啟動

“創文明典范,看實力濟南”全國網絡媒體行啟動

人民網濟南9月7日電(劉祺)9月7日上午,“創文明典范,看實力濟南”全國網絡媒體行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30余家媒體記者集結濟南,向...[詳細]
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2-09-07

山東:全力構建大巡控工作體系

工作中,山東省公安廳出臺《街面巡邏處警勤務工作指引》《關于重大突發警情“1、3、5分鐘”快速反應機制建設的意見》,堅持屯警街面,深化...[詳細]
人民公安報 2022-09-07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