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水稻與中國歷史地理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曾雄生

2022-09-13 09:52:09

原標題:水稻與中國歷史地理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水稻與中國歷史地理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學術筆談】

從歷史來看,稻米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歷史的走向、人口的增長和文化的認同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使長久以來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的認知受到了挑戰。其后長江中下游地區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稻作農業是長江文明的支柱和特色。古史記載、野生稻的分布、新石器時代稻作遺存的發現和現代遺傳學的研究,都已證明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良渚文化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

稻米參與了黃河文明的建構。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最先在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發現稻殼痕跡以來,在距今9千年至距今4千年,淮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的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的史前遺址中,多有水稻遺存的發現,其中包括在考古學上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的山西陶寺遺址。歷史記載表明,大禹治水時就已將水稻種于卑濕之地;甲骨文中已有“稻”字的存在;《詩》《書》等早期文獻對稻也多有提及。

起源于萬年前的水稻,經過數千年的緩慢發展,到距今千年左右的宋代,成為繼小米和小麥之后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最近五百年來,雖然受到玉米、番薯和馬鈴薯等外來作物的挑戰,其優勢地位仍沒有被撼動。稻米在國計民生中扮演關鍵角色。作為水稻主產區的中國東南地區,也因此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后來國家稅收向稻米遷就,原本是九月一日起征的秋稅,因為“粳稻須霜降成實”,改為十月一日始收租。國家法定的計量標準因稻米而改變,原來以黍為基準的度量衡已部分地為稻米所取代。依靠稻米養活的人口也日益增加。到明末,已經形成“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的局面。

稻米極大地影響了人口的數量和素質。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劃定的璦琿—騰沖線,其東側占全國36%的國土和96%的人口分布,與水稻的分布基本重合。

稻米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心理,甚至對國家版圖起到某種形塑作用。宋代以后,南方人在排斥小麥等外來作物的同時在北方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從漢代開始,長城內的人們就想到用種植水稻的方式來阻止北方騎兵的南下。例如,東漢張堪在狐奴山下開稻田八千余頃,宋初何承矩、黃懋等人在河北引水種稻,明代長城沿線的寧夏、陜北、晉北、河北、天津等地試種水稻。雖然這些努力所形成的阻隔作用有限,但水稻的分布卻極大影響了國家和政權的疆域。從三國鼎立到南北朝對峙,再到宋金議和,基本上都是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南是稻米主產區,而淮河以北則是以游牧和旱糧作物為主。自隋朝大運河開通以后,南稻北運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同時也固化了南北之間農作上的差異,于是主糧作物的不同就成為中國南北劃分的依據,“江淮以北高田平曠,所種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種宜稻秫”。

但地域上的南北劃分并不能阻止水稻對淮河的突圍。從起源的那天開始,水稻就不斷北上,在參與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構建及中國北部邊疆鞏固的同時,稻作技術也在北方發展起來。稻田人工灌溉技術、鹽堿地(斥鹵之地)種稻技術、稻田水溫調節技術,甚至水稻移栽技術等都首先見于北方文獻記載之中。10世紀以后,受到北方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南方稻作技術,在有識之士倡導和國家政策鼓勵之下,經過多種方式由多種路徑傳入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晉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受傳統文化、皇家政治和軍事屯田等的影響,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歷史上,水稻生產受到舉國上下的高度重視,宋真宗、康熙等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都參與到水稻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中,占城稻和御稻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康熙還把御稻品種種到了承德避暑山莊,結束了長城以北不種水稻的歷史。

(作者:曾雄生,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從精神原點到傳承高地

近日,從山東淄博博山城區回到北崮山村老家的村民陳立鳳驚喜地發現,大街小巷布滿了弘揚焦裕祿精神的圖片展板,村東開辟了一條平坦的觀光大...[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9-13

從廣度開發到深度開發

【光明學術筆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農作物最早的馴化地之一,長期的農業實踐不僅摸索出一套精耕細作的農...[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9-13

一堂貫通歷史、現實、未來的公開課

【邁好入學第一步】????中國之美,中國之志,中國之光,《2022開學第一課》,繪就了一幅“何以中國”的畫卷。今天,讓我們再次回味這堂...[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9-13

兩部門:從四方面強化臺風“梅花”防御應對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記者嚴賦憬)記者12日從應急管理部了解到,針對臺風“梅花”風力大、降雨強度大、潮位及海浪高、路徑不確定性大等特...[詳細]
解放軍報 2022-09-13

不讓時間耗在候診上(人民健康這十年?)

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初步建成,100%的省份、85%的市、69%的縣建立了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7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9-13

國內旅游出游超七千萬人次

本報北京9月12日電(記者趙珊)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中秋假期,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統發揮自身優勢,豐富市場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詳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9-13

綠色集成技術助力沂蒙山區果業走向高質高效

沂蒙山區是山東省傳統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果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果品消費提檔升級,沂蒙山區果樹...[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魚肥稻花香 草豐果鮮美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1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數量居世界首位,鄰國日本則緊隨其后。今年7月,日本滋賀縣琵琶湖地區林—田—湖農...[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從農業荒漠到生態糧倉

干旱龜裂、泛著斑白鹽漬的鹽堿地,一直都是荒涼、貧瘠的代表。9月6-8日,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在山東濰坊召開,這是國際上該領域首次舉辦...[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第七屆食博會11月舉辦

近日,記者從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簡稱“貿促中心”)獲悉,經農業農村部和中國貿促會批準,第七屆中國國際食品及配料博覽會(簡稱...[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飛地黨建”激活“共富基因”

“參加完黨建共同體舉辦的‘益企向未來’沙龍之后,我們的家電賣得特別好,一個月的營業額能達到50多萬元。”近日,山東省樂陵市西段鄉張店...[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倡導“新婚尚”浪漫又暖心

嶗山之畔,黃海之濱,一場新時代文明婚禮在青島嶗山美麗的小漁村會場灣拉開序幕。自2019年嶗山在王哥莊建設沙灘婚禮殿堂以來,這里已經為10...[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推廣“快檢進村”,可以有!

清晨剛從大棚里采摘下來的新鮮蔬菜,十分鐘就能獲得農殘檢測結果,結果合格的蔬菜才能上市。在山東省聊城市廣平鎮,食品安全快檢室進村得到...[詳細]
農民日報 2022-09-13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