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9-28 14:32:09
原標題:建設卓越團隊 追求生命自覺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建設卓越團隊 追求生命自覺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8年年初,《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出臺。為了積極回應時代與改革要求,學校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新時代新使命,從教師團隊建設入手,優化頂層設計,突破發展瓶頸,引導教師追求崇高的實踐價值,達到生命自覺的發展境界。聚焦學校經驗,主要呈現六種樣態:
規劃引領,工程搭臺,鋪設專業成長之路
學校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發展規劃中,都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路徑,制定了激勵政策。2019年又聚焦教師專業發展,出臺了《教師專業發展三年規劃》,對教師專業發展作了頂層設計。學校實施教師培養“三大工程”:“青藍工程”“成長工程”“名師工程”。“三大工程”鋪設了一條臺階式教師成長之路,“青藍工程”重在以老帶新,以新促老;“成長工程”重在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更新;“名師工程”重在以“德”名、以“課”名、以“績”名、以“研”名,在市名、在省名、在全國名。學校現有蘇教名家2人,省級“333工程”高層次人才7人、卓越教師培養對象3人,市級“521人才工程”二、三層次序列39人,市級“新333工程”“港城名師”9人,系列“名師”74名、系列“標兵”51名和系列“能手”80名。目前,學校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碩士以上學歷占比58%,副高以上職稱占比53%。
改革課堂,校本建構,提高課程實施能力
自進入新世紀實施新課程以來,學校引導教師加大課堂改革力度,從教學范式和教學策略入手,探索課堂教學有效性。在課堂改革中,砥礪教師思想,錘煉教師教學品格,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學校教師在實踐中建構的教學范式有“建構式生態課堂”范式:自學質疑模塊、交流展示模塊、互動探究模塊、精講點撥模塊、矯正反饋模塊、遷移運用模塊。這項成果獲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數學團隊“學生自主發展”教學范式有:學案導學引導自主、交流展示促進自主、互動探究激發自主、精講點撥深化自主、遷移運用鞏固自主、內化反思提升自主。這項成果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校于2008年開始建構校本課程群,共有百余門課程,學生走班上課。獲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的“生命化語文”團隊,開發了“六大動態課程群”,即校本化課程群、行為文化課程群、文化語文課程群、語文審美課程群、文學經典課程群、環境語文課程群。化學組也開發了“一個核心六個板塊課程群”,以“環境化學實踐”為核心,打通教室內外和學校內外,實現空間突破。這些校本課程建構,鍛煉了教師課程資源開發和運用能力,提升了課程實施能力。
校本研修,課題聚焦,提升教學研究能力
校本研修是為了改進教學的研修,是教師在課堂上發現某個教學問題的研修。學校確定了校本研修的關鍵詞:設計、行動、追蹤、反思、改進。設計后進行課堂實踐,課后追蹤復盤,最后反思改進。在解決問題中實現教學的內在價值,在實現教學的內在價值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于2009年出版了《走進新課程》,這本書由學科組總結,有47位教師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后反思,反映學校于2005年開始實踐的4年的高中新課程實驗成果,體現了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的專業成長。學校和教師個人先后出版了《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的新海園樣態》《新海高中青年教師成長故事》《李震評生命化語文教學》《高中作文實用教程》《連云港地域文化語文讀本》《君子情懷》《美讀理論與實踐》《古典詩詞藝術欣賞》等十多本書,都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成果。承擔課題研究,聚焦教育教學問題,這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十年來,學校教師承擔省級課題58項、市級課題171項,被評為省級精品課題2項。大部分教師都能在課題參與中提升教科研能力。
名師引領,項目拉動,促進教師高位發展
“師垂典則,范示群倫。”名師的治學思想、精神、境界和學問,對教師的引領是顯著的。學校十分重視名師的引領作用,利用“普愛論壇”“新海論道”平臺,延請高校著名學者來校作報告,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化學家王文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張飛舟,這些著名學者站在科技前沿,傳遞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延請著名文學家、藝術家來校作報告,如香港中文大學著名園林設計專家馮仕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著名聲樂教育家馬秋華;延請社會學家或文史專家來校作報告,如省社科院沿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古龍高、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史學院院長顧澗清;遴選本校名師領銜名師工作室,如正高級教師李震、潘家永、孫運利、李濤、張學兵、王承金、李慶、宋秀云、武興華、楊小華等。這些名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把使命與榮光、理想與信念、責任與擔當,融于課堂和校園中,影響著其他教師,引領著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現有12個省級內涵建設項目,各教研中心充分利用這些內涵項目,研發課程、開發資源、組織活動,讓不同學科教師帶領學生在項目基地教學、實驗、體驗,完善認知,提升生命境界,獲得專業發展。
學校的“生命化語文”團隊在李震教授引領下高品質發展,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生命化語文”團隊輻射連云港市,從這個團隊中先后走出來19位中小學語文特級教師、15位正高級教師和4位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蘇教名家”。
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教育部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三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中國教育創新成果“新成果獎”3項。這些成果的獲得,正是教師高位發展的顯著標志。
規劃生涯,高端研修,擴展教師學術視野
教師個人生涯規劃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從專業角度對生命發展進行規劃,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理出一條專業生命發展軌跡,描繪出專業發展的愿景,這是從“優秀教師”走向“骨干教師”,再走向“卓越教師”,最后成為“教育家型教師”必不可少的舉措。學校要求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都要制定三年專業發展規劃,成為“合格教師”;然后進入第一個五年專業發展規劃,成為“優秀教師”;再通過三個五年專業發展規劃,從優秀走向卓越,從卓越再成“名”成“家”。這條專業發展之路,大概需要20年教育教學實踐。在舉措上,一是提升學歷,對原有本科學歷者,學校與蘇州大學合作,選拔了45位中青年教師參加研究生課程學習,通過考核答辯,全部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二是學習新知,2018年組織50名骨干教師走進北京師范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專業培訓;2019年組織40名骨干教師走進華東師范大學,進行為期5天的課程學習。三是擴展視野,近年來組織40多名骨干教師到多國進行海外培訓,使這些骨干教師具有國際視野。
區域聯通,打造聯盟,建立優勢互補共同體
學校現有“港城名師工作室”12個,“市教育家型教師培養共同體”11個,市“四有”好老師團隊1個,校奧賽團隊5個。每一個共同體下再設名特優教師工作室。共同體成員以學校教師為主,還包括其他學校骨干教師;“共同體”和“四有”好老師團隊包括各個學科成員,形成了異源性參與,融通共進,構成了良好的實踐生態,形成了優勢互補共同體。
學校特別重視輻射示范,將新海表達融入教育改革,加大與省內外兄弟學校的教育教學研討力度,先后舉辦了兩屆全國性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研討活動;與遼寧省大連二十高中、河北省唐山開灤一中、上海市金山中學、浙江省紹興一中、山東省青島九中、北京十中、天津紫云中學組成的“五省三市”重點高中聯盟開展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以蘇北八校聯誼為平臺,強化校際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與云南省安寧中學、江蘇省淮陰中學等國內知名高中結成了友好學校;先后派遣多批教師前往市內外及新疆、云南、山東、浙江、上海、內蒙古講學、交流、開設講座。
什么是教師團隊?“團隊”是西方人力資源管理尤其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后被引入教育界。教師團隊是指:由名師、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牽頭,以共同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有著共同的教育價值追求,能夠實施先進教學策略,為實現共同的研究目標,團結協作,相互依存,在創新實踐中共同承擔責任的教師群體。
什么是教師生命自覺?葉瀾教授曾呼吁把培養追求生命自覺的新人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教師只有具有生命自覺,才能擔當起培育“學生生命自覺”的根本使命。“自覺”一詞兼有“自我覺悟、自我覺察,有所認識覺悟并主動去做”的含義。因此,教師生命自覺,是對生命存在意義和價值的領悟,是對自己生命和生命所承擔使命的洞徹。有了這種洞徹,便能夠主動地進行專業發展。
如何建設教師團隊,破解教師系統發展的瓶頸?學校在實踐中采取如下團隊發展策略。
確立一個理念。即教師團隊發展理念:堅持自我更新,促進生命自覺。“自我更新”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需要、自我調節、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自我更新,這就是生命自覺。有了這六個“自我”,教師的專業結構就會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生命個體才能從“小我”走向“大我”。教師“生命自覺”是以教育為事業的人師境界,也是教師專業生命發展的至高境界。學校通過建設教師團隊,實現教師生命自覺,是學校的理念,也是學校隊伍建設的崇高追求。
明確一個目標。建設一支傳播知識和真理、塑造靈魂和生命、愛崗敬業、立德樹人的高品質教師隊伍。比如,成立的“課創”團隊,從事“課程創新”“課型創新”“課理創新”,其確定的團隊目標就是“磨煉一支巧于融合、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智慧隊伍,成為專業發展的示范”,實現三個“超越”:突破學科本位,超越學科;建構現實情境,超越教材;著眼未來發展,超越課堂。學校建設的省級重點培育團隊“普愛·行健”好教師團隊,其發展目標就是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團隊。
遴選一個“頭雁”。“頭雁”非常重要,一個有“引力”的學科帶頭人,能營造團隊一種文化,賦予團隊一種精神,催生團隊一種活力,達成團隊一種目標。學校“生命化語文”教師團隊發展,李震教授的“頭雁”起到了關鍵作用。學校省級重點培育團隊的“頭雁”是化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潘家永副校長,潘家永在設計方案和實施路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構兩個框架。一個框架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師組織金字塔。創新教師組織建設,變革帶有深厚行政色彩的教師組織形式,構建教師新型的學術關系。組建新海園學科教學研究院,下設學科教學研究中心、研究所和研究室,落實網格教研,組建教師專業社群,讓志趣相投的人在新海園自由發展。讓新海園的每位教師在研究院、學科中心、研究所、研究室里學習、工作和生活,將個人的業務專長和“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研究結合起來,把個體智慧轉化為集體力量,實現“教”“研”合一、師研興教、全研興校,走向教育生命自覺。
另一個框架是教師團隊梯度發展金字塔框架。底層是合格教師團隊30個,這是金字塔基礎;第二層優秀教師團隊20個,這是發展層;第三層是骨干教師團隊15個,這是提高層;第四層是卓越教師團隊5個,這是名師層;第五層是教育家型教師團隊2個,這是最高層。團隊培養骨干,骨干帶動個人。這樣既形成了團隊成員的意義鏈接,又形成了團隊愿景的不斷延伸,讓教師隊伍充滿了活力。
明確三個站位。一是站在高中課程改革的前沿,形成集團沖鋒;二是站在國家教師隊伍深改前沿,形成梯隊建設;三是站在國際辦學前沿,加強與境外學校、機構和同行交流。
實施五種方略。方略就是方法和策略,是達成目標的重要手段。
一是弘揚師德,價值引領。團隊建設,突出師德。每一個團隊成員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都要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從教師畢業學校分布情況看,學校教師畢業于14所高校,接受不同地域文化熏陶,形成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學校要用學校的教育哲學凝魂聚氣,通過培養共同語言、開展團隊學習、進行深度會談、實施示范引領、實現自我超越,促進教師形成共同愿景和共同的價值取向,讓忠誠、普愛、敬業、儒雅成為新海教師幸福的樣子。學校還通過發揮黨員示范作用來培養師德師風。如校黨委組織黨員干部和教管骨干走進北京師范大學開展黨性教育及教育教學專題培訓學習活動;每學期組織黨員教師示范課、研討課;組織黨員教師、優秀教師前往沂蒙紅嫂紀念館、華東野戰軍誕生地紀念館接受紅色教育等。在注重價值引領基礎上,以“四有”好老師為追求,引導教師當好新海高中的“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引領教師堅守立德樹人初心使命,實現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021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中小學思政育人特色學校,正是弘揚師德和價值引領的結果。
二是標桿垂范,分步建設。解讀新海園“生命化語文”團隊的發展之路,破解教師團隊發展的成功密碼,一個專業化的優秀教師團隊建設,必須以名師的精神品格引領團隊,以共同的學科理念凝聚團隊,以豐富的教學實踐鍛造團隊,以扎實的學科研究提升團隊,以寬闊的學術視野助推團隊,以顯性的科研成果激勵團隊。學校不斷及時地總結“生命化語文團隊”的建設經驗,在全校各學科分步有序進行推廣,促進教師團隊精神境界和專業境界的快速提升。江蘇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楊九俊多次來學校考察教師隊伍建設,撰寫了《生命自覺:從實然走向應然——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卓越教師團隊建設》一文在《江蘇教育研究》上發表。
三是創新組團,深度探索。創新組團,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多科融通、共同愿景引領、成員契合共進。學校組建了“課創團隊”,由12個學科教師組成,每科1人,引領者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李震。所謂“課創”就是指課程創新、課型創新和課理創新。課程創新,分素養課程、活動課程、品格課程和物型課程;課理創新,包括護理創新、學理創新和教理創新;課型創新,建構項目課型、實證課型、融通課型、審美課型、行知課型、無邊界課型、字思維課型。
這支“特種部隊”,“特”在文化引導,張揚學校教育哲學;“特”在大師引領,由團隊建設富有經驗的著名學者李震教授領銜;“特”在課型建構,前沿創新;“特”在年齡結構,以35歲以下青年教師為主;“特”在發展目標,追求個人發展上的正高、特級教師,追求教學成果省級特等獎獎項。通過這種探索,新海的課堂結構在變,資源載體在變,學生參與度在變,師生角色在變,課堂獲得感在變。
四是項目拉動,行動卷入。學校現有省級課程基地、前瞻性改革實驗、品格提升、學科發展創新中心等項目12個,團隊成員必須在這些項目中形成“任務關注”,承擔責任,發揮作用。項目促進團隊成員探索,團隊成員在項目中成長。學校項目拉動,有利于形成“江蘇方案”。
五是全力保障,政策激勵。首先是組織保障。健全教師團隊發展組織體系,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其次是資源保障。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完善教育資源庫,為拓展教師學習、科研提供資源支撐。再其次是政策保障。健全團隊培訓培養體系、評價考核體系等,保障教師團隊規范高效運作。最后是經費保障。保障教師研修培訓專項資金、項目研究專項基金,表彰獎勵由個人獎勵更多向團隊獎勵傾斜,加大獎勵力度,為團隊發展提供物質支撐。
教師團隊發展是一種教育活力激發,一種團隊文化張揚,一種精神價值導向。在共同愿景的引領之下,會自然提升教師的使命意識、主動意識、進取意識,激勵教師走向生命自覺,由匠師境界到能師境界再到人師境界。
學校將抓住機遇,立足時代,把握使命,提高站位,整合資源,建立機制,明確方略,在創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高品質高中過程中,鍛造一支金字塔結構的優秀教師團隊,各團隊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讓大新海在江蘇乃至全國呈現出團隊千帆競發的蓬勃局面。
(顧愛軍 潘家永 張團思 王永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